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在書店之三:創辦書店的記憶

三聯書店是一家出版社,同時它有著“前店後廠”的傳統:三聯的前身“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創辦雜誌、出版圖書、開辦書店(門市),以竭誠服務讀者、密切聯繫作者為己任。

三聯前輩寫道:

“門市是書店前沿陣地,也是鍛煉出版工作基本功的地方,門市店員是傳播文化知識的尖兵,必須學會圖書分類,經常閱讀一些重點圖書的前言、後記、序、跋等,以瞭解其內容梗概,要熟悉運用四角號碼,以便編查各種資料;要打好算盤寫好字,發票要寫得清楚整齊;要快速紮實打好郵包,做到包紮的麻繩一掩就斷,還要學習韜奮先生寫的《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和王仿子總結的‘門市工作七十二條’。練好基本功,才能實實在在落實到‘竭誠為讀者服務’的指針中去。”

“相約在書店”將陸續刊發六組文章,這些或可勾勒出八十多年來三聯堅持發揚傳統的軌跡。溫故知新,2020年是新世紀二十年代的開端,三聯韜奮書店年初重張開業不久即因疫情又暫停營業;近期,我們將在嚴格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復工開業,繼續堅定地走在“竭誠為讀者服務”的道路上。

相約在書店之三:創辦書店的記憶

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4月23日起復工營業

相約在書店之三

創辦書店的記憶

籌辦書店的殘憶

楊進

楊進,三聯韜奮圖書中心首任總經理,本文作於2013年。

三聯書店,除卻三十年代以來出版之優秀書籍,門市書店亦為整體中一道光輝,傳統優秀。

半個多世紀以前,廣大智識人士,多是先識書店再識三聯(出版社),進而喜愛三聯。最多時,三聯在全國各地曾有好幾十個門市,是為擴大影響,推廣進步思想之重鎮。惜乎四九年前,大部門市遭到封殺;及至四九年後,追隨蘇俄出版體制之風強勁,新華書店一統天下,其他各種體制、各具特色、包括三聯書店門市在內的書店幾乎銷聲匿跡。

健在的三聯老前輩,多數是書店門市的工作人員,對過往經歷,對這些門市深有情感;曾經共同生活、一起工作、經歷種種風雨的同事,多年後相互間依然懷有深深的感情,這是極為難得的。

1986年,三聯恢復建制,以後陸續人事更迭,企業發展走向人言人殊,但回想獨立之初,大多數三聯人,多是單純質樸的青年,懷抱理想,充滿熱情。領導時常強調傳統的承繼,範用等老一輩關注書店的發展成長,對年輕人勖勉有加,熱望後輩要有承載傳統的歷史責任感,言辭誠懇,殷殷期待。

1996年,三聯書店辦公樓落成,歷經半個多世紀複雜曲折的三聯發展到這一天,終於又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家”,這是店史上必可大記一筆的要事,以後三聯的許多故事,也都是在這裡發生的。

相約在書店之三:創辦書店的記憶

三聯韜奮圖書中心

秀玉同志自港回京,擔任三聯書店的總經理。她有理想,有宏願,讓三聯擁有自己的辦公樓,自辦書店,辦個“雜誌群”,出版有影響的圖書……,這些,都要在今後的數年裡逐步實現。

大樓建設之初,即開始籌劃辦書店,隨建設推進,此時擺在眼前。此前三聯雖曾嘗試舉辦分銷機構,試辦小型書店,但對建設較大規模的綜合書店沒有任何經驗,秀玉同志決定和香港三聯合作。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旗下的僑商公司負責書店的總體設計和傢俱製作。設計師麥克來京實地勘察並提出初步設計,大膽提出將樓層間的樓板打穿,讀者進店後就可感受到層高的通透。港店派來協助開店的王銘朋,既有豐富的辦書店經驗,港式思維又沒有框框,更可以開拓大家思路,經過一起反覆商討店面佈局,書架形式,裝修方案;店堂設計終於修改定案,隨即開始傢俱製作,同時也展開室內裝修和電腦管理軟件的設計。

