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乃钓”的征婚

“丁乃钓”的征婚

丁乃钓的一生

1999年7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推出《365个第一次:共和国50年珍贵图录》。编者精选了1949年以来的365个里程碑式的长一。1981年1月8日,丁乃钧刊登在《市场报》上的一则征婚启事,才真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媒体上刊登的第一则征婚广告。以前很多资料都显示:征婚广告是1984年5月15日《中国妇女》杂志第5期上刊登的“征婚启事”,征婚人是煤矿工人朱俊芳(见本人编著的《缆月捉鳖人》一书354页)。

1939年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丁乃钓,本是一名中专生。1956年中专毕业后,担任成都地质学院实验员。第二年的“反右”运动中,他被划为“右派”,从此命运多舛。

1958年下放川西“监督劳动”,1960开始“劳动教养”,1978年摘掉“右派”帽子,整20年,丁乃钧蜷缩在西昌农村,婚姻了无着落。

本来,在1966年解除“劳教”后,丁乃钧是有机会恋爱结婚的。期间也有人介绍过对象,可他对女人的条件不甚满意。加上亲友都在淮安,他担心一旦在四川安家,就很难再回家张。固守着简单的理由,到1978年,40岁的丁乃钧仍孑然一身。

1979年“落实政策”,安排了新工作,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教。为了在讲台上站稳脚,丁乃钧只得拼命工作,找对象的事无暇顾及。很快到了1980年,年末的一天晚上,教学工作已有起色的丁乃钧批改完作业,随手拿起从教研室带回的《人民日报》,看到报上的广告,丁乃钧突发奇想:既然产品能在报纸上作广告,那单身的我是否也可以在报纸上发表征婚广告呢?这一奇想,竟然创造了历史。

丁乃钧连夜提笔给《人民日报》的编辑部写了封长信,向编辑部解释难以找到理想配偶的苦恼。信末,他“斗胆”向编辑部能否为他打一则征婚广告。内容是:

求婚,求婚人丁乃钧,未婚,40岁,身高1.7米。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现在四川省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四十三元伍角,请应征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

第二天一早,投完信件,丁乃钧就去上课了,谭没上完就后悔了,为人师表的教师怎么能做出如此出格的事呢?“想哭却哭不出来”。他突然希望那封信最好在邮递中丢失,或者编辑看到信时,只当是某个神精病异想天开,弃之一旁,一笑了之。

这封信《人民日报》收到了,还真给编辑们出了个难题。

当时的编辑赵立回忆说,接到丁乃钧的来信,情感上非常愿意帮助他,但又很为难。1949年以来,中国还没有报刊登征婚广告的先例。况且又是个摘帽“右派”、“政治影响一时难以消除”。怎么办?赵立向领导请示。正好这时候,社会上曾风传浙江有一位老母亲给毛泽东写了封信,说她有个儿子,年龄很大了,还没有找到对象,要毛主席帮她找个儿媳妇。报社领导意识到,丁乃钧的事和这位母亲说的事,绝不是个别现象。经过讨论,报社决定支持征婚这件“新生事物”,“为百姓做点实事”,假设出了问题,由报社担责。

1981年1月8日,“第一则征婚启事”就这样诞生。不过,也考虑到政治风险,启事并没有刊发在《人民日报》上,而是登在《人民日报》社旗下刚创办不久的《市场报》上,编辑们低调地将《征婚启事》放在了一个不大醒目的位置。

丁乃钧戴着“墨镜”(光线太强,实为变色镜)的《征婚启事》在《市场报》上刊出来了。他见到启事是在探亲路上,一到宜昌,就中候船室看到了那期《市场报》。丁乃钧当时感到“很吃惊”,没想到真会登出来。报纸被传来传去,全船的人都在说这事,感到特别稀奇。

在江津校园,因为征婚,丁乃钧成了流氓恶棍。许多人背后笑他,说他给社会抹黑,讥笑讽刺:“丁兄,可否有远方的病人寄信给你?”

远方寄来的信还真不少,到达丁乃钧之手的就有400多封。看完所有的来信,“丁兄”选择了一位吉林的张姓姑娘。

真正的“第一则征婚”是《人民日报》社支持征婚这件“新生事物”,“为百姓做点实事”而刊登的。它比1984年《中国妇女》上登的《征婚启事》要早三年。

(据《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