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廣西欽州,轄兩區(欽南區、欽北區)兩縣(靈山縣、浦北縣),北鄰首府南寧,東與北海相連,西毗防港邊境,南統大西南,依山傍海,風景綺麗,傳統優良,文化氣氛濃厚。在1400多年的歷史浸潤中,綻開著一朵朵光豔奪目的民間文藝奇葩。

粵劇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粵劇《黃飛虎反五關》

粵劇是欽州民間戲劇的主要品種。最初於清末由廣州、湛江等地傳入,當時稱為大戲,20世紀20年代才有粵劇之名。解放前後,粵劇在欽州各縣的演出都十分活躍。

欽州粵劇的劇目和鑼鼓、曲牌大體上與廣府班的相同,但表演程式、武功借鑑了邕劇和武術、雜技的技巧,發展出獨有的特色,自成流派,大大豐富了粵劇的表演藝術手段。

傳統劇目有老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常演的傳統正本戲有《寶玉偷祭瀟湘館》、《楊家十二寡婦徵西》等。創作的劇目有《劉三姐》、《壯山紅雲》、 《劉永福》、《高山青松》、《出航之前》、《檳榔山下》等。

採茶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採茶《定女婿》

採茶戲是欽州流行最廣的地方小戲,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角色有生、旦、末、醜四大行當,表演上有扇花、中花、錢尺花、酒杯花、走“矮馬”、走“褲襠旗”等,唱腔主要以“茶腔”為主,還有大臺、盤茶、釣蛤腔、南音、四平腔等。鑼鼓和吹奏曲牌有茶花鑼鼓、長流水、衝頭五馬巡城等。伴奏用高邊文鑼,配三叮鼓、梆子、高胡、二胡、揚琴、中胡、笛子、嗩吶等樂器。

常演劇目有《陳三磨鏡》、《朱買臣》 、《高文舉》 、《張飛審瓜》、《王五打鳥》、《隔河看親》等。現代戲《戲家公》參加1991年廣西第三屆戲劇展獲“桂花”二等獎;《定女婿》在參加2000年欽州市民族民間文藝調演獲二等獎後,被廣西戲劇家協會選送參加當年中國劇協舉辦的小戲比賽。有人描寫採茶戲的劇場效果是“看得嘴巴仰仰,聽得兩耳搖搖”。

師公戲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師公戲

師劇又稱“師公戲”,一般不用搭戲臺, 又稱“地戲”。相傳民國初年從橫縣百合傳入浦北縣內,一九二五年樂民鎮山雞村最早成立師劇團。師劇行當主要分為生(文、武)、旦(男旦,解放後才有女旦)、醜(醜生),服裝只穿唐裝,文生執扇子,武生執兵器。

每年秋冬到春初為演出季節。每到一處先唱《八仙賀壽》,後唱正本戲。曲調有“女旦腔”、“悲調”、“小生腔”、“男腔“、“老人調”、“奸言調”等。唱時無伴奏,唱完有間奏。間奏曲有“開幕曲“、“小開升堂”、“女旦襯曲”、 “嘆花調”、“捧茶小“伴曲”、“醉酒調” 等。器樂是嗩吶。解放後,表演程式有所發展,樂器增多,化妝穿戲服, 保留劇目有《六月飛霜》、《白兔記》、《黃飛虎犯五關》《西河會妻》、《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八妹取金刀》、《粉妝據)、《羅通掃北》、《岳飛投軍》、《丞相斬頭》、《雲中落繡鞋》等40多個,現在已發展到10多個師劇團。

跳嶺頭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跳鬼僮

欽州流行的跳嶺頭,原是一種祭祀儀式,又叫跳鬼僮,後來發展成民間歌舞,群眾習慣稱為“跳鬼廟”、“跳木殼”。演出者是農民中有此技藝的師傅。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前後,到一定範圍的各村輪流表演,從昏至晨 ,延續二三 十天。舞者頭戴五彩斑瀾的木質面具(俗稱“鬼面殼”),身穿戲服,手執刀、叉、木棍等兵器。樂器主要有蜂腰鼓、銅鑼,配以嗩吶、大笛、牛角號等。舞蹈音樂節奏強烈,時而舒展,時而急促。唱詞為敘述體,由樂隊兼伴唱。 根據段落需要,上場人員一至多 人不等 。舞蹈特色為走三角,魚貫而行, 有時背對背,有時面對面,步伐以掂腳為主,每個段落都有一次園場穿插動作。手臂動作基本是拍打手掌、手臂、肩膀、腰間、大腿、小腿、腳掌面、腳跟等部位。靈山縣在一九八三年編寫的表演唱“飛天樂”參加區文化會演獲獎,廣西電視臺、電臺多次播放。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鬼臉殼

