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站在世界的反面,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

诗人站在世界的反面,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

文/笨水

诗人站在世界的反面,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

每个人都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与每个人有关。它的外形、内部结构、精神状貌以生命活力,每个人也能感知。对于世界的描述,每个人各不相同。事实上,不可能相同。有人试着赞美,有讲述它的真实。阿多尼斯则说,诗歌是世界的反面。

阿多尼斯的童年很贫穷。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学。可是在居住的村子里,没有学校。没有学校怎么上学?谁能为他们建一所学校呢?那时,叙利亚刚刚建立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计划巡视各个地区。小阿多尼斯得知总统要到附近的城市。那天,他冒着大雨来到市政厅前。在市政府官员的允许下,他得到了见总统的机会,并在麦克风前朗诵了一首赞美总统的诗。总统问他要什么?他说:“我要上学。”当场,总统许诺,由国家资助他上学。

总统能许诺资助这个人或那个人,能建学校,改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统能改变人的生活,甚至可以改变世界。诗人能做什么呢?诗歌能改变什么?诗歌发表的稿费解决不了诗人的一日三餐。就连享有世界声誉的阿多尼斯,他业余创作的拼贴画也比他诗集再版10次的稿费还要多。诗歌并没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值钱。它们可以成为小商品,进入市场,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靠写诗养活自己的真的寥寥无几,谷川俊太郎是一个例外。谷川俊太郎并没想成为诗人,写诗,好像是生活所迫,必不得已,要养家糊口,才写诗。谷川俊太郎真称得上是个奇迹。他不仅写诗,还写歌词,包括校歌,为民谣歌手填词。他不仅出诗集,也出译著,出绘本,甚至为荒木经惟的写真集写诗,一张照片一首诗,这对一个诗人来说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谷川俊太郎无限地以自己的诗歌适应这个世界,获得经济依靠,改变自己和家庭生活。当然,他也因此成了世界级的诗人。

孩童时的阿多尼斯因得见总统,献上赞美诗,让总统知道了他的梦想。这样的际遇在他的一生中是不可复制的。毕竟见到总统的机会少之又少,而且赞美不会屡屡凑效。阿多尼斯大学毕业后,在叙利亚军队服役,因为投身左翼政治运动,坐了6个月牢。1956年退役后,前往邻国黎巴嫩,刚过国境线,叙利亚宣布与埃及联合,抗击发动苏伊士战争的英、法、以三国。祖国战火纷飞,自然是回不去了。1980年黎巴嫩又陷入战争,阿多尼斯流亡法国。50岁的他,过了旅居生活。

阿多尼斯深切体会着阿拉伯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目睹战争的杀戳与推毁,人民的流离失所。看清了阿拉伯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桎梏,使自己的国家落后、停步不前。后来,阿多尼斯走上对阿拉伯世界和西方世界的批判之路,成了判逆的代名词。当然,阿多尼斯仍然保持着孩童时的赞美,只是对象不再是总统以及权势的代表,而是将赞美给了人民。他成了阿拉伯诗歌史上唯一讴歌人民的诗人。

今天,我们也有很多诗人在赞美。也赞美权势的,有讴歌人民的。有些总是那样言不由衷、亦真亦假,感觉并不纯粹。赞美人民,往往为了附庸而赞美,通过附庸而谋取某种利益。人民变成了附庸诗歌的一种必要素材,成了表明心迹的借口。若诗歌要赞美人民,就去无条件的赞美,不用它去兑换,才称得上赞美的真心实意。

阿多尼斯对权势批判,对伊斯兰文明也看得透彻,概括为一句话是“权势和权势的附庸者与伟大的创作者如哲学家、思想家、诗人、文学家之间较量的历史”。阿多尼斯同时是反对宗教的,不喜欢诗歌的宗教色彩。宗教阻碍了阿拉伯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他认为今天阿拉伯的现实跟14个世纪以来的现实没有什么差别。他还以非凡的勇气,鲜明地指出伊斯兰教的教义建立的几种基础和前提:

第一,先知。先知被称为封印先知,就是最后一个先知,之后再无先知。

第二,先知所传达的真理是终极真理,在先知之后再无真理。

第三,如果你是宗教信徒就不能够背离宗教,如果你背离了宗教,就是叛教者。叛教者的命运就是死亡。

第四,因此连神灵也无话可说,因为他把最终的话语已经对最后的先知说出来了。

由此得出结论:这个世界一定是完全封闭的世界,也一定是反对一切创造的世界。

阿多尼斯是个诗人,更是具有深刻思想的诗人。他以母语为祖国,站在阿拉伯世界的对立面,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反面。这一点很像鲁迅,站在封建思想的对立面。鲁迅被称为“中国的脊梁”,阿多尼斯被人称为“阿拉伯世界的脊梁”。

鲁迅用写诗写文章来改变人的精神。阿多尼斯最初并不以为诗歌能改变什么。2009年,他第二次来中国,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还说过“诗人无法改变世界,他只是提供看待世界的新观念。”2014年,他在香港接受“中坤国际诗歌奖”时,这位深受兰波和尼采影响的诗人,回答记者时说:“诗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改变世界的形象,改变这个世界不人性、不人道的地方”。

诗人站在世界的反面,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

大约六七百年前的波斯,今天的伊朗,哈菲兹诞在伊斯法汗的商人家庭。哈菲斯少年时开始写诗,20岁时已小有名气。他身上浓郁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与宗教上层社会的腐朽、专制形成鲜明对比。长久以来,一个人把一生都交给宗教,一生按照教义生活,哈菲兹追求个人自由生活,既让人向往,又遭人指责。他饮酒,追求爱情,赞美世俗生活一切美好的东西,挑战了宗教权威,也打开了人性枷锁。

宁做一个饮酒者――

心地高洁纯善;

也不做一个禁欲者――

胸怀虚伪欺骗。

·

你我饮下几杯清醇,

算得上什么罪孽?

酒是葡萄的汁液,

并非你的鲜血。

由神性转向人性的写作,是哈菲兹最大的贡献,就连德国诗人歌徳都盛赞他“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哈菲兹的诗歌将人们从狭隘、封闭的宗教世界领出来,开始追求个人的生活、情感。人们崇敬这样一个诗人,从那些亲吻他墓碑的人中就可见一斑。

哈菲兹也改变了世界,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用他诗歌。

作者声明:本号文章仅供阅读、转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摘抄、搬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