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上篇 辯證唯物主義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世界永遠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運動著、發展著。這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出發點。辯證唯物主義反對一切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唯心主義把世界硬說成是意識、精神的產物。辯證唯物主義也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侷限性,後者雖然承認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但不能認識世界是永恆地運動著,發展著的過程。要把握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首先要研究世界的物質性,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聯繫,以及物質運動規律的客觀性。

一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世界上的千差萬別、形形色色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種種表現形態。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神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列寧說:“唯物主義的基本前提是承認外部世界,承認物在我的意識之外並且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著”。

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成果,都證明了唯物主義觀點的正確性。

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都體驗到外間世界的客觀存在。農民種地,要和外界的土地、種子相接觸;礦工開礦,要和礦山、岩石作鬥爭;人們為著維持生活,必須取得食物、飲料、衣服、房屋等生活資料;人們對反動派進行革命鬥爭,要受到反動勢力的抵抗。這一切生活的實踐,都使人們要和周圍的事物相聯繫,相鬥爭,因而也使人們認識到在自己的主觀意識之外,有著一個客觀世界,這個客觀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凡是沒有受過系統的唯心主義影響的人,都有可能從生活實踐中得到這樣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認識。唯物主義哲學從理論上系統地論證了和提高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這種樸素的認識。

哲學唯物主義是和科學的發展分不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每一新的成就,都給唯物主義的正確性提供了新的證明,都使反對宗教迷信和反對唯心主義的鬥爭贏得新的陣地。

自然科學證明,整個宇宙具有無限多樣性的物質,能夠依一定的規律由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任何一種物質形態都是從另一種物質形態轉化來的,物質是永恆存在的,物質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自然科學告訴我們,在有意識的人產生以前,地球早已存在了幾十億年,地球有著自己生成和發展的歷史。太陽系和整個宇宙天體,絕非像有神論所斷言的那樣,是什麼和“地上世界”完全不同的“神的世界”。從哥白尼創立太陽中心說,伽利略製成第一臺望遠鏡並用它觀察天體以來,自然科學的發展,無情地摧毀了神創造世界的迷信思想,逐步地證明諸天體和地球同樣都是不依賴於任何意識、精神而存在著的物質的東西。每個天體都有自己的生成和發展的歷史,他們的存在和發展都只能用物質本市的原因去說明,用不著任何神學的虛構。

生命是一種複雜的現象,它具有一些和無生物顯然不同的特點。有的唯心主義者認為,只能用一種非物質的“生命力”來解釋生命的存在和運動過程。其實這只是用理論的形式精巧地偽裝起來的宗教迷信觀點。自然科學證明,生命是自然界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物質形態,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是蛋白體在一定自然條件下不斷進行新陳代謝、自我更新的過程。新陳代謝的規律是一切生物,,細胞結構的生物、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的有機體,植物和動物,,存在和發展的共同規律。瞭解了新陳代謝規律,就基本上了解了生命現象,根本用不著把那種莫須有的“生命力”作為說明的依據。達爾文根據極其豐富的材料證明,現在的一切動植物的物種,都是由單細胞經過長期發展的結果;動植物所以獲得現有的特性和機能,能夠基本適應周圍的環境而得以維持其生存,是由於遺傳和變異的交互作用,由於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的結果。所有這些都不是什麼上帝的創造和智慧,只是物質自身的發展和變化。達爾文還指出,人也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

社會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個方面,也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勞動,使類人猿變成了人,這樣,就出現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歸根到底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發展史。在生產過程中,人和人之間形成了生產關係,這是社會生活的經濟基礎。生產關係是一種不由人們自由選擇、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關係。人類社會的精神生活,不能脫離社會物質生活而獨立存在,它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反映。這就說明:認為社會生活是由神支配的、或者是由人的精神任意創造的唯心主義觀點,是極端錯誤的。

上面這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成就,都證明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正確性,證明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上千千萬萬、形形色色的現象,都是物質的各種不同形態的表現。永恆存在的物質世界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無數物質形態的統一體,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除了千差萬別的無數物質形態之外,世界上再沒有別的東西存在。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唯心主義否認世界是物質的統一體,把世界的一切看做是精神或意識的產物。主觀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於人的主觀意識中。陸象山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貝克萊說:“物質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即是被感知”。馬赫說:“物是感覺的複合”。杜威說:“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事實上,自然界並不是在有了“我”的心、“我”的觀念和感覺出現以後才有的,而是在“我”的心、“我”的觀念和感覺還沒有存在以前,就已經存在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某種精神,這種精神在自然界出現以前就存在著,自然界是這個精神的表現,是它活動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先有一個絕對的獨立存在的“理”,這個“理”產生了物質的“氣”,而後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現象。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自然和社會不過是絕對精神自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表現。這是用哲學語言精製了的宗教創世說。恩格斯說:“„„黑格爾那裡,創世說往往採取了比在基督教那裡還要混亂而荒唐的形式。”?不論自然科學的成就和我們的實踐經驗都證明,精神現象決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離開物質世界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力量是根本沒有的。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統一於物質,它指出,精神現象只是某些複雜的高級的物質形態的屬性,沒有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力量,這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的世界觀。唯心主義則相反,它認為世界統一於精神、意識,物質是精神活動的表現,這是唯心主義的一元論的世界觀。這兩種世界觀是根本對立的,不可調和的。

