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開篇的失真令人不爽,拖累了精良畫面,實在令人惋惜

《清平樂》,開篇的失真令人不爽,拖累了精良畫面,實在令人惋惜

細節真實的重要性


欣賞一部好的影視劇,就像淘換到一塊寶玉一樣,讓人興味十足,欲罷不能。而觀看電視劇《清平樂》,卻讓人心情複雜,一言難盡。


《清平樂》最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它優良的硬件製作。服裝道具精良考究,場景佈局十分精緻,美輪美奐,古韻十足,畫面效果實在是好。顯然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功力和匠心。然而該劇在情節與對話細節上的瑕疵,卻讓人感到分外可惜。


從劇情到整體風格來看,該劇更多的展現出一種家國天下和家國情懷,屬於歷史正劇風格,它的著重點顯然不在鴛鴦蝴蝶和兒女私情上,也不能歸於傳奇與戲說類影視。


這就決定了細節真實的重要性,應該與全劇的寫實風格趨於一致。僅僅服化道與場景的製作上過得硬是遠遠不夠的。這裡的細節主要指的是常識性細節,要寫實嚴謹,符合情理,經得起推敲。


這一點正是我們在該劇開篇看到的最遺憾的地方。細節上過於隨意,臺詞也不夠講究,缺乏足夠的推敲和打磨,甚至個別細節有膚淺失真的嫌疑。

《清平樂》,開篇的失真令人不爽,拖累了精良畫面,實在令人惋惜

細節上的失真


其一,當少年皇帝趙禎聽說自己的生母並不是太后劉娥,而是正在永定陵為先皇守陵的李順容時,情緒激動的他立刻帶著一個隨從,一路縱馬出宮直奔永定皇陵而去。穿過市井街巷時差點撞倒一個過馬路的市民。


急著趕路的趙禎一邊繼續前行一邊回頭喊道"對不住,我趕路趕得急,你沒事吧?"編導是想借機展現一下小皇帝心慈仁厚,善待百姓的品德。然而這種將現代人的行為模式硬安到宋朝皇帝身上,顯然是不合適的。


要知道小皇帝趙禎,一個從小在皇宮深處嬌生慣養的天之驕子,圍繞他的除了嬪妃和朝堂的官員,就是唯唯諾諾的侍女太監。如此高貴的身份,他知道什麼叫道歉嗎?他有道歉的習慣和本能嗎?

《清平樂》,開篇的失真令人不爽,拖累了精良畫面,實在令人惋惜

即便是微服私訪,長期的固有身份和潛意識,也不可能讓趙禎在情急之下脫口向一個市井小民道歉。為體現皇帝的愛民仁厚,大可不必安排這種失真的情節。哪怕通過後面的小跟班甩下一摞錢來表現,也比現在的情節強。


其二,趙禎趕到皇陵後,被守陵侍衛和趕來的官員勸阻,沒能見到生母李順容。深知兒子處境的李順容為了化解矛盾,寬慰兒子,命身邊老太監手捧著她親手抄寫的經文,送與太后與趙楨。


老太監還向趙禎轉達了李氏對兒子的誇讚:"官家仁愛,日後必定是個好皇帝,是百姓之福。"


面對趙禎"她又怎知我仁愛?"的愕然,老太監解釋說這是因為李氏去附近寺廟上香時聽到了一件事:寺廟菩薩的金冠被小民所盜,事後趙楨反而下令今後不許再用真金塑像。趙禎的一片佛心令眾人都很感佩,也讓李氏很欣慰。


聽完老太監的敘述,皇帝趙禎居然親自向老太監解釋道:"朕是覺得,小民所受教化有限,難以剋制貪慾。若神像以金為冠,無法防人偷盜,倒是引誘小民犯法了。小民因此犯法受刑,豈不是反而違背了禮佛初心?"

《清平樂》,開篇的失真令人不爽,拖累了精良畫面,實在令人惋惜

這大段的自我解釋,聽上去不覺得分外彆扭嗎?以趙禎的身份,是不可能也用不著用這種推心置腹的語氣向一個老太監多做解釋的。

身份就是身份,趙禎幾乎不可能以這種口氣向任何手下人這麼說話,更何況對方還是一個卑微的老太監。


編導的用意固然是為了彰顯趙禎的仁愛之心,特意說給觀眾聽的。但細節設計上顯然應該避免由趙禎親自出面解釋,否則聽上去相當的不自然,不是嗎?


