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策科技CEO楊慧表示,區塊鏈為年輕創業者“換道超車”提供機遇


區塊鏈,正在金融界和產業界引發“龍捲風”式的變革。

原IBM全球諮詢大中華區首席架構師,目前擔任廣州電運通區塊鏈鏈達金服科技有限公司CEO、中關村區塊鏈聯盟副秘書長的鄒均博士表示,“現在區塊鏈已經上升到非常高的高度,將同當前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目前全球經濟從後工業時代向數字經濟時代轉變,依靠傳統工業和流量時代的互聯網遇到了瓶頸,信息互聯網開始向價值互聯網轉移,數字經濟的趨勢不可逆轉,而區塊鏈正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基礎,它的春天已經來了。”

而這個“春天”,正是新技術與產業結合的“區塊鏈”,也就是說,區塊鏈作為一項新技術,其最終要為產業賦能,創造新價值。

本期商業案例,探尋了一些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結合的案例,分析區塊鏈的技術發展趨勢、專利佈局、應用場景,以及引發的商業重構和產業重構的邏輯。

技術趨勢

瑞策科技在區塊鏈領域的專利佈局


“當前,中國的區塊鏈技術與實體融合的熱情達到了歷史最高點,更多的行業領導企業開始佈局、探索區塊鏈技術與自身企業實際情況的結合,這是真正區塊鏈技術和創新應用爆發的階段。”

瑞策科技CEO楊慧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在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方面,瑞策科技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這家創辦於2012年的最早做數據出身的科技企業,在2017年成功轉型進入區塊鏈領域,併成為全球非巨頭企業中申請區塊鏈專利最多的企業,公開申請的專利排在全球第九位。

更讓外界想象不到的是,這家低調的公司在區塊鏈領域申請的300多項專利(已公開144項)幾乎全部都是發明專利,而且幾乎全部聚焦在電商、媒體和社區型產品的應用方面,比巨頭企業在區塊鏈領域的“佔坑”式專利佈局更成體系,對實體經濟的作用更為直接。

“到年底,如果已經申請的專利全部進入公開階段,我們在國內的專利申請排名將進入前三名,如果不出意外,會超越平安位居第二,僅次於阿里巴巴。”楊慧告訴記者。

楊慧表示,“瑞策科技最早做調研鏈時的想法是,把調研類的數據放在鏈上,保證數據的溯源和可信。從這樣的技術原點出發,不斷圍繞公司的業務進入區塊鏈領域的研發,同時進行相關的專利佈局。”

這裡面有兩項非常關鍵的內容:“一是公司的專利技術創新要符合中國區塊鏈自主創新的方向,因為只有通過自主知識產權保護自己的技術和生態,在國際上才有競爭力。二是公司申請的區塊鏈專利與公司業務完全一致。在鏈上,我們不允許團隊發幣,只能做互聯網的應用。”

瑞策科技已經獲得全球調研巨頭益普索的戰略投資。按照楊慧的設計,瑞策科技未來遠景就是把用戶瀏覽過的網頁、去過的電商平臺或APP、看過的東西等所有的數據,從行為數據到交易數據全部數字化,最終通過區塊鏈的技術變成用戶的資產,這就是“結構化數據”上鍊。而現實中,幾乎鏈上所有APP都需要這種模式,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鎖定大的應用場景,其中,三大場景不可缺失。一是電商場景,這是真正能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顛覆性創新的地方,用戶所有的評論、支付、商品溯源等結構化數據都可以上鍊。二是媒體場景,比如今日頭條,可以通過區塊鏈的技術對平臺上作者創建的內容進行確權,從而顛覆了其既有的廣告點擊分配的模式。三是社區型產品的應用場景,這方面可以做基於區塊鏈的大眾點評、馬蜂窩、郵寄和社區分享等內容。

“三大場景就是我們重點做的方向。”楊慧告訴記者。

即便從目前的業務來看,瑞策科技也鎖定在了“結構化數據上鍊”這一方向,以公司開發的APP“微願”為例,目前已經擁有500萬的用戶量,而且幾乎都是95後和 00後的年輕女生,她們喜歡把兩張圖片放在一起對比做投票,看哪一張好看,這就是社區型投票產品,這裡加入區塊鏈技術後,放在鏈上的數據就是可信的,可以確權,不可能被篡改和刪除,用戶發揮的價值也會更大,很多企業都可以在上面發起投票。

所以 ,當真正的區塊鏈技術進入產業生態的時候,各方都能共享數據的,做到用戶數據的確權,能夠安全可控保證數據的加密。由於可以針對用戶的行為數據進行溯源,通過相應的分析,進而讓更多的互聯網應用接入進來,這不是發幣的應用模式,而是與實體經濟緊密融合在了一起。

