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試各個階段的稱謂

今天的小編就來說一說,古代各個考試階段的稱謂!金榜題名,與名落孫山又是怎樣來的!

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都有人生中一條捷徑,那就是參加科考!這點準沒錯,但是古時考試可與近代大大不同。

就說你要想金榜題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會元、舉人、解元、秀才、貢生、童生。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童生,明清科舉但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你年齡大小,未考取(秀才)資格前,都稱為童生,但不是完全等於為考上秀才的學子。根據明朝史書記載呢,只有通過縣考,府考兩場考試的學子才能被稱為童生,成為童生才有資格參加院考,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有人很好奇童生我們可以理解,秀才那自然不必多說,這中間多了一個貢生是什麼意思?這個貢生就比較有意思了,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之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也就是說理論上來講以後有機會可以當官了!

我們再來說一說秀才,什麼是秀才各個朝代對秀才並不是很統一南北朝最重此科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隋、唐科舉制亦有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從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過一、二人。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停秀才科。後玄宗、代宗時,幾次恢復,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極少。明太祖時,曾舉秀才數人,如洪武四年(1371年)以秀才丁士梅為蘇州知府,十五年以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此均系辟舉,不是科舉之士。後乃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的生員。

解元!想必大家對這個詞比較陌生把!但是有一個名字你們絕對不會陌生,之前有一部電影叫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唐寅,字伯虎後改名字子畏。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

舉人,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願意為舉到之人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

會元,是指會試(科舉考試)的第一名,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科舉制度中,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會試,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貢士貢士是參加全國範圍科舉考試(會試)及格後獲得的資格,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參加考試的考生必須是舉人,已仕未仕皆可。主考官叫總裁,監考官叫知貢舉,皆由一二品大員擔任。考試的地點在北京貢院。會試的內容、規矩、閱卷方法等,與鄉試的大體相同。四月十五張榜於禮部大堂前,此時正是杏花爛漫的時節,故此榜又叫杏榜。

古代考試各個階段的稱謂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狀元,榜眼,探花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金榜題名:金榜:科舉時代殿試揭曉的皇榜;題名:寫上名字。指科舉得中。金榜題名大家都應該知道,但是有個反義詞名落孫山,為大家講解一下還有個典故。宋代有個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比較幽默,很善於說笑,所以有人給他稱之為滑稽才子,又一次和同鄉的兒子參加京城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列在榜文倒數第一名,但是榜上仍然有他的名字。而他同鄉的兒子,卻沒考上。不就孫山就先回家,同鄉便來問自己的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於隱瞞,那時候,文人都比較儒雅,於是就隨口唸了兩句不成詩的句來:解元盡出是孫山,賢郞更在孫山外。也就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還在我孫山後面。後來把投考學校或者參加考試沒有錄取的叫做,名落孫山。

古代考試各個階段的稱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