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在最新一期的《奇葩說》中,詹青雲肖驍強強聯合,在關於“是否應該給好人發紅包”的選題中作為反方,贏得了本季的勝利,詹青雲的表現一如既往的穩準狠。

奇葩說第六季以來,詹青雲頻頻佔據熱搜,與黃執中“神仙打架”,浩瀚的閱讀量和強大的思辨思維令人感嘆,與同為學霸的許吉如討論“精緻窮”短短兩句指出,“精緻窮不是一個人的選擇,是一代人的困境。”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來源於網絡截圖

這個剛剛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的學霸,不禁讓人感到好奇。

90後哈佛女博士、最佳辯手、公益人,詹青雲身上有太多閃亮的標籤,可能是很多人窮盡一生,也無法企及的高度。

30歲,她就實現了人生的很多設想,走遍20幾個國家,貸款百萬哈佛留學,也正是她的出現,打破了在網絡上流行的“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和“苦學霸”的定義。

“真正優秀的孩子,可以改變評價體系,重新定義優秀。”

1. 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1990年,詹青雲出生在貴州清鎮一個大化工廠大院,媽媽是中學老師,爸爸是普通工薪。

詹青雲的啟蒙小學是在外婆家,一個閉塞的鄉村小學,一個年級四十幾個學生,只有兩個老師教全部科目,那裡的孩子每天早早就放學回家,幫家裡做農活,還有同學會牽著牛來上課。

教育資源的匱乏,閉塞的鄉村環境,詹青雲是名副其實輸在起跑線的孩子。

在上學期間,她沒有一點學霸的樣子,多次被老師因為成績拖班級後腿、不遵守學校規則批評。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來源於網絡

有老師當眾說是“豬”,還有老師用歇後語罵她“詹青雲呀,是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來了。”還有一位老師當面告訴她的媽媽“這孩子將來連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技校吧。”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些惡語是打擊性的,今年教師節,詹青雲在微博上回憶部分片段,她說不是原諒,是算了。

對於詹青雲來說,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有一對可愛的父母,他們不會因為詹青雲的成績而指責她,反而用鼓勵的教育方式,給了詹青雲一個快樂的童年。

每次詹青雲覺得自己很笨,沒有自信的時候,她的媽媽就會出現,用掐指一算的方式告訴她:媽媽給你算過了,你要先倒黴三年,到了四年級你就會成為全年級最聰明的小孩。

到了四年級,成績還是不見起色,媽媽又說:不用著急,媽媽重新算過了,你變成“好學生”的時間就在初二。可是到了初二還是沒有好轉,一直到高二那年,詹青雲才拿到了第一個年級第一,從此和學霸沾上了邊。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來源於網絡

詹青雲說:我的爸爸不會要求我出人頭地,他對我沒有要求,只要快樂就好。

小時候,班裡的同學都玩四驅車,詹青雲也買了一輛,可家裡沒有跑道,為了讓詹青雲玩的過癮,爸爸買了一個四驅車賽道,家中小客廳容納不下,爸爸就把把沙發和茶几給賣了。

後來即使四驅車不流行了,他們家也沒有添置新的沙發,客廳又成了詹青雲踢球,打排球的地方,周圍的牆壁上都是詹青雲的塗鴉畫作。

爸爸因為工作忙不能經常陪著詹青雲,所以一到寒暑假,就會帶著詹青雲出差,在路上給她講金庸的故事。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沒有大量的課外輔導班,豐富的教育環境,甚至沒有很富裕物質,這個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卻在高考考出了超出685以上的成績,要被迫在北大、清華和香港中文大學之間做出選擇。

這樣與眾不同的起跑經歷,開啟了詹青雲不被框架、隨心所欲的人生。

2. 最佳辯手

愛玩的孩子保持了對這個世界的絕對思考,她不被世俗所綁架,看待事物總能另闢蹊徑,她人生懵懂的初辯論發生在初二那年。

歷史老師讓大家討論楊貴妃是不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因素,班上大部分人比較偏「是」那個立場,覺得楊貴妃是紅顏禍水。