最早進入角色的是採購人員,他們與各出版社聯繫,發出宣傳品,廣而告知三聯將要成立書店的消息,並希望得到支持。他們羅列一份重點出版社名單,開始有計劃出差,洽談進貨。

書店的工作人員只有少量原三聯的同事作為骨幹,更多的同事是應聘而來。依照京港兩方協商決定,既要考慮三個樓面營業的實際情形,也要遵照勞動法要求,需要員工近百人。這些人員組成營業、採購、電腦、書庫、財務等若干部門。人員報到後,港店的王銘朋做基本業務培訓,秀玉同志也向大家講述三聯歷史傳統,希望員工建立歸屬感。

採購的貨品陸續到店,全體員工上崗,對圖書做電腦數據登記。

電腦管理軟件是請南京理工學院的楊新民老師設計,他們有個三人的合作團隊。對於從未接觸過圖書行業,也無現成實例可供借鑑的他們,任務艱鉅。幾個月反覆研討,反覆修改,反覆演示,漸漸摸到了行業脈搏,書店的電腦管理人員也漸漸熟悉了軟件性能。這套軟件,並不簡單將工作過程以電腦形式固化。重點在規範流程,使之符合管理需要,反映管理的思路和做法,便捷清晰協助完成管理要求。經營上通過它,可以瞭解到店的每個出版單位、每種圖書任意時段的銷售情況,或單本或彙總均可,亦可與其他相似圖書和出版單位進行對比;可以統計各類別圖書的銷售表現,為採購和整個銷售安排提供依據;可以根據月銷的比較,觀察經營的變化;各種統計均可以曲線或柱圖形式呈現,直觀、漂亮;店內管理則可瞭解分時段、分類別、分樓層銷售結果,可據此掌握讀者到店狀況,合理安排營業人員;可根據銷售分類補充圖書。庫房方面從幾萬種圖書的貨架上順序按編號、層級取書,一張提書單不走回頭路;反之,各種到貨圖書,在分類錄入後,可視貨架空置情況任意存放,模糊管理,省時省力……種種功能不一而足。這部分工作,花費精力最多,耗時最長,最後結果令人滿意。日後敲擊鍵盤,進入管理系統界面時,楊新民他們的面容以及一起工作時的情景都會浮現眼前。

員工上崗的首件事,即要將幾萬種圖書分門別類錄入電腦,建立初始數據,工作量浩大,連續進行了二十餘天,只待店裡的書架安置妥當,圖書便可以上架。

分類陳列有講究,在圖書館分類法的基礎上依據銷售實際要求劃分,既考慮樓層分佈的門類,也考慮分類間的關聯性,還要揣摩讀者心理,儘量細分類別,適應銷售,畢竟這是營業機構。此中特別忌諱“其他”這樣不動腦筋的愚蠢分類法。圖書出版時已有初步分類,可能確實有些難以在銷售分類裡體現,書店可考慮讀者心理,稍作變通,創建一些可能並不很嚴格、科學、但醒目、引人眼球的類目,使讀者心領神會,有助銷售。這種細微之處的思考和安排的過程,令人愉悅。

除去一般性的分類,主題陳列、熱點、最新到書等綜合性的專櫃,擺放在顯著的位置,一方面作為銷售引導,另外,隱含著書店的“態度”——關注哪些,突出哪些。將幾個樓面的重要類別的重點書籍特別專櫃陳列,突出陳列推介;至於在書架上插擺或平放,或者單獨設置書檯,都可以表現出對不同品種的“書店意見”——分層次漸次陳列擺放,輔以簡介宣傳,以圖書招呼讀者。