儺面是跳嶺頭使用的面具,俗稱鬼臉殼,也是一種工藝美術,具有獨立的欣賞價值。按照代代相傳的慣例,嶺頭儺面分明相、暗相兩種。明相是用竹簾或紙殼繪製的面相,只有三件,用於特別尊貴的三個人物。暗相是用質地堅硬的木料雕刻成人的面相連同飾物,背面鏤空,穿上細繩,以便裝在演員面部。木質儺面用黑、白、紅、蘭、綠等不同的顏料,按文官、武將、娘、醜、精怪各類人物,繪成千變萬化的眾多臉譜。造型生動,色彩鮮豔,對比強烈,仙怪分明。

舞青龍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舞青龍

舞青龍是流行於欽州市浦北縣樂民鎮一帶的民間集體舞蹈,是當地中秋節的主要活動,至今已有250多年曆史。青龍是群眾自己動手臨時紮成的。紙糊的彩色龍頭連著幾十上百米的龍筋(麻繩鐵絲扭成的大索),龍筋上插滿新鮮芭蕉葉,用樹葉密集的枝條做龍尾。每隔一米插上一個裝滿綿花、碎布煤油的小竹筒燈。

入夜,眾人徒手抓住龍筋,蜿蜒起舞。青龍兩眼射出白光(電筒),炯炯有神,龍頭上的熒光棒閃閃發亮,龍身紅燭和竹筒燈火齊放,電光火石,五彩斑斕,別具神韻。八音隊高奏樂曲,鞭炮聲震耳欲聾,舞龍者“嗚嗚”地呼喊,沿街的居民燃放爆竹、煙花,盡情歡呼,組成以青龍為核心的全民狂歡場面,熱鬧非凡。活動持續三個多小時。

舞春牛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舞春牛

舞春牛是群眾稱頌牛的辛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象徵性歌舞,它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活動於春節期間(正月初一到元宵節)。表演時由兩人鑽進道具牛身裡面,一人在前掌握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有4人扮成家公、家婆、牛郎和牛妹,並有鑼鼓隊配合。表演主要是仿人們勞作的動作,時而犁田耕地,時而放牧玩耍,時而用喂草、洗刷、撫背等動作,表現對牛的呵護。

舞蹈動作奔放自如,加上對唱、說唱、對白等,氣氛熱烈。所唱的歌曲曲調流暢,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抒情,深受群眾歡迎。春牛賀年時群眾給予紅包或芝麻餅、米撇等,表示慰勞。

木偶戲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傀儡戲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欽州木偶戲屬於杖頭木偶,表演時,演員在幕後手持操縱桿將偶像伸出幕上,邊唱邊摹擬人物動作表同時用腳敲鑼打鼓,常常一人扮多個角色說唱。一本《薛仁貴徵東》連臺戲,可以從頭演到尾,長達十天半月。欽州木偶戲主要流行於浦北縣六萬山、靈山縣舊州、欽北小董一帶,常演不衰的劇目是《老鼠嫁女》,深受群眾喜愛,尤其是小觀眾。

耍花樓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耍花樓

耍花樓是一種民間曲藝。由道士在主家門前設壇的祭祀儀式演化而來。用竹條和紙紮成一座美麗的花樓,召出王母、九郎捉鬼,為患有重疾的病人消災解難。巫師一男一女,女扮“王母”,以柳條普灑甘露,男扮“九郎”,拿著青蘿傘和花扇,跳“灑樓穢”歌舞,消除花樓穢氣。曲牌除王母、九郎灑樓這一情節的十段唱詞固定用“耍花樓調”外,還有“遊山打獵調”、“二環調”、“ 石榴花調”、“插仙花調”、“嘆五更調”、“嘆世調”、“ 三爺調”、“掛金索調”、“開經調”、“ 採茶調”、“ 仙宮調”、“長短調”等。舞蹈動作灑聖水、繞柳枝、耍花扇、耍傘花、交叉腳、拌腳、後勾、跑馬步、搗碓腳、走車盤等最具特色。