詹青雲聽完很氣憤,就站起來說楊貴妃就是一個小女人,要不是那個皇帝那麼色,她能怎麼樣呢,這次的反駁收到了很熱烈的反響。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來源於網絡

那個時候,詹青雲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可以站在最佳辯手的位置,甚至她開始接觸辯論,都只是因為好玩。

上大學期間,一起玩的好朋友加入辯論隊,每隔一段時間,對方就會告訴她又去哪個地區打辯論剛回來。

“可以去各種地方玩”,吸引了詹青雲,於是她毫不猶豫的加入辯論社,初期出門比賽10天,如果第二天就被淘汰,剩下的8天就用來玩。

這極大滿足了詹青雲一顆不安分的心,然而,詹青雲第一次感受到辯論的魅力是大三那年,在她從美國交換生回來,觀看了一場高級別的辯論賽。

關於“武昌起義在武昌這座城市爆發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作為“偶然”方的劉彥理,拋開辯題,站在“普通大學生”的角度,感嘆若是沒有他們抓住這樣偶然機會改變這個民族的命運,不知錯過這一次,一個民族還要再等多少年。

詹青雲被震撼了,原來辯論還可以這樣打。

“我意識到一個好的辯手,就應該把辯論變成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能夠向外輸出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於是她開始了認真的辯論生涯,跟隨著教練邱晨征戰辯論賽場,每隔一段時間,邱晨都會給他們列一個書單,一個星期一本書,看完之後要拆解分析,隨著大量的知識輸入,高密度的訓練,讓她在辯論賽場愈發成熟穩重。

接連在“第二屆話語辯論邀請賽”、“2018話語辯論世界盃比賽”中奪得冠軍,並獲最佳辯手稱號。

央視這樣評價詹青雲:說話慢條斯理,擲地有聲,具備超強心理素質,是一位溫柔的辯手。”

2018年9月,詹青雲站在奇葩說的舞臺上,說“我是邱晨徒弟”,態度謙卑又溫和,但是她太過正經嚴肅的辯論方式質疑,這個風格不適合奇葩說。

但是,她在辯論中帶出的對於問題的深度思考,常常讓人陷入沉思,和黃執中關於知識的共享辯題,被譽為“神仙打架”。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來源於網絡

在奇葩說的舞臺上,她永遠一身樸素,戴著酒瓶底眼鏡,一手拿著筆記,一手做一些引導的手勢,旁徵博引論證她的觀點。

時而鏗鏘有力說理,時而柔情動以情感,她的論據中,包含金庸小說的經典臺詞,深奧難以理解的法律條文,新鮮的新聞資訊,包羅萬象的閱讀量和深度的思維思考。

詹青雲曾在《人物》採訪談到:人感到孤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情感上的孤獨,就是沒人在乎你的感受,一種是智識上的孤獨,就是沒有人在乎你的想法。我覺得辯論至少可以解決第二種孤獨。

辯論為詹青雲認識這個世界打開了一扇大門。

3. 為國為民的俠女

翻開詹青雲的履歷,就會發現,她不符合人們對於學霸的定義,甚至她身上有截然不同的方面,她不屈服於規則,她的世界裡沒有必須、負擔、擰巴這些詞,隨心所欲不逾矩,雖然有很多標籤,但是沒有人可以定義她。

跳出大山的詹青雲,回過頭來,目之所及,都是需要幫助的人,她從來沒有忘記有人還在深淵。

大學期間,詹青雲的生活忙碌而有趣,支教、開青年旅社、做記者、打辯論。

她想到山裡還有教育條件匱乏的孩子,就拉上同學回到老家支教,希望可以為那裡的孩子帶來一份曙光,但是她的到來並沒有受到歡迎。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來源於網絡