書店設計為“大社科、小綜合”,有所取捨。類別的設計和書種的選擇決定了書店的價值取向;有些類別,如地方誌類,雖很難成為銷售熱點,但自有其學術價值,應予保留;教輔圖書,似乎可增加經濟效益,但總體考量,與書店氣質隔閡,捨去;再以童書為例,設定的讀者是“來店選讀社科類圖書的讀者的孩子”,因此選重點童書出版社的高端童書,捨棄低幼。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長此以往,定可形成書店風格,也可以加強特定讀者群的粘合度;能否堅持,取決於書店的品格。所以,一定要精心維護書店的品種。當然,這樣也會有一定的失去,這在堅持某種追求時也是難免的。

作者精心完成的書稿,飽含辛勤和智慧,是第一度創作;到了編輯手中,加工整理,與作者溝通修改定稿,出版成書,是二度創作;書店選擇銷售陳列方式,推薦讀者,讓作者勞動成果第三度發出光輝。如此這般,加之營銷,到得讀者手上,書稿完美走過這一成長曆程。書店雖未動紙筆,卻以審慎認真的態度參與了“創作”的過程,向作者和編者致敬。如若作者、編者悄然到店,探視自己的“孩子”,暗暗體會到書店的用心,定會欣慰。

連續夜班運送圖書到店,拆包上架,調整分類,碼放堆砌,眼見得一個書店從無到有,將要展現在讀者面前,勞累而興奮著。此時想起範用前輩所說,當年剛參加三聯書店(那時他在讀書出版社)工作,一批小青年下了夜班,一路歌唱走兩個多小時回駐地的情形,心情何其相似。

終於要開業了。想到範用一貫關心書店的進展,此時理應安車蒲輪迎候老人家參加開業儀式。可是他回信說:很高興書店就要開業,也很想去看看。但是知道開業時一定會請很多人,其中也有很不喜歡的人,見到了會要忍不住用柺杖打人的,會破壞氣氛,所以開業就不去了,以後再去看看。果然,他日後經常邀約朋友在書店聚會,還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相約在書店》。

開業前一晚,員工已然離開,沒有了喧鬧,悄然無聲。從樓下走到樓上,復又從樓上走下,做最後的巡視。寬敞的店堂,通體透亮;一組組射燈,映照著下方的主通道,直引向樓梯,引向樓上、樓下,引向店堂深處;書架齊整,書品斑斕,靜候讀者到來……

開業當天,三聯全體新老同事,也包括書店的員工,齊集在大樓四層樓頂的平臺,舉行升國旗儀式。儀式簡單莊重,三聯有了新的辦公樓,增加了新的同事,注入新鮮血液,心情是輕鬆愉快的。當時還宣佈,今後每年都要舉行這樣的儀式。可惜,這第一次卻成了最後的一次。

相約在書店之三:創辦書店的記憶

1996 大樓落成,同年韜奮圖書中心開業,正值國慶前夕,圖書中心的員工和三聯的員工同在四樓陽臺舉行升旗儀式。

那時大家完全沒有開書店的經驗,全憑著尚有理想主義的熱情,對照以往書店業的觀察,琢磨著前行。書店隸屬三聯,採取聘任制,與三聯體制不一,卻仍難免受到體制的影響和束縛。努力避免那些體制弊病,就是對有些事“反著幹”,尤其對人的態度,大膽放手讓人發揮,鼓勵大家有創造力,營造和諧氣氛。書店力求有人情味,體現“竭誠為讀者服務”,希望讀者到店不僅看書買書,累了可以在咖啡廳小憩聚會,可以順便看展覽,聽講座,參加作者見面會……總之,不單純是一個商場,而是文化休閒園地,這些當時都曾努力實踐。

書店這個行當,辛苦而利薄,註定清苦。工員上升通路窄小,個人發展空間不大,能夠給人的酬傭也有限,導致人員流動大,所以,難以培養人才。囿於當年特殊情況,既難以彌合兩種管理制度的不和諧處,亦無力解決更多福利待遇,實在愧對當時的員工。

