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建議,助力企業熬過疫情嚴冬

豬年末,一場突發的黑天鵝式的疫情,讓全國上下閉門閉戶,讓各行各業按下了暫停鍵或暫緩鍵,客戶需求銳減,企業生產停滯。危機下,各類企業都有挑戰,面臨生死存亡,特別是中小企業,形勢很嚴峻,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將一蹶不振。如何熬過疫情的嚴冬,我想給3個重要建議,助力困難企業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一、只要信念不缺失,企業就有希望

關鍵時刻,信念的缺失,就是領導力的缺失。領導者的賦能是在關鍵時刻傳遞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帶領大家迎接挑戰、走向卓越的能力。危機來臨,如果領導者自己的信念有問題,又如何將正念傳遞給全體員工,有些人可能來問:正念怎麼傳遞呢?

首先,從相信開始,因為正念的來源是要敢於相信,正念的前提是不逃避,正念的軌跡是堅持。

一要相信祖國,當災難來臨時,整個國家都是我們堅強的後盾。

二要相信企業,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企業遲早有一天會被打翻,如果你想做一個有價值的企業,大風大浪經歷的越早越好,挺過去就是英雄,挺不過去也算是積累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三要相信自己,當危機來臨時,一個缺乏自信的領導者是很難過關的。比如:長征時期的毛爺爺如果缺乏自信……,抗美援朝時期的彭老總如果缺乏自信……,改革開放時期的鄧爺爺如果缺乏自信……,可能結果又是另一番景象。危難時期,誰都可以不信,但一定不能不相信自己,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危難時期,不但要相信自己,而且還要在相信自己的同時,樹正念,執正念,持恆念。

長征的勝利,抗美援朝的勝利,改革開放的勝利,歸根結底都屬於危機時期的勝利。事實證明,領導者的根本任務是通過信念的傳遞促進員工的積極表現,只有當領導者通過傳遞信念並與被領導者創建共鳴時,領導者所做的一切才可以如願以償地起到應有的作用,這也正是信念對成功領導者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

衡量一個人的領導力,要看他關鍵時期的影響力。其實,職位不能讓一個人發揮領導力,反而是一個領導人能使職位發揮作用。關鍵時期有影響力的人,心中一定有念,胸中一定有志,身上有光,腳下有路。有影響力的人經常是神一樣的存在:如果你想要的東西不存在,就自己創造出來。為什麼呢,因為身後會跟著一群人與你生死與共。

二、做好風險控制,提高組織免疫力

經營企業,特別是遇到外部環境突變且不可預知時,從企業的自身而言,風險已經降臨。這種風險有點像病毒,看不到、摸不著,對於敏銳性較強的領導者來說,能感覺到,能意識到。

提到風險,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損失、危害和破壞。高手是不露聲色的解決問題和控制風險,不只是做企業才會有風險,如果從道德經的角度來講,什麼都不做也有風險,風險無處不在啊。

企業領導者要做的,不是迴避風險而是科學的管理風險,通俗一點講就是,危機下的領導者必須有能力分清必須冒的險和沒有必要冒的險,必須搞清楚哪些是可以規避的風險哪些是躲不掉的風險。

正確判定風險發生機率和可能帶來的損失是識別風險的關鍵,不妨做到:應“減少”發生機率高、可能損失小的風險;應“避免”發生機率高、可能損失大的風險;可“接受”發生機率低、可能損失小的風險;可“轉移”發生機率低、可能損失大的風險。就風險管理而言,我們從來不追求過度、極致的風險防範。

風險防範也有成本,風險控制的意義是事前威懾,而非事後懲處。比如: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在2月9日復工後每天的人口導入數量由五萬,十萬,幾十萬逐日增加,截至今天要還有接近700萬左右的人口陸續導入,在疫情高發的嚴峻時期,很多人都替上海捏一把汗。700萬左右的人口陸續導入魔都,這是有很大風險的,還好這是個風險是可控風險,可控性由這座城市的防疫指揮水平、管控水平和執行水平決定。

從上海市啟動的抓實疫情防控要求做到“四個100%”,即上崗人員100%戴口罩、100%測量體溫、人員密集場所和重點區域100%消毒、100%健康登記,確保“一個不漏”的這些措施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就是在做風險控制,就是在加強組織免疫力。對企業而言也是一樣。

三、緊緊圍繞著客戶需求出發

從年初一到現在的這段時間,我一直被圈在家裡,我想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妥妥的當了一個月的宅男或宅女。前些天訂了些菜,收到一條“DD”快遞員發給我的一條短信: “為了響應市政府規定的無接觸快遞服務,您的訂單我已送到小區門口指定貨架,我是快遞員XXX,電話XXX,我測過體溫,正常,沒有任何新冠肺炎感染症狀,請放心使用”。

這條短信讓我非常感動。我想這應該不是某一個工作人員的功勞,一定是“DD”公司經過多番討論制定的一條貼心的短信,這條短信裡有嚴格執行上海市政府的規定,有打消客戶顧慮的“零接觸”考慮,還有感覺良好的客戶關懷,是整個公司從“用戶視角”出發,對“用戶接觸點”從0到1進行的精心設計。有了這樣一個模板,快遞員只需根據不同情況略略改動即可。我想,這樣的設計可以讓用戶在內心深處對企業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企業一定要敬畏我們的客戶,要站在客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離開用戶,我們什麼也不是”,如果沒有對用戶體驗根本性的洞察,很難做到產品和業務的創新。疫情之下,危中尋機,掌握時機與善用策略同樣重要,強有力的領袖配上正確的時機,令人振奮的結果就必會產生。瞭解到該做些什麼是一回事,而抓住時機卻是另一回事。一定要緊緊圍繞著消費者需求抓住消費形態的變化,果斷出擊,要多研究和關注消費心理和消費者行為。因為有企以來大部分的企業危機都是消費者的新需求解決的。疫情之下,對於每個企業來講都是危機,只是極少部分的企業能從危機中找到轉機。我們拭目以待吧。

希望以上3個建議能助力中小企業熬過疫情嚴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