事實上,近年來,類似瑞策科技的另類數據市場的蓬勃發展,正是源自數據對實體經濟的重要指導意義。它不僅極大地重構了金融業的生態,影響著諸多基金機構的投資決策,對從事實體經濟企業的轉型升級亦至關重要。但這些數據發揮最大價值的前提同樣是可信、確權、可溯源。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廖理就指出,“另類數據不同於傳統數據,是典型的‘大’數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體量大,體現在規模和傳輸量;二是流動速度大,數據實時或接近實時獲取和傳輸;三是種類多,數據結構形式多樣。”

在廖理看來,另類數據主要有三方面來源:一是個人產生的數據,如社交網絡信息、搜索記錄等;二是商業過程數據,如物流數據、支付數據等,也有另類數據公司採集傳統商業數據,如大型百貨公司客流量;三是傳感器數據,如利用衛星數據通過光感和熱感採集鋼廠、化工廠、原油等的開工、採集、運輸情況。還有來自GPS定位、車輛軌跡和個人穿戴設備的另類數據。

顯然,這些數據隱藏著大量的面向未來的創新模式,但要讓這些數據真正發揮價值,不是第三方去盜取,或者去向第三方購買,而是讓用戶也參與進來,建立用戶的數據賬戶,包括行為數據和交易數據,通過數據帶來的影響力,吸引用戶願意使用。

“現在大的巨頭基本佈局能看到的所有賽道,後來的創業者將很難進入,這樣的生態能夠讓年輕的創業者發現新賽道,新機會。” 楊慧告訴記者。

瑞策科技CEO楊慧表示,區塊鏈為年輕創業者“換道超車”提供機遇

規則制定

火幣中國進入鏈圈參與規則制定

事實上,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相融合,重構整個產業鏈、生態鏈和價值鏈的一個重要前提還在於核心技術的佔有以及規則的話語權。

鑫根資本創始合夥人曾強告訴記者,“以Libra為例,Libra力圖建立一個強大的數字經濟帝國,成為數字經濟世界的幣權掌握者,既挑戰了美元,又試圖確立一個龐大商業體在世界未來競爭格局中的應有的強勢地位。”

在曾強看來,“Facebook希望通過 Libra 項目升級為數字經濟世界裡同時掌握鑄幣權和信貸權的超級銀行。”

顯然,這是一套以強大應用場景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實證規則。而更多的國際機構、企業組織都在規則的制度以及技術爭奪上毫不讓步。

火幣中國CEO、火幣區塊鏈研究院院長袁煜明告訴記者,“很多機構都在制定這樣的規範,比如國際標準組織ISO,發佈了一項業務計劃,該計劃稱第一批區塊鏈標準將在2021年之前發佈,其中包括安全性、隱私、身份和互操作性。”

在國內,曾經一度在幣圈聞名的火幣,一直積攢著進入鏈圈的技術能力並最終發力。“火幣一直在積極參與相關規則制定,比如2019年,火幣研究院參與了 IEEE P2140和P2143工作組下的8項區塊鏈標準工作的制定,並研討區塊鏈技術在交易、支付領域的業務定義、設計框架、商業邏輯、技術實踐等話題。”袁煜明說。

在產業規則的制定方面,因為區塊鏈的技術研發是完全開源的,而且社區是自由加入的。因此,目前產業內技術規則尚未出現確定的制定模式。當然,各個公有鏈、聯盟鏈項目可能會有內部標準,比如以太坊的ERC系列協議等。

根據IPR Daily的調查,目前全球區塊鏈技術排名前10名包括阿里巴巴、IBM、Master Card、美國銀行、中國人民銀行、NChain、Coinplug和騰訊等。不難看出,中國的區塊鏈專利佈局確實在世界領先,至少佔據全行業半壁江山。

據袁煜明透露,“火幣中國、瑞策科技共同發起的區塊鏈專利聯盟近日正式成立,通過共享區塊鏈專利方式,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區塊鏈技術創新、促進‘區塊鏈+’在各行業落地,推動區塊鏈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瑞策科技CEO楊慧表示,區塊鏈為年輕創業者“換道超車”提供機遇

應用場景

專利申請量是搜索市場的晴雨表

目前,區塊鏈產業圈分為鏈圈和幣圈。鏈圈以技術創新為目標的創業創新團隊為主,大部分是傳統的互聯網公司轉型或者是以開發者為核心的技術團隊。鏈圈的終極目標是通過最先進的技術和算法成為全球唯一或者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基礎設施,能夠滿足現有的或者孵化創新的互聯網應用。

在楊慧看來,“沒有哪一種技術可以像區塊鏈這樣,幾乎適用所有應用場景,所以區塊鏈地位才會有對標互聯網地位之稱。但同樣這也是區塊鏈行業發展的難題,由於都適用,導致很多的企業用不好。原因很簡單,因為適用程度不同,企業需要深度分析自身業務和區塊鏈技術的結合點。更難的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產品開發和運營。”