舞麒麟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舞麒麟

舞麒麟是一種以麒麟為道具的民間歌舞。用紅綢、色紙紮成麒麟,由兩男四女先舞后唱。舞麒麟集歌、舞、樂於一體,舞蹈風格特點是邊唱邊舞。服飾、道具有民間舞服、麒麟、羅傘、彩巾、彩扇、錢尺、引球等。伴奏樂器有鑼、鼓、鎖吶、鈸和木魚等;角色人物有麒麟、生、旦、奴。一般在春節期間挨家逐戶恭賀新年。每到一家門口,便鼓樂齊雞,主人則燃放鞭炮。在歡快的鼓樂聲中,麒麟翩翩起舞,麟頭輕搖,慢轉緩旋,或進幾步,退幾步,或踏十字花,步履輕盈,節奏明快,多彩多姿。鼓樂一停,歌師便響嗓亮喉,大顯身手。其歌七言四句,針對主家職業特點,現編現唱,才思敏捷,聯想巧妙,贏得主家的歡迎和招待。

煙墩大鼓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煙墩大鼓賽

煙墩大鼓歷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在廣西乃至全國範圍內獨一無二, 分佈集中於靈山縣煙墩鎮,保存完好。鼓面直徑1.3-1.8米, 鼓高2- 3米,鼓重20 350公斤,鼓棒成雙,長5-8寸,用硬雜木條製成。鼓聲韻律節奏鮮明,響如雷鳴,遠聞數里,震撼人心,塘魚驚躍,地動山搖。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煙墩大鼓

春節期間,大鼓聲不分晝夜籠罩全鎮上空。每年正月十五是傳統節日“大鼓節”,各村群眾鼓興大發,一大早就統一著裝,把大鼓搬到鎮上競賽表演,擂個痛快,參與人數多達數萬,數百巨鼓齊響,伴以騰龍、醒獅、鑼鈸、鞭炮,場面恢弘, 巨響驚天,聲威遠揚。

八音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八音班

八音原來是八種材質的樂器總稱,現在指以吹打樂器為主的多種樂器組合的音樂活動,也指這種演出隊伍(八音班的簡稱)。相傳這種演奏形式在欽州流傳至少已有300多年,今天仍很活躍。欽州各地都有八音活動,有壯族、漢族兩大流派,壯族八音流行在西北部壯族聚居地區。漢族八音遍及全市城鄉。

漢族八音只奏不唱,樂器不限於八種,常用的有高低音嗩吶、低音長號筒、笛子二胡、三絃、秦琴、月琴、高邊鑼、小鑼、大鈸、小鈸、兩面鼓、戰鼓等。八音曲牌種類繁多,常有的上百個曲子,其中不少與粵劇、廣東音樂的曲牌大同小異,近年也吸收了一些新曲。1998年2月浦北八音代表隊參加廣西桂南八音表演賽,獲文化廳頒發的銀獎。

銅鼓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靈山型”銅鼓

銅鼓由銅合金鑄造,最初是一種炊具,後來把它翻轉來敲擊底部,成為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戰陣集合、貯藏食物、陪葬和娛樂等,再後來就變成像鼎一樣象徵財富和權力的重器,成為今天的民族歷史文物。

欽州民間文藝:曲調驚飛鴻,器樂震天涯

“靈山型”銅鼓

欽州市靈山縣是銅鼓的主要出土地之一,出土的銅鼓數量多、類型廣、體型大、特點突出。靈山銅鼓的獨特體型特徵是:形似圓石墩,鼓面平而邊緣突出鼓頸外;鼓面無立體蛙飾,而鑄有三腳蟾蜍六隻,鼓背有紋飾。最大的鼓面直徑1米多。被專家定為“靈山型”。

銅鼓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寶庫中的瑰麗奇葩,堪稱國寶。

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就是一條和平發展,包容文化,開放共贏的強國之路,在新時代號角的催奮下,欽州的民間文藝已經準備好了姿態,迎接新徵程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