影視作品一個有意思的特點就是:某些無傷大雅的情節你可以偏離史實進行加工,但卻不可以在常識細節上失真。比如趙禎是不是曾經孤身策馬跑到皇陵敬見自己的生母?歷史上是否真有此事並不重要,只要情節並不違反常理,則完全在藝術加工允許的範圍內。


但上述例舉的兩個細節卻不可以失真,因為違背常理,經不起推敲,是一種能讓人明顯感知到的虛假,一種令人瞬間跳出戲外的失真。


重大史實細節上的失真


然而緊接著,《清平樂》在一個重大史實細節上的失真,同樣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都知道北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繁華最富庶的朝代。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時,宋朝已開國60餘年,從其父宋真宗時代就已進入繁榮時期。不僅國家經濟興隆,百姓豐衣足食,都城汴京更是茶肆酒樓鱗次櫛比,遊客行人穿梭接踵,商賈富甲雲集,一片繁華景象,為當今史學界所津津樂道。

《清平樂》,開篇的失真令人不爽,拖累了精良畫面,實在令人惋惜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向我們展示了宋朝都城汴京極度繁華的盛況。


正如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所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中國學者餘秋雨也說過:"我最嚮往的朝代是宋朝"


汴京街市極度繁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完全打破了唐都長安的市坊分離制度,採取了街面和坊內居住區均可開店經商的“店坊不分”政策,構成了宋朝京城的一大特色。


那麼,《清平樂》在反映這段歷史時,不是正好可以藉此向觀眾炫耀一下北宋都市商賈繁華的魅力景象嗎?遺憾的是在《清平樂》開篇的劇情中我們卻看到了正好相反的解讀。


趙禎從小愛吃李氏做的蜜餞和點心(雖然那時並不知道李氏是其生母),皇陵探訪生母雖然不成功,卻得知母親的手藝來自都城的梁家商鋪。於是,為了回味童年的味道,趙禎饒有興致的找到了這家店鋪。


卻不料該店鋪不但生意不旺,還受到當地惡霸的敲詐勒索,甚至不敢為此報官。原因是官府不許在居民區的坊間開店,如果報了官,不但店鋪開不下去還要受罰,梁家上下五口便沒有了生活的依靠。


明明是鼓勵坊間開店卻反而成了怕報官受罰,明明是百姓普遍豐衣足食卻偏巧這一家民不聊生。


就不能讓咱們的仁宗皇帝好好享受一下兒時的美食嗎?就不能充分展示一下大宋朝的富庶繁華嗎?


劇情似乎一定要落入狗官欺壓百姓這種俗套才行,似乎不反映封建地主階級對民眾的壓迫,就不足以彰顯政治正確,劇情就沒辦法演繹下去。當今因影視作品的創作思路好像不至於這麼狹隘吧?

《清平樂》,開篇的失真令人不爽,拖累了精良畫面,實在令人惋惜


片面追求構圖精美而忽視了作品內涵的打磨


我們都知道,片面追求畫面效果,劇情空洞、人物單薄,恰恰是電影《英雄》和《無極》這樣的重量級傳奇大片廣受質疑的主要原因。


一個影視作品的水準,絕不應該只停留在服裝道具與佈景構圖上,它更多的應體現在劇情、臺詞、人物塑造、考究的細節及整體的風格的把握,這種軟實力上。


那麼像《清平樂》這種純歷史劇,恐怕更不該只在構圖上處處精緻,在劇情與人物塑造上粗粗拉拉,在重要史實細節上反其道而行之。否則,即便製作再宏大,構圖再精美,內涵一旦欠缺,品質必然無法保證。要想與《雍正王朝》這樣的經典古裝片等量齊觀,談何容易。


能明顯感覺到,攝影出身的導演張開宙,在保證精良的服裝道具及賞心悅目的畫面上,的確遊刃有餘;但在情節人設與史實脈絡的精雕細琢上,則稍顯功力不足。


事實上,單純的修正上述缺憾,似乎並不十分高深艱難,只需對人物背景和歷史常識稍加用心即可。可惜《清平樂》並沒有很好地把握。急功近利,缺少打磨,似乎成了當今影視劇的普遍通病。

《清平樂》,開篇的失真令人不爽,拖累了精良畫面,實在令人惋惜


克服細節上的失真,只是對一部影視作品最起碼的要求。若想讓作品更上一個臺階的話,除修補上述缺憾外,恐怕還要在其他細節上花費更多的心血,比如為了表現李順容的孤苦無依,一定要通過不停的咳嗽這種俗的不能再俗的手法來表現嗎?別具匠心的細節往往決定了一部作品的成敗。


總之,《清平樂》精良的構圖被開篇的失真所拖累,實在令人可惜。衷心希望後面的情節會越來越精彩,不負觀眾厚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