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難題”放一放?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前段時間同事和我吐槽給小孩學習輔導太幸苦了,上班累,回家後再輔導孩子學習,孩子好好學還好,但有時孩子就在發呆,無心學習,看他一頁的作業就做個一兩題,簡簡單單的作業都要做很久,有時甚至和他說話都跟沒聽見一樣,總開小差似的。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常見於很多家庭,“小孩發呆,無心學習”,

其實有時候也並非就是如我們眼所見的“發呆”。

遇到“難題”放一放?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下面我先給大家一個故事,一個關於阿基米德的故事。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王冠,但他懷疑王冠有摻雜銀子,可問題是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一樣重,所以誰也不知道金匠有沒有搞鬼。於是呢,國王就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也是想了好久好久,嘗試了各種辦法,但是都失敗了,然後,就在某一天他去洗澡的時候,坐進澡盆看著水被溢出的同時感覺身體被輕輕托起的時候,他恍然大悟,因而發現了浮力定律,也運用這個定律解決了王冠的問題。

遇到“難題”放一放?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其實不管是一般人還是科學家,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時候把難題放一放,過段時間再看,可能就會有解決的辦法。這樣的情況,心理學家稱為“醞釀效應”。為什麼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時候放一放就能突然想到呢?心理學家認為,在醞釀過程中,存在潛意思層面的推理,儲存在記憶裡的相關信息在潛意識的組合,人們在休息時,個體消除了前期的緊張,忘記前面的僵局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簡單的說,就是在休息或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你的大腦仍在對之前的問題做推理,但是你不知道它在怎樣推理。

回到開頭所講的“孩子發呆”,也許是孩子遇難難題的一種“醞釀”,大人都經常發呆,何況小孩呢,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發呆其實也是一種潛在的學習,一種無意識的學習。家長對此不需要過分的憂慮。

遇到“難題”放一放?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那我們又怎樣運用好“醞釀效應“呢?

變通,不轉牛角尖,旁敲側擊。遇到難題,要會變通,我還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就說過,遇到不會的題就先放一放,先把會的做了,最後再做不會的,其實這也就是“醞釀效應“的一種運用。

二學會消除緊張焦慮,適當放鬆。雖說有時候適當壓力會激發我們我們的潛力,但是長期的焦慮顯然是不行的,收放要自如,勞逸結合,才能更好的讓我們解放思維。

孩子也好,大人也好,都是需要不斷的成長,現實生活中也許還有很多很多“瑣碎“的事情,但我們要用發現的眼光去看待,也許那其中就藏著你所不知道的心理學故事,好了,今天就寫到這了,筆者以後會繼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給大家分享一些簡單心理學知識。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