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三 · 太陰頭痛)

頭部疼痛,包括頭的前、後、偏側部疼痛和整個頭部疼痛。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會於此。凡六淫外感,臟腑內傷,導致陽氣阻塞,濁邪上踞,肝陽上亢,精髓氣血虧損,經絡運行失常者,均能發生頭痛。《蘭室秘藏·頭痛門》:“

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冷廬醫話》卷三:“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頭上氣不得暢而亦痛。”頭痛而重為太陰脾溼頭痛。在中醫裡又叫做頭如裹,就像頭上裹著一頂溼帽子一樣,頭重抬不起來。同時還伴有四肢痠疼且體感冷,出現嘔吐、食不下的問題。

在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脾氣挺大的老太太,她們頭上會勒一個帶子來止痛,這就是她們平時吃得好,又不怎麼運動,好多管閒事,體內溼氣不化,所以才造成了溼頭痛。

【陰陵泉】

【歸經】:屬足太陰脾經。別名陰之陵泉。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五輸穴的合穴,五行屬水。陰為陽之對,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內為陰,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陰陵泉。

【定位】: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

【作用】:陰陵泉有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的作用,有溫運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腎二經病,凡由中焦虛寒、下焦溼熱所致的病症多選用此穴施治。

【主治】:調補肝腎、利溼消腫,主治脾胃、肝腎及少腹等疾患: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陽痿,膝痛,黃疸,腹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霍亂吐瀉,洩瀉,急性腸炎,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遺尿,尿失禁,尿瀦留,月經不調,痛經,陰道炎,赤白帶下,疝瘕,腳氣,腹膜炎,尿路感染,腸疝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膝關節炎,下肢麻痺,膝脛痠痛,痢疾,便秘,腎炎,腹水,失眠等。

【刺灸】:直刺1.0~2.0寸,局部有酸、麻、脹感並沿著小腿內側向下擴散。

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頭痛(三 · 太陰頭痛)

取曲膝之橫紋尖頭處”(《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頭維(顧名思義,治療頭痛如圍甚效!)

【歸經】: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頭維為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陽維脈之交會穴。頭即頭部,維指隅角,穴在頭之額角部位,故名頭維。頭維穴為胃經向頭部輸送氣血之處,因其輸送氣血的量大且強,運行為風行之狀,性同膽經氣血,故為足少陽陽明之會。又因本穴輸送頭部的為純陽之氣,性同陽維脈氣血,故為足陽明陽維之會。胃經的五穀精微由頭維穴分送頭之各部。

【定位】:標準定位:頭維在頭側部,當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作用】:頭維有疏風洩火、清頭明目止痛的作用。

【主治】:偏正頭痛,目眩,迎風流淚,眼瞼瞤動不止,視物不明,目痛,喘逆煩滿,神經血管性頭痛,面神經麻痺,眼輪匝肌痙攣,精神分裂症,眩暈,眼口歪斜,口痛,指壓頭維可以治療臉部痙攣、疼痛等面部疾病。

【刺灸】:向下或向後平刺0.5~0.8寸,局部有脹痛感,可向周圍擴散。

頭痛(三 · 太陰頭痛)

《針灸甲乙經》:頭維,在額角髮際挾本神兩旁各一寸五分。

如果怕痛,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陽穴,如果不能緩解,則可以按摩膽經的風池穴、陽陵泉。或者按摩胃經的頭維穴、陷谷穴,它同時對眉稜骨痛和頭痛如裹都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