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好一篇自媒體文章嗎?請學會使用“倒金字塔模式”

咱們重點解決3個問題:

一是為什麼在自媒體上,傳統媒體人往往容易獲得成功?

二是怎麼樣讓自己的內容,被讀者讀到,最好是閱讀完成率100%?

三是為什麼不發內容,粉絲不掉,一反文章,粉就刷刷的掉?

想寫好一篇自媒體文章嗎?請學會使用“倒金字塔模式”

先說第一個,自媒體上為啥傳統媒體人總是很容易成功?這個話題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一次,前幾天就有這麼一個熱點文章,標題是這樣寫的《短視頻硝煙:主編、央視老炮兒和南方報業年度記者的軍備競賽》,看這個標題,我都不用看內容,就知道,是這些傳統媒體的老炮們,集體轉戰短視頻這個自媒體的新風口,而且戰績還不俗。

幾乎可以這麼說,每一個自媒體的細分領域大風口起來的時候,我們往往看到那些領風氣之先的領軍人物,都是傳統媒體人,比如上一輪短視頻熱的時候,很多人知道Papi醬是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但她畢業後則是做過一段時間的電視編輯;在上一輪知識分享的長視頻脫口秀熱之時,羅振宇羅胖,大家都知道他以前是央視的製片人;再往前追溯一點,你還記得木子美嗎?或許現在提到她,都會有暴露年齡的可能。

2003年末,中國第一輪自媒體興起,也就是博客時代的大幕拉開的時候,正是這位女主,用一部性愛日記帶起了全民博客風。別以為她只是個作家,其實,她當時也是廣州某雜誌性欄目的編輯。

好啦,說了這麼多,我不是想說,要想在自媒體上成功,就得先去當編輯記者什麼的。而是想來說一說,為什麼他們就成了帶頭大哥呢?

關於這方面的討論比較多,比較集中地觀點是,由於他們受過很好的文字訓練,所以功底好。這個答案其實很多自媒體人都不以為然,而自媒體圈子裡不少人就認為,因為他們都是自帶媒體屬性的,稍微有點小動作,在朋友圈裡發一發,然後過去的記者圈朋友就會轉發轉發,還會用傳統媒體的陣地報道報道。

這個觀點在理嗎?道理肯定是有一些的。我自己也是從傳統媒體出來的,確實在寫作之初有過不少方便,而且一些媒體還因為我做過香港文匯報記者的這個履歷,會比較樂意約我寫文章、寫專欄。

但是這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優勢,就拿發朋友圈來說,其實只要你寫的還行,再去主動去認識幾個前輩自媒體,然後讓他們拉你進各種微信群,每次發文,在群裡撒個小紅包,效果也是一樣一樣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上述答案都有道理,但都不完全正確。我個人倒是一直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做過編輯和記者的人,都受過一項很好的訓練,就是如何長話短說,如何把文章裡的水分給擠掉。

這也就是傳統媒體人最容易切入自媒體獲得成功的關鍵,自帶乾貨技能。

怎麼個自帶乾貨技能法呢?具體到行動上,就是能不廢話的儘可能不廢話,反正不是話癆。

而這個有個集中呈現,也就是在微博上,微博一直是傳媒人最容易引發關注的地方,因為過去他有字數限制,140個字,你想話癆都沒地方。現在字數解禁了,但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在堅持140個字,不話癆。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其實涉及到了新聞媒體的一個基本寫作模式,我們叫它倒金字塔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你看了標題,或許不一定非要看文章,如果看文章,那麼你在導語,也就是第一段話裡,就能把主要的東西全部掌握。

越往後面,則越是一種補充說明和證明的過程。

這樣的模式,當然以前是因為歷史原因造成的,我們或許經常會注意到報紙、電視、廣播上說新華社電、路透社電之類的詞彙,這個電,其實代表的是電報,以前的媒體報道,往往是通過電報的形式傳遞回來的,電報多貴啊,以前一個字就要好幾塊,而且為了搶佔第一個發佈的時間點,因此每一個拍電報的記者,都會盡可能用最簡單的幾句話,先把事情說清楚。

現在呢,互聯網夠發達,所以每個自媒體可以慢慢說、娓娓道來、不限篇幅,可反過來說,以前讀者一天下來,一杯茶一張報慢慢讀,現在呢則是,正好有空,刷個屏,看一眼。讀者沒空了,你還在那裡廢話什麼。

如果說最早的新聞是短信,那麼微博就是可以配圖的彩信,微信公眾號則是內含文字,但你依然看到的只是一個幾十個字承載的小小彩信條,因此,如何在這麼個手指頭大小的地方里把人吸引住,就看你的倒金字塔功底如何了。

想寫好一篇自媒體文章嗎?請學會使用“倒金字塔模式”

舉個例子,就在6月,新華社發了一條沙特國王更換王儲的新聞,全文字數總共38個字,結果在微信公號上,不到10分鐘,點擊超過10萬+,評論蓋樓那是按秒算。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個新華社的“史上最短微信” 之所以火爆,原因在於38個字的新聞下面,署了3個小編的名字,而且新華社的小編在眾人吐槽時,還不忘用傲嬌範、賣萌風、高冷範的方式,和網民在回覆上互動。

