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長為一個細分領域裡的專業記者

如何成長為一個細分領域裡的專業記者

行業

記者 | 專業領域 | 財經

作者:黃嘉悅

“你好,我是負責報道醫療健康行業的財經記者。”

“記者還分行業?”

這樣類似的對話在我工作之後經常發生。的確,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面,記者的條線就是按照時政、民生、財經這樣的大類劃分。但其實,在很多專業的財經媒體機構裡面,每個記者負責的領域會按照行業、地域、公司規模等等被劃分得非常細。

我曾經工作的媒體裡,有一個團隊專門只看美國的菸草市場,分配到每個記者身上就不超過兩家公司。一兩年之後,團隊裡的記者對於這些菸草公司的瞭解可能會超過很多在這些公司裡工作的員工。

因此當很多人質疑新聞這個行業的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時候,我常常會拿專業性的深度財經報道為例來反駁。在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裡面挖掘出有效的信息,並快速、準確地用講故事的方式傳遞出去——我想這既是很多記者一輩子的修行,也是一項很難取代,並且會長期被需要的技能。

一個財經記者的自我修養

對於學新聞出身的人來說,財經新聞跨的就是金融這個界,需要補的也是金融這一課。除此之外,還有自己所負責的具體領域裡的一些專業知識。

如果把金融市場看成一個賭場的話,財經記者就像是在邊上觀看遊戲、提供遊戲信息,並且監督遊戲公平進行的人。金融的知識讓我們進入這個賭場,知道有哪些遊戲,他們是如何運行的。具體的行業知識則讓我們更好地看清每一種遊戲、每一張賭檯的情況。而我們做的每一篇報道,都可以看成是關於每一場遊戲,或者是整個賭場的數據。它可以幫助玩家瞭解遊戲的發展歷程,目前的進展狀況,未來的趨勢,然後讓玩家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也可以促進遊戲變得更加公平。

如何成長為一個細分領域裡的專業記者

財經新聞的報道,可以大致看成是從三個維度來觀察某個行業或者整個市場--政策、基本面和行業趨勢。

政策就是遊戲規則,它可以是任何對本行業產生影響的政治經濟政策。拿醫療行業來說,這既包括了新藥上市的規定、藥品質檢的規章,也包括了原材料稅收的改變和醫保體系的變化。

除了非常行業具體的政策之外,每一次國家公佈重要經濟指標的數據、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時候,都會是很多財經記者忙得不可開交的日子。記得曾經有位前輩跟我說,在中國發布經濟數據的時候,公司所有記者都需要隨時待命,要在數據公佈的第一時間找專家去了解政策對不同行業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和市場的反應。想看懂這個層面,需要對政策、宏觀經濟和地緣政治有一定的瞭解。

如何成長為一個細分領域裡的專業記者

基本面講的就是各個玩家的實力。每一次的財報季,都是很多財經記者的加班季。從財報出來一直到電話會議結束,腦子都在高速運轉。第一次拿到上百頁的年報的時候,我特別害怕會漏了什麼信息,或者沒有辦法按時交稿。後來發現,看財報和解讀具體公司運營指標,是一項基本功,但也是很難的部分。所以,很多記者為了補充這一塊的知識,都會選擇通過上課或者是額外的閱讀來補補課,學會看K線圖,瞭解不同技術分析的方法、三大報表和算各類運營指標。

當你可以很快地在三大報表裡面找到需要的數字,知道一家公司季報、年報的基本結構,以及重要的公司運營指標和基本面數據的時候,其實這一部分的稿子就已經可以大體上很順暢地完成了。我個人認為,很多金融方面的考試和培訓,是對記者最有用的學習途徑,可以很好地提供這部分知識的補充。

如何成長為一個細分領域裡的專業記者

行業趨勢涉及到的則是每張賭桌玩家的不同策略。對於很多記者來說,這是伴隨整個職業生涯的必修課,因為它需要行業的深度知識。你需要知道每一張賭桌的玩家是誰,各自有哪些不同的策略,以及什麼樣的“黑科技”正在改變這個遊戲的玩法。

