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父母的期待选择自杀: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

不堪父母的期待选择自杀: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

不想写作业


1

为人父母,总想着子成龙、女成凤;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从娃娃抓起。

“兴趣班”——风雨无阻,

“为竞赛”——勇往直前,越挫越勇。

“好成绩、好学校”已经成了衡量孩子的新标杆,也是作为父母昂首挺胸的强大后台。

孩子已不是一个独立的灵魂,而是父母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项试验品。担任父母,不需要考试,所以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标准答案;唯有摸索与试验,却没有重播键。

家庭,有时候是一个以爱的名义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就在于,门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完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就是告诉我们:

太沉重的爱,一旦背负不了,就会成为压力,让人喘不过气。

《无声告白》一直占据各大图书网榜单,让我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自己的人生。

《无声的告白》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莉迪亚生活在一个看似和睦美好的家庭里,过着貌似幸福的生活。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肩负着父母给的沉重的期待。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她只能收起自己的梦想,努力完成父母强加给她的梦想。

你不想笑的时候就别笑,不想做的事情就不做。

莉迪亚对父母的期待备感压力,也不感兴趣、学不好、做不到,只能编造谎言和制造假象来满足父母的期待。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内心失衡的莉迪亚已经崩溃了,在16岁的一个夜晚,离开家,告别人世,解放了自己。

父母有时候就是这么愚蠢,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强加给孩子。父母给的压力,有时候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将孩子伤得体无完肤。

不堪父母的期待选择自杀: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

2

当父母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得不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时,这其实是道德绑架。然而父母们却将其定义为“最无私的爱”。

家是我们互相取暖的港湾,但往往给人致命一击的也是家庭。作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孩子,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为人父母不应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而很多父母却打着爱的名义,期待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故事中莉迪亚的死亡告诉我们:家有时候是温暖的港湾,也时候却是致命的药丸。

在《无声告白》中,作者伍绮诗描绘了三代人的人生轨迹,他们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摆脱上一代人的影响,可惜他们终究没有走出原生家庭的牢笼,身上都刻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

母亲玛丽琳是位漂亮优秀的美国白人,她不想像她母亲那样成为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希望与众不同,所以她嫁给了与自己差异很大的华裔詹姆斯。生娃后却成为了她最不喜欢的家庭妇女,她只好寄希望与女儿莉迪亚身上,想让她当个医生。

父亲詹姆斯作为华裔,因为身份而受到种簇歧视,使他一直想要融入美国社会过上平凡的生活。所以,他希望女儿莉迪亚可以成为社交女王。

父母两背道而驰的梦想,最终成为压垮莉迪亚的重负。

天底下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只看到自己的梦想,却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父母对孩子真正好的爱是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让他们做自己。而不应该用爱来羁绊孩子,让他们活在灰色的铁幕下。

不堪父母的期待选择自杀: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

3

不是所有的要求都应该被满足,也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要埋在心里。

也许你会说,莉迪亚不喜欢父母强制加在她身上的东西为什么没有跟父母说出来呢?

因为,孩子最害怕父母的离开,莉迪亚害怕她的母亲丢下她。玛丽琳看到她的母亲到死都是平凡地过着一生,她决心不带孩子了,离家出走去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可最后发现肚子里有了第三个孩子,只能再次回到家里。

莉迪亚以为母亲出走是因为自己没有满足母亲的一切愿望。从此,她发誓一定要为母亲实现她的理想,可正是这个想法将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父母都以为莉迪亚可以帮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莉迪亚还有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所以他们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莉迪亚身上,全都寄希望于莉迪亚,让莉迪亚成为了家庭的宇宙中心。

整个家庭就像一个配重不均的跷跷板,一起滑向了莉迪亚,而这些倾斜在她身上的东西她并不想要。因为太沉重了,压抑着她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哥哥妹妹得不到重视、只有莉迪亚一个人被过分重视,这何尝不是道德绑架的另一种形式呢?也正因为如此,年幼的汉娜即使还不太会讲话,已形成了敏感的性格。她羡慕姐姐能得到父母的爱,也羡慕姐姐什么东西都比自己的好。

一个孩子得到父母全部的爱后,最害怕的就是失去这些爱。假如不曾得到过,也就不会害怕失去了。

哥哥内斯即使得不到父母的爱,依然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而受到父母满心期待的莉迪亚成绩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糕,物理考试不及格,驾照没有通过,还有很多事情都没办法做到最好。

莉迪亚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最适合承载父母梦想的人,她崩溃了。

在内斯从哈佛参观回来的那个晚上,她安静地听着内斯兴奋地讲述哈佛的见闻,内心却已经开始波涛汹涌了。

因为,她也想像内斯一样,不受父母约束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堪父母的期待选择自杀: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

4

吉勒鲁谱说:做自己的主人。

这一回,莉迪亚想做自己的主人。

就在那天晚上,莉迪亚跑到码头上对自己许下承诺,打算重新开始。她决定告诉母亲自己不想当医生,她不想替谁活着,她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为了让自己更有勇气重新开始,她决定下船凭借自己的努力将船划到湖中心。然而,她却没能让自己游回到靠岸点,就这样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她无声地离开了人世,永远没办法跟家里人告白了。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正是故事的开篇句,看似无厘头,却是必然的。

莉迪亚的悲剧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终此一生都要在别人的期待下生活吗?

不,我们可以做我们自己。

就像伍崎诗在《小小小小的火》中说到的那样:“永远记得,你呼吸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可复制,我们要挣脱原生家庭的羁绊,去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过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