目前,市場上關於區塊鏈的應用有很多,不過大多以遊戲和博彩類為主,顯然這不能賦能實體產業,因為大多數都是以數字貨幣激勵機制來運營的。

楊慧認為,“好的區塊鏈場景一定來源於現有的互聯網場景,甚至要把互聯網應用當成一個區塊鏈賦能的場景。”

恆大研究院任澤平指出,目前超95%融資事件處於種子輪、天使輪及A輪階段,B輪及以後只佔3%。 2014年後,VC融資輪投數量逐步減少,平均輪投規模逐漸增加,投資者更多地將目光從數字貨幣轉移到具體應用場景的落地。

火幣大學校長於佳寧博士表示,“如果把比特幣看作區塊鏈最早期的1.0時代的應用的話,能運營小程序的以太坊是區塊鏈的2.0時代,而區塊鏈和產業的密切結合則屬於3.0時代。”

也正是看好區塊鏈和產業密切結合的方向,於佳寧辭去公職,創辦了火幣大學,在他看來,“新經濟新思想的發展會帶來新教育,新的教育也會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火幣大學的使命就是要通過‘數字金融體系’‘分佈式商業理論’‘區塊鏈技術新應用’三大思想來幫助企業重建商業模型。”

以分佈式商業理論為例,於佳寧博士表示,“過去的價值分配都是股東利益最大化,股票都是針對公司制的,因為機器時代需要資本的投入,股東最重要。到了互聯網時代,開發者和骨幹員工最重要,所以發明了期權,而到了平臺經濟時代,用戶,尤其是早期用戶就特別重要。然而,雖然這些平臺型上市公司創造了全球最高的市值,但早期用戶卻無法分享其創造的價值。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一套金融體系和一套金融工具在長期維度上實現價值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入新的資產形態,把企業創造的長期價值合理分配出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新金融體系來支撐,新的商業理論和商業工具的引入。

說白了,區塊鏈帶來的產業重構打造的是一個用戶(參與者)多方共贏的生態圈,只有參與者足夠多,互動足夠活躍和頻繁,生態價值才能最大化地發揮,所以,如何激勵用戶,實現從股東價值最大化到生態價值最大化,這將涉及商業思想到商業模式的重構。

同樣的,這也將是區塊鏈與實體經濟融合下,打造應用場景無法迴避的問題。

瑞策科技CEO楊慧表示,區塊鏈為年輕創業者“換道超車”提供機遇

觀察

區塊鏈將引發實體經濟巨大變革

人們對區塊鏈的認知,正在超越一個簡單的“數字貨幣”的概念。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中Facebook等巨頭聯手推出數字貨幣Libra之時,業界就已經認知到,這些巨頭不僅僅是在搶佔全球數字貨幣的市場先機,而且是在商業探路的背後直指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進而重建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的分配機制。

基於“一帶一路”倡議及區塊鏈技術發展,提出“新絲路數字貨幣聯盟戰略構想與實施方案”(SILK)的鑫根資本創始合夥人曾強告訴記者,“全球正在經歷一場二戰以來衝突最激烈的金融體系更替斷崖期。”

在曾強看來,“Facebook挾27億用戶、100新經濟行業龍頭推出天秤座協會(Libra),藉助區塊鏈技術正在徹底顛覆傳統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區塊鏈技術、數字社會黏性更強的社交群體正在將世界推向一個超主權數字地球村。”

而這個地球村的本質則在於幾乎所有的產業,都將被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產業變革和商業變革重構,進而形成一套全新的數字生態。

2018年,火幣大學校長、原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於佳寧博士在訪談100多家區塊鏈企業基礎上所著的《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中指出,“區塊鏈正成為創新創業新熱土,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融合,不斷拓展技術應用新空間。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164家,其中32家正研發或已上線區塊鏈項目。區塊鏈雖然沒有數字貨幣投資熱鬧,但敏銳的創業者已紛紛殺入其中。”

於佳寧博士甚至大膽預言,“儘管目前區塊鏈的技術顯然不夠成熟,基礎設施也遠遠稱不上完善,但三年內區塊鏈將在實體經濟中廣泛落地。”

這也就是說,未來三年將是傳統行業與區塊鏈緊密融合的關鍵時期,會湧現新型的商業模式和監管服務模式。這為實體產業“換道超車”提供機遇,數字資產會成為企業重要資產。對於實體經濟而言,這或許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在於佳寧博士看來,區塊鏈又是一次觸及根本的巨大變革,企業如果不能夠在戰略規劃、組織形態、人才儲備、技術積累等方面都有所準備的話,恐怕是難以應對區塊鏈帶來的猛烈變革。

瑞策科技CEO楊慧表示,區塊鏈為年輕創業者“換道超車”提供機遇

文/屈麗麗 編輯/張輝 荀詩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章轉載自中國經營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