書店也是一門學問,必須定下心來,踏實不浮躁,仔細琢磨。畢竟出版物與工業食品不同,其特有的精神文化屬性有極大的挖掘弘揚空間。

做書店是慢工夫,取得成績不易,所謂“一年虧,兩年平,三年要盈利”的流行說法實在是有違實際;書店工作很具體,大而化之當然也行,但要獲得更高品質的效果,必須細細地磨,特別需要減少干擾,尤其要排除內耗的非正常人為因素。

當年所採取的無非是某種“投機取巧”。新華書店拆遷新建未定,三聯乘虛而出,忝列京城最大;開電腦管理先河,大膽開架售書;引入書店講座、新書發佈、咖啡廳附帶上網、展覽之類文化活動,這些現在普遍使用的招數,當年還是令人耳目一新,說穿了就是做了人家沒做的事。所有的事,都還要和三聯精神相契合。

相約在書店之三:創辦書店的記憶

左上:丁聰先生在三聯韜奮圖書中心簽名售書

右上:三聯書店杭州分銷店開業王蒙簽名售書

左下:圖書中心舉辦“中國學術圖書展”

右下:陳原(右)與王仿子

轉頭回望,一切皆成曩昔,記少忘多;所作所為,成少敗多。歸納起來,成績者,實在乏善可陳,只留下很多不可彌補的遺憾。

翻看意見簿

霍計

(內刊《三聯人》總第9期,1997年1月,P5)

書店開張近兩月,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翻看意見簿,這真是一件有趣兒的事兒。

第一篇留言是一位北京日報姓金的駐警戰土寫的,除了提出改進建議外,格外讚揚書店的佈局、氣氛。隨後的若干份意見均有“賞心悅目”,“留連忘返”,“美的書香氣味兒”,“設備最好、排列有序”,“善舉也”,“優雅”, “國際水準”等極盡褒揚之詞。書店的總體設計得到了讀者的認可,相信設計師小馮聽到了也會高興。且莫竊喜,要保持這種狀態、不走樣,不變形,路還極其漫長。

對服務措施的意見也佔有不少比例:增加供讀者坐的椅子,開放衛生間,存包問題,購書的小筐,飲水問題……對此,雖然原計劃有若干設想,但因為沒能全到位,讓讀者提出批評,心也不安。先自己充做讀者,去體驗一下。看書一小時,腿痠脖歪,背的書包似也在增重,口稍渴、又內急,真正是要寫意見本了。改!增加坐凳,造型與色調也還合諧;清潔工雖然累了些,可衛生間的開放大家方便,也會延長讀者在店裡逗留的時間。收款臺兼辦存包,代為查詢,電腦室的壓力降下來,面對讀者的接待效率和效果卻好了起來。大筆購書又有專人專車服務, 待咖啡廳開放,則口渴亦可解決。服務無止境,你敬人,他有感受,多來幾回,多買兩本書就是對書店最好的回報。

最應當重視的就是對圖書品種的意見。我們設想“大社科小綜合”,其實多方面的讀者都包括了。書種和品味是我們最上心但也最不容易讓人滿意的事。我們已接待過幾十家出版社的同行,凡來過的,都對我們放了心,願合作,保供貨。前景看好,但更要求我們更把銷售搞上去,把信息反饋給出版社。業務人員幾乎天天坐在電腦前查詢銷售數據,分析進銷情況,營業來的兩個月,已增加品種近八千種。今天得消息,蘇林又胃出血了——累,加上辦公室太冷——但還在家裡準備上海訂貨會的訂單——壓力太大。

讀者的心很細,意見本上有這樣寫的:“音樂不宜用克萊德曼的音樂,和飯店沒有差異,聽不出你們的格調。巴洛克音樂可用。” “周圍牆壁多張貼一些中國文人肖像。”還有人稱“三聯——我每晚的書齋。”而對這麼多關心,愛護書店的讀者,我們沒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小小的意見簿,折射出讀者的關心,同行的愛護,同志們的監督和幫助,這是大家的書店。“竭誠為讀者服務”——包含有深深的內容,夠我們努力的。

相約在書店之三:創辦書店的記憶

三聯人在南京(節選)