也有人說,因為在評論上的有效互動和不端架子,為新華社又吸了一堆粉。這些都是事情,不過其實還有更重要的。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新華社這條微信標題一個9個字,剛剛!沙特王儲被廢了。小編回覆網友吐槽說,三個編輯的分工是,王朝負責剛剛、關開亮負責被廢了,而陳子夏負責沙特王儲。

儘管是趣味回覆,但也說明了惜字如金的風格,不廢話一個字,9個字把要告訴你的信息都說給你聽了,甚至於包括回覆,也是同樣的言簡意賅,說清楚就成了。

這其實就是許多傳統媒體開設的自媒體,以及一些傳統媒體人轉行做自媒體後,經常會自覺自願和自發的採用的一種內容風格——您的時間寶貴,我就不廢話了。

這就是倒金字塔的頂尖,你一看就看到了關鍵,然後就是正文。在微博上表現的是140個字以內,因為超過了,打開微博就不可能看的全,還需要點“更多”;在微信公號上,就表現為文章摘要,在其他許多自媒體平臺上,也是以摘要的形式呈現。

而在新聞裡,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導語,也就是標題下面的第一段話。

這個往往都是和標題一起,最早和受眾見面的東東。當然,有不少自媒體平臺上呈現時,還有一到三張圖片。

我們僅僅以文字摘要為例,字數多少合適?我個人覺得,也就比標題長一點就差不離了,其實可以比標題還要短,只是那樣看起來好像不太美觀。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也是有門道的,把你的信息量放在和用戶的第一次接觸點上,而不是要等用戶點開,在正文中看到,都是為了你的傳播效率。

我們在很多自媒體平臺上都會看到閱讀完成率,這個完成率沒有人能做到100%,也沒必要做到。

想寫好一篇自媒體文章嗎?請學會使用“倒金字塔模式”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在不可能實現100%完成閱讀的前提下,怎麼樣才能100%影響你的讀者呢?或者說,我們降低點標準,讓他100%看見呢?最好看完呢?

把你的觀點、你的看法、你的前方高能,放的太靠後,變成文章的壓軸戲,對於很多自媒體人來說,就很難達到這樣的100%傳播的效果,畢竟前面文字想要抖包袱,就必須乾貨滿滿,而且總能戳中痛點或癢點。反之,如果你開篇明義,則一開始就讓人知道了你到底要說什麼?

然後呢,比如說你看到了新華社那個“史上最短微信”,並沒有打開看,它的閱讀完成率表面上是0,但實質上,因為你看了標題,你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也就是剛剛!沙特王儲被廢了!

這時候,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的閱讀完成率就是100%。

於是乎,我們發現了標題黨的由來,話說標題黨這個東西,其實也可以是正能量的,也可以是有套路的。

打個比方,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網絡上有一種爆款叫做X分鐘看懂?比如谷阿莫,當初賴以成名的就是X分鐘看懂某部大片;與之相類似的還有各種“一張圖看懂某某”、“一篇文章看懂某某”等……

而在我2004年開始寫博客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爆文格式,比如找女朋友成功率最高的5款遊戲;世界上最美的6處海景聖地、獅子男最有滾床單機會的6大魔女之類的,這也是句式,就是最怎麼樣的幾個,而且現在也常常出來就容易變爆款。

或許很多人都會說,這些就是標題黨,是譁眾奇寵。但如果內容真的實至名歸呢?那就不是標題黨了,而是真正的有傳播力的爆款內容。而這樣的標題,乃至用類似這樣標題風格寫的

而是想說明一個道理——沒有人樂意花多餘的時間來看你的口水話。所以,才要用幾分鐘、一張圖看懂,或者列表式的最怎麼樣的幾個,這樣的句式,來告訴讀者,你的內容能夠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同理,表面上看起來,自媒體你可以寫很長,在正文裡。但大多數人不會寫的超過兩千字,算換成視頻或音頻,就是不超過10分鐘。因為,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寶貴的,每一個人的忍耐也是有限的。

這一點上,很多公關公司就深有體會,即它們在約自媒體軟文的時候,都不希望有超過2千字的存在。不過這也讓自媒體們不至於太累,大家都是按篇數來算錢的,寫的太長,不光錢沒多,而且還累了自己。

想寫好一篇自媒體文章嗎?請學會使用“倒金字塔模式”

這裡呢,其實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說的第三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不發內容,粉絲不掉,一反文章,粉就刷刷的掉?

這是很多自媒體都遇見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到底是真的標題黨呢,還是標題有吸引力、內容更豐滿。

換言之,不更新的時候,關注了你的粉絲,一般也不會注意到你。但你更新的時候,為什麼會默默取關呢?當然,主要原因是你的內容和人家的需求氣場不和。

可當年為何就會關注了呢?原本氣質相合,現在咋就不合了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更新的時候,被讀者看見了,如果他對你的標題無感,或許還不會取關你。但恰恰是因為有感了,就打開了看了看,然後發現你的內容和你的標題實在太不對稱了,太為了流量而標題了。然後你就被取關和悲劇了。

因此,真心說來,標題黨這個事,真的是一個掉粉必備的鬧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