“妈妈,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现泛灵心理是孩子大脑在发育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有一段“怕黑”的经历,虽然这份感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淡化,但是在幼儿期间对黑暗的抵触是最明显的。当然对于黑,孩子内心的感受也会有具体的不同,比如有的孩子之所以害怕是因为黑暗中“藏”着怪兽,而有的孩子的“担忧”也可以是其他的表现形式,当然不管如何,放在父母眼中这就是孩子胆小的表现。

那么孩子怕黑真的是因为胆小吗?其实并不一定,特别是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在这一阶段孩子恰好处于泛灵期,对事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此时在孩子眼中所有物体都是有生命的,也包括脑海中对黑暗中事物的假象。由于不能很好地分别想象与现实,所以类似黑暗中的怪兽在孩子内心的影响力不亚于实际的事物,因此才会有怕黑的表现。

“妈妈,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现泛灵心理是孩子大脑在发育

泛灵心理

以上提到的泛灵心理是又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孩子的世界观发展中会经历一个逐渐成型和完善的过程,显然六岁之前还有很多的认知存在片面和主观,对于他们来说思维和物质的区分还无法明晰,对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也会经常性混淆。

换一种更直白的说法,在孩子的认知中即便是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等植物也可能是“有思考、有感情”的,万物有灵,这就是泛灵心理。泛灵一说不光是教育中有,在哲学界中同样有泛灵论,即主张一些物体都具有生命、意识和思维能力。

回归孩子的意识发展,泛灵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直至消退,六岁前的孩子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强化客观性的过程,在三岁的时候孩子对于生命的认知还没有现成成人一般的思维,看到什么都觉得是有生命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孩子会和玩具、玩偶对话的原因。

甚至一定程度上,过家家游戏也是基于泛灵心理开展的,孩子们可以和玩具熊玩玩具,并且玩起“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在过家家中充当妈妈,充当餐厅厨师等等给玩偶们展开交流。

4岁的时候孩子的认知进一步强化,这时候玩偶的“活性”被否定,但是对会动的东西他们还无法分清是生命体的主动运动还是被动位移,当然这一阶段也不会太长,虽然对世界的了解更多,孩子们的认知加强也会迅速度过这一时期。

5岁的孩子开始明白会自己动的东西才是生命,比如看到未知的东西,他们会通过观察运动来进行生命体判断。到了六岁,积累了大量世界存在的物体认知后,孩子对于生命体的认知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宏观上的“课程”学习,至此,泛灵心理被弱化到了一个极点。

“妈妈,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现泛灵心理是孩子大脑在发育

产生泛灵心理的原因

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

六岁前的孩子容易出现泛灵心理,但是成人却很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这不具有绝对性,而孩子的泛灵心理阶段也会有一个相对的发展进程,以六岁为分解并不具有绝对性,考虑到个体的经历差异,这一时间点也会有前移后移。具体分析产生的原因,首先在于孩子的大脑发育

孩子的脑部发育在0-3岁期处于飞速发展期,初生婴儿的大脑重量为成人的25%,而到了3岁大脑重量相当于成人的75%,这期间大脑内部的神经纤维长度伸长,突触增多,甚至于,三岁时期孩子大脑中的突触连接数要超过成人的两倍,频繁地和外界互动获取新的认知,这些过程都会促进突触的形成。

一系列数据透露的信息表示,3-4岁阶段孩子的思维最为活跃,这也意味着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最强的想象力加上尚未完善的世界认知,这也是导致孩子出现泛灵心理的原因。

“妈妈,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现泛灵心理是孩子大脑在发育

认知不全面和外物影响

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世界上还有太多他们不曾认识或了解的事物,对于陌生,他们会结合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具体的可以是给事物赋予想象力中的生命,也就是泛灵心理的作用

这段时期孩子看很多事物都是富有生命有感情的,当然这段时期不会持续太久,随着认知逐渐完善,进入校园学习后孩子的知识会有很大的增长,学会了分辨也了解了这个丰富的世界,对于生命的敬畏会让泛灵心理慢慢弱化。

孩子的泛灵心理想象也不会凭空而来,这些想象需要线索,而来源虽然宽泛,但是类似动画,故事等的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为什么男孩子明明胆子更大却怕黑呢?关于黑暗中有怪兽这样的认知其实就来源于平时接触的动画片。另外童话中赋予没有生命物体意识的内容无处不在,这些外物的影响都是泛灵心理的助力。

“妈妈,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现泛灵心理是孩子大脑在发育


泛灵期孩子的表现

对“生命”的热情高涨

泛灵期的孩子对待“生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首先是对于小动物的热爱,孩子喜欢猫猫狗狗,甚至喜欢观察鱼缸里的金鱼,蹲在地上看蚂蚁搬运食物。这些其实都是对生命热情的表现,对于会动的物体,孩子对其有生命的认知是深刻而有肯定的,而处于好奇孩子会观察这些生命的活动轨迹,行为等等。

当然对生命以外的事物,孩子也会基于泛灵心理表现出兴趣,比如看到路上呼啸而过的车辆,如果没有家长灌输汽车的知识,他们眼中的汽车可能会是四个轱辘的“生命”,类似对汽车加油也会有汽车也要吃饭补充能量的理解。

对黑暗等“未知”容易产生泛灵心理

大多数孩子在幼儿时期对黑暗都会有天然的恐惧,比如一个人晚上不敢睡觉,所以对于家长而言让孩子独立睡觉是件头疼的事,当父母问到孩子害怕的原因,答案也可能千奇百怪,比如最常见的怕怪兽、怕“鬼”甚至是想象出有小偷偷偷进来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泛灵心理在发挥作用。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从害怕的情绪中脱离出来,当然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面对孩子表现出的害怕情绪,一些家长会安慰孩子家里很安全,既没有怪兽也没有小偷,宝宝可以安心睡觉等等。但是很明显孩子主观上的思维转变才是克服恐惧的最有效手段,当泛灵心理的效用逐渐降低,对于黑暗的恐惧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了。

“妈妈,我怕”孩子到晚上就害怕?出现泛灵心理是孩子大脑在发育

泛灵心理对家长的启示

不盲目利用泛灵事物吓孩子

不少人都有小时候被父母吓唬的经历,比如被大灰狼叼走的故事,又或者其他对孩子存在“威胁”的事物用来迫使孩子听话,用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起到很好的约束效果。

但是对孩子内心的影响却是持久而难以抹除的,长久的恐惧和压力下,泛灵心理有可能深深扎根,即便认知的增长也不能完全抹去。在幼儿阶段孩子的世界中是允许妖怪、仙魔等“合理”存在的,而对于家长而言,放大孩子泛灵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泛灵心理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暗示

翁格玛丽效应表明:当孩子的心理上认可了某种心理暗示,就会不断地往这种形象上去靠拢。所以泛灵现象中孩子可能对泛灵对象产生同理心,发出主观的同情或爱护,而如果父母刻意强化了孩子对泛灵事物的害怕心理,这种情绪同样也会持续加深。父母的鼓励和心理暗示并不是为了强化孩子的泛灵心理,而是要通过解析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注重客观的世界和规律。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