這就是為什麼剛入行的時候,我雖然補充了很多金融知識,但去了很多業績會都只能聽懂前面一半。當管理層開始講不同光學元件的技術,以及為什麼這個季度某一個元件賣得特別好,它的良率為什麼得到提升,它的原料價格變化的時候,我大多數情況是懵的。

而每換一次條線,都有一種重讀四年本科的感覺。剛弄明白澳門的賭場各自屬於哪個集團,每個遊戲的賠率是怎麼算的,哪些遊戲是對營收增長做出最大貢獻的,就要開始接觸不同芯片的技術間隔、3D結構光和蘋果供應鏈上下游大概的分法。而現在,又得從蛋白結構、細胞結構和基因開始,慢慢了解治療癌症的不同靶點、臨床實驗數據的指標,以及乙肝為什麼這麼難治癒。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記者在一個行業待到最後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半個專家,為什麼有人可以在一個行業裡面做幾十年的報道都不覺得厭倦。

因為每個領域都有太多可以學習的地方,而媒體這個平臺給了你一個最好的從各個角度向這個領域的頂級專家去學習的機會,你可以近距離觀察行業裡面不同公司的策略和做法。

好奇心是基礎

在工作中我也發現,身邊很多把財經新聞做得很好的記者,都是帶著其他專業的知識來跨界新聞的。醫療條線最好的記者可能是有學過生物技術的,科技領域最有公信力的記者可能本身就是工科出來的,報道法律案件的記者,可能有的當過律師。

坦白說,我覺得學完新聞跨界去報道醫藥或者是科技,可能很多時候比從醫學和科技跨界新聞要難得多。所以,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裡面去了解一個行業,並且能夠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找到對的人、問出對的問題,是一個財經記者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而要做到這些,需要你有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自己總結出一套快速學習一個全新領域的方法論。

方法論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好。有人可能會選擇在大學的時候輔修一個其它學位或者上網課系統地補充某個領域的知識,有人可能會傾向於邊工作邊學,積水成河。但是好奇心是確保你可以堅持下去,並且讓方法論可行的基礎。

好奇心讓你有對一個行業刨根問底的精神,慢慢學習如何去問出有價值的問題,選取有前瞻性的角度。剛接觸一個新的領域,我總會在採訪中遇到這樣的反饋:“你怎麼這個都不懂?”以及“你到底想問什麼?”我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和黑巖集團的全球投資戰略官做電話採訪的時候,十五分鐘的採訪裡面,他從貨幣政策,大盤技術指數等等角度給我講了他對股市走勢的判斷,我只能邊聽邊查他快速講過的那些縮寫和專有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何成長為一個細分領域裡的專業記者

這種時候,還是得一點點繼續問。很多時候聊到最後,我感覺已經不是為了寫稿子而問了,而是自己真的想了解。想知道為什麼這種藥的療效就比較好?為什麼血腦屏障這麼難突破?為什麼這家生產的疫苗可以不需要超低溫保存?為什麼這個芯片的結構作出了這樣的改變?當然,我們需要通過前期的功課去“篩選”一遍好奇的點,看看哪些是已經被解答過的,再激發出一些更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做出來的採訪,我覺得往往效果是最好的。

以上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財經媒體人入行四年的一點心得。四年的時間很短,但是再怎麼說,四年,一個大學本科也讀完了。所以我想通過這篇文章滿足一些學友對財經新聞的好奇心,也對自己工作後的第一個“本科四年”做個小小總結。願正在跨界的我們,一起跨界愉快,把財經裡的故事說好,將故事裡的財經講透。希望也想跨界的你,早日加入跨界的隊伍。

黃嘉悅

如何成長為一個細分領域裡的專業記者

密蘇里大學榮譽畢業生,曾為彭博、USA Today、南華早報等國內外主流媒體供稿。目前在香港擔任外媒財經記者,曾負責科技及醫療領域報道,多次專訪國內外知名企業高管及參與重大行業及金融政策改革的深度報道。希望在遊走於新聞和金融兩個領域的過程當中,把新聞做得更加專業,把金融講得更加有趣。(掃碼讚賞作者)

˙ ˙ ˙ ˙

如何成長為一個細分領域裡的專業記者

如何快速熟悉一個專業領域,你有什麼心得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