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试各个阶段的称谓

今天的小编就来说一说,古代各个考试阶段的称谓!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又是怎样来的!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都有人生中一条捷径,那就是参加科考!这点准没错,但是古时考试可与近代大大不同。

就说你要想金榜题名,依次是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会元、举人、解元、秀才、贡生、童生。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童生,明清科举但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你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资格前,都称为童生,但不是完全等于为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呢,只有通过县考,府考两场考试的学子才能被称为童生,成为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考,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有人很好奇童生我们可以理解,秀才那自然不必多说,这中间多了一个贡生是什么意思?这个贡生就比较有意思了,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之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也就是说理论上来讲以后有机会可以当官了!

我们再来说一说秀才,什么是秀才各个朝代对秀才并不是很统一南北朝最重此科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隋、唐科举制亦有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从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过一、二人。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停秀才科。后玄宗、代宗时,几次恢复,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极少。明太祖时,曾举秀才数人,如洪武四年(1371年)以秀才丁士梅为苏州知府,十五年以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此均系辟举,不是科举之士。后乃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解元!想必大家对这个词比较陌生把!但是有一个名字你们绝对不会陌生,之前有一部电影叫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唐寅,字伯虎后改名字子畏。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

举人,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愿意为举到之人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

会元,是指会试(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科举制度中,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会试,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贡士是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三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主考官叫总裁,监考官叫知贡举,皆由一二品大员担任。考试的地点在北京贡院。会试的内容、规矩、阅卷方法等,与乡试的大体相同。四月十五张榜于礼部大堂前,此时正是杏花烂漫的时节,故此榜又叫杏榜。

古代考试各个阶段的称谓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状元,榜眼,探花

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皇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金榜题名大家都应该知道,但是有个反义词名落孙山,为大家讲解一下还有个典故。宋代有个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比较幽默,很善于说笑,所以有人给他称之为滑稽才子,又一次和同乡的儿子参加京城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列在榜文倒数第一名,但是榜上仍然有他的名字。而他同乡的儿子,却没考上。不就孙山就先回家,同乡便来问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于隐瞒,那时候,文人都比较儒雅,于是就随口念了两句不成诗的句来:解元尽出是孙山,贤郞更在孙山外。也就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还在我孙山后面。后来把投考学校或者参加考试没有录取的叫做,名落孙山。

古代考试各个阶段的称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