鄭勇

(內刊《三聯人》總第11期,1997年5月,P7)

題目太有點像流行文學。本意只是想給同人介紹些分銷店情況:記得在北京時,大家對作為三聯事業一部分的分銷店雖然關心,卻不甚瞭解,頗有點"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味道。

……

位於湖南路上的分銷店”三聯商務文化中心”有包括六家分銷店和門市部、庫房的五十位員工,快稱得上“小三聯”了。九五年剛開業時,在新聞媒體的競相追逐中很是火爆了一陣。在南京文化界絕對是一有影響的轟動事件。據說感到危機與挑戰的新華書店曾極力阻撓過領取營業執照。開業時招聘的營業員,手中大都有一百多位老顧客的材料,他們的良好服務與書店高品位的圖書一起給南京讀書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其中有一位跳槽到了別家,但不久還是放棄收人更高的位置重返我們店,她說,是“三聯情結”使她做出這種選擇。董總與楊經理一月份來南京與大家應談後,群情激昂,加上有三聯韜奮圖書中心這樣圖書、管理、服務均為一流的楷模,南京分銷店也有了信心和目標。看著在溼冷的南京冬天裡雨雪無阻地趕來上班、大年二十九也無怨地堅守崗位克盡職守的員工,我相信董總的話:南京三聯沒有理由做不好。冬去春回,南京店定能迎來新一輪的輝煌。

也曾在直銷公司的一次聚會上,見到另外一批在南京的三聯人,那是一群既年輕,又有銳氣與才華的“三聯人”,因而我並不吃驚於聽到顧客對他們銷售服務的讚賞。

相約在書店之三:創辦書店的記憶

南京之外,還有杭州、汕頭、濟南、鄭州、武漢、貴陽等分銷店。針對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三聯開設分銷店的創舉可說是基千現代經營與文化理念的搶灘行動,無論是就出版社而言,還是對書店來說,這都是果斷而明智的決策。如果各家分銷店能在中心店的指導與調控下結成連鎖聯盟,對書業界將會有更大的衝擊,進而可能對時下書店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與啟示。離開北京的一個月時間,站在三聯的立場,使我看到分銷店這支“編外”三聯人隊伍,是可足珍惜的資的資源,與三聯讀者群一樣,對三聯事業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專題目錄(點擊閱讀)

  • 相約在書店之一:走上為讀者服務的道路

不官不商,有書香(楊絳)

買書結緣(範用)

走上“為讀者服務”的道路(藍真)

  • 相約在書店之二:發揚傳統,三聯再出發

我為什麼要創辦三聯韜奮書店?(董秀玉)

縱談北京三聯書店經營新模式(延華 董秀玉)

心裡話(範用)

  • 相約在書店之三:創辦書店的記憶

籌辦書店的殘憶(楊進)

翻看意見簿(霍計)

三聯人在南京(鄭勇)

  • 相約在書店之四:三聯印象

難忘三聯(姜德明)

此情可待成追憶(陳志華)

三聯印象(陳樂民)

敢為人之先(錢滿素)

那位於朝內大街166號的“讀者服務部”(秋禾)

  • 相約在書店之五:24 小時書店誕生記

三聯韜奮24 小時書店誕生記(樊希安)

  • 相約在書店之六:三聯韜奮書店2.0

三聯韜奮書店2.0——文化老地標的升級路(張知依)

━━━━━

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4月23日起復工營業,為答謝讀者始終如一的支持和厚愛,表達暫不能24小時開放的抱歉之意,自今日起(活動日期不少於兩週,請讀者朋友錯峰錯時購買),讀者個人到店購買三聯及旗下品牌圖書、期刊全部6.8折銷售。

營業時間:10:00--18:00

地址: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

電話:010-84040989

三聯韜奮書店美團店推出9.9元盲盒活動,盲盒內容包含:一本隨機中文圖書(價格30-60元之間),一張中讀VIP會員月卡(價值45元)。

識別二維碼前往購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