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三

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三

作者:杜興華

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領會老子的《道德經》的思想實質,使《道德經》更加通俗化、現代化,筆者以詩歌形式譯註、解讀《道德經》,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三

二十一、《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釋:

(1)孔:同“空”,甚,大。孔德:美德、大德之意。(2)德:“道”的顯現和作用為“德”。

(3)容:運作、形態。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以空為用的思想,有空才能有容,才能有用。所以,孔德之容的容也可釋為“用”。

(4)恍惚:彷彿、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遠,微不可見。冥,闇昧,深不可測。

(7)精:最微小的原質,極細微的物質性的實體。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實的。

(9)眾甫:甫與父通,引伸為始。甫,[說文]男子美稱也,從用、父,父亦聲。眾甫就是眾父,眾父就是眾人之君。

第二十一章詩歌譯註

大道形態以德存,不能看見不能摸。

恍恍惚惚不可信,通過現象可琢磨。

只要觀察與實踐,探究不息終收穫。

道之永恆貫古今,檢閱君王是準則。

二十二、《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二章詩歌譯註

委曲保全屈枉伸,低窪易盈陳更新。

少取多得貪迷惑,有道之人守良心。

自以為是愛誇耀,看似聰明卻愚笨。

捨得本是辨證法,成全他人德自馨。

二十三、《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釋:

(1)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說話。此處指統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擾民的意思。“希言自然”也是一種個人修養。

(2)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人的先天之德來源於天道運行,遵道而行就體現了人的後天之德。後天之德增加就會增加自己的先天之德,後天之德減損也會減損自己的先天之德。

第二十三章詩歌譯註

政言自然合民意,狂風驟雨不終朝。

天地狂暴總有期,苛政猛虎一時囂。

贊同道者道樂人,破壞道者受懲罰。

王誠不足誰信任?失道寡助罵聲嘈。

二十四、《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釋義:

踮著腳尖的人是站不了多久的,步子跨得太大的人走不了多遠的,自己看自己是看不清楚的,自己認為自己正確的人是不會得到別人的讚揚的,自己吹噓自己是無效的,自己認為自己了不起的人是不能持續進步的。從道的角度講,這就好比吃的太多了以後身上長出的贅肉,看著都難受,因此有道之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第二十四章詩歌譯註

踮起腳跟想站高,反而不穩要摔跤。

王婆賣瓜自己誇,酒香不需大聲叫。

自高自大官不長,自以為是難彰昭。

大道之人厭花招,低調從事莫炫耀。

二十五、《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釋: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即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存在了。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必須遵循地的規律特性,地必須遵循於天,天以道作為運行的依據,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道法自然”:道遵循的是自然規律。

第二十五章詩歌譯註

道先於天而存在,寂寥周行而不殆。

萬物本源取不竭,循環運行永不衰。

天地人物組宇宙,週而復始法於道,

人法天地天法道,道法自然萬般開。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三

二十六、《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六章詩歌譯註

厚重莫輕是根本,靜定勿躁似神仙。

君子終行有榮辱,快樂超然如燕翩。

君主穩重治天下,厚重正本才固源。

輕率只能失根本,為君不躁國自安。

二十七、《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釋義:

真正善於駕車行走的人,是不會留下痕跡的。真正善於講話的人,是不會留下瑕疵把柄的。真正計算預測的人,是不用籌策工具的。真正善於管理門戶的人,即使不用鎖頭盜賊也不敢進門來。真正善於結繩的人,即使不用繩子也能把人綁住。因此聖人常常善於救人,所以人們都願意跟著他。常常善於做到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東西。能做到這些,真正可以說是得“道” 的精微高明瞭。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之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鏡。如果不善於向別人學習,借鑑別人的經驗教訓自以為高明聰明,這是實際上最大的糊塗。 這就是“以道行事”的奧妙。

第二十七章詩歌譯註

善於行走不留跡,擅於言談不留疵。

會計數者不用碼,會關門者不用栓。

善於捆縛不用繩,善管門著不用鎖。

自作聰明實糊塗,法師學習多借鑑。

二十八、《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八章詩歌譯註

深知雄強守雌柔,甘作溪澗任水流。

雖盼明亮卻願暗,以身作則美德修。

安守卑辱作川穀,自然歸真應反璞。

有道之人沿樸素,為官之人貴承辱。

制度完善不害民,官長柔弱也淳樸。

二十九、《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釋義: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就像神器一樣,既不可駕馭它,又不可得到它,駕馭它一定會失敗的,得到他必然招惹跟多麻煩最終還是會失去它。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獨裁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去除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第二十九章詩歌譯註

治理天下用法度,強制辦法不長久。

人民意志難強加,違背意願莫強求。

妄意強權走極端,即使功成也難守。

水到渠成自成溪,滾滾長江豈倒流。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三

三十、《道德經》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章詩歌譯註

不以強兵逞天下,窮兵黷武有報答。

大戰之後定荒年,流離失所哪有家?

不戰而屈人之兵,目的達到不驕誇。

物極必反強可衰,符合大道花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