那裡的孩子,沒有讀書的動力,不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思想。這比教育資源缺乏更讓人難過。

詹青雲突然明白,那裡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支教,捐贈圖書,更好的物質基礎,而是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他們麻木的意識,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

2014年,她受邀站在《精彩中國說》的舞臺上,為那些山區裡的孩子代言,她呼籲“那些山裡孩子缺少的不僅僅是夢想,他們的夢也需要整個社會,去關愛和支撐,因為他們一樣是祖國的未來。”

俠之大義者,為國為民,是金庸小說的一句話,詹青雲對其踐行的入木三分。

大二,詹青雲還在讀經濟學學位,利用實習的時間,跟隨環境系教授,前往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甘南,做起了環境保護志願者。

可詹青雲到了之後才知道,心目中美麗的青藏高原,因旅遊的發展,現代工業的入侵,大量的現代化垃圾被帶入藏區,但是當地居民沒有處理垃圾的設備。

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已是不容樂觀,志願者雖多,但得到的支持可謂少之又少,於是她成立了青年旅社“呼叫旱獺”,希望能通過盈利,給留在青藏高原的環境保護志願者們提供資金幫助。

但是“呼叫旱獺”的情況不容樂觀,經營慘淡,但她依舊堅持為周圍居民科普環境知識,也向附近的居民推廣比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影響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但她還在堅持地做下去,為守住這富有藏族魅力的甘南做一些事情。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來源於網絡

在一期採訪中,被問到理想,我希望我能為改變社會做出一點點的貢獻,比如支教,比如青年旅社,這都是我看到的,還有很多我沒有看到的。

路見不平,就要拔劍相助,哪怕微不足道。

作為《南方週末》的專欄編輯,身為記者,認識了更多的有智識的人,也看到了更多的社會現實。

接觸到更多養老、下崗等社會問題,尤其是小產權房的問題,讓詹青雲困惑起來,面對解決這樣問題,她毅然決然從經濟學轉學政治,希望為中國社會問題的解決出一份力,可是現實卻狠狠的打擊了她,她的老師說:“我們學政治學,是做學術而不解決問題和觀察現象。”

從不委屈自己內心,詹青雲又從政治學輟學,申請哈佛法學院,在面試時被問到,為什麼要來申請哈佛,詹青雲一時忘記自己準備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脫口而出,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來源於網絡

她身上有理想主義的俠氣,也有一步步把理想變成現實的魄力。

有人評價詹青雲:在詹青雲的辯論中,總能感受到人性之光,她在為平苦大眾,普通人代言。

如今已經小有名氣的她,創辦了自己的“知所云讀書會”,在微博上開通了免費的法律援助,不管走到哪一步,她都心懷大愛,盡己所能,為弱者,為正義發聲。

4. 理想的人生狀態

與理性的外表不同,詹青雲內心是一個浪漫的小女生,喜歡用漂亮的餐具,美好的房子,用美好的本子和筆寫字。

“我的理想生活狀態就是很詩意的、勤勞的狀態,每一天都感覺到自己在進步的那種狀態,然後再給自己一個輕鬆的時間,那時候整個人是最滿足的。我沒有辦法忍受我的時間被虛度,哪怕我抓緊這一個小時來畫畫、寫字都可以,但是整個人要處在一種很積極的在生活的狀態。”

詹青雲:我想為中國的法治進程做出貢獻

來源於網絡

對於未來的狀態,詹青雲說:如果有計劃,想要去開一個茶館嘛,我覺得那個茶館有一天它可能發展成一個沙龍,一個研討班,一個論壇,甚至是一個小的書院,在這種緩慢的討論當中,能夠實現一些傳遞自己想法的改變。

三十歲,對於剛剛邁出校園的詹青雲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她最喜愛的金庸先生去世時,詹青雲感嘆:有的人一直沒有被世界改變,他們永遠光明坦蕩。

詹青雲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