哲學史上的二元論者如笛卡爾、康德等,想使根本對立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調和起來。二元論認為,世界不是統一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是來自一個根源,而是來自互相併行、各自獨立存在的兩個根源,一個是物質根源,一個是精神根源。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第一,它肯定在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獨立的精神力量存在;前面已經證明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第二,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是互相聯繫的,二元論不能不對這種聯繫加以說明,在說明這種聯繫時,二元論總是把物質說成是消極被動的,而把精神力量說成是唯一具有能動性的,並且往往把這種獨立存在的精神力量和神的力量看做一個東西。因此,二元論歸根到底必然倒向唯心主義。

世界統一於物質,但不是說統一於某幾種特殊的物質屬性、物質形態或物質結構。在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包含著無限多樣的物質形態,一切物質形態都依一定的條件互相轉化,每種物質形態都有其特殊的屬性和結構,而與別的物質形態相區別。所以,世界的統一是無限多樣的統一。西歐十七、十八世紀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一切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物質的最簡單的、不可分的基本單位,原子的某些物理學的屬性——如延伸性、不可入性、具有一定的質量等,是物質唯一不變的根本屬性。這種觀點不能說明無限豐富的物質現象,不能把唯物主義世界觀貫徹到底。

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同,辯證唯物主義反對所謂“物的不變的實質”、“絕對簡單的實體”等形而上學的說法。客觀世界是變化發展的,物質特殊的結構、屬性和形態也是可變的、無限多樣的。任何物質的特殊結構、屬性和形態都不能成為物質的唯一不變的特性。“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觀實在,它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外。”?列寧給物質概念下了一個完備的定義:“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這是唯一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它既反對了唯心主義、不可知論,也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

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物質觀,整個世界是不依賴於我們的主觀意識而存在著的客觀實在。不管它的特殊形態、屬性和結構千變萬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形之下,它都保存著這個唯一的“特性”。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關於物質具有某些“絕對的”、一成不變的物理屬性的說法,是經受不住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考驗的,它也抵抗不住唯心主義的進攻,不能徹底戰勝唯心主義。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物理學上發現了某些元素的放射性現象,並發現了原子中有電子等更小的微粒,推翻了原子不變性、不可分性的觀念。這些偉大的發現引起了物理學的革命,一些受形而上學思想支配的物理學家卻由此作出了“原子非物質化了”的錯誤結論。唯心主義乘機向唯物主義發動了進攻。例如馬赫主義者打著“自然科學的最新哲學”的招牌,歪曲物理學新發現的真正意義,利用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困難,大叫“物質消失了”,“唯物主義已經被駁倒了”。然而,現代物理學的新成就不但不能成為馬赫主義的依據,而且是對馬赫主義的最好駁斥。物理學的新發現並不能說明物質本身會消失,只是說明以前人們認識物質所達到的界限正在消滅。列寧早就指出,絕不能把物質的特殊結構、屬性和形態同物質本身混為一談,把物質的原子的特性同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混為一談,把人們以前對於物質的認識界限的消滅,誤認為物質本身的消失。“承認某些不變的要素、‘物的不變的實質’等等,並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形而上學的即反辯證法的唯物主義。”?現代物理學的新發現所駁倒的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形而上學,它所證實的不是唯心主義,而是辯證唯物主義。儘管電子和原子性質不同,但電子和原子一樣,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不可窮盡的。在電子發現之後不久,列寧就提出了電子和原子一樣也是不可窮盡的科學預見。現代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證實了,電子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只具有一定質量和電荷的質點,它的質量會隨著運動狀況而改變,從現代物理學理論看來,它的電荷還應有一定的分佈,除質量和電荷外,它還具有磁矩和自旋。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電子是有特殊結構的。不僅如此,電子除具有顆粒性以外,還具有波動性,這一重要發現更使我們認識到電子是一個多麼複雜的物質客體。電子只是基本粒子中的一種,目前知道的基本粒子已達二百多種,它們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質如都同時具有波動性和顆粒性之外,還各具有其他特性,表現為不同的“同位旋”、“奇異性”等等。在各種基本粒子之間還發現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相互作用和轉化過程。總之,物理學越發展,就越顯得沒有理由認為我們已經把基本粒子(包括電子)的一切特性都認識完盡了,這樣,就完全證實了列寧的關於電子不可窮盡的論斷。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修正主義者波格丹諾夫曾大肆宣揚馬赫主義的“物質消失了”的觀點,列寧給予了徹底的駁斥。現代修正主義者如法國的列斐伏爾又來公開地修正列寧的物質定義,說什麼“物質是一種‘X’(未知數)”,並且認為它在我們的論斷中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實踐和科學證明,必須以客觀的物質世界的考察為依據,才能對問題做出正確的論斷,只有對客觀世界有了正確的認識(論斷),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某些現代修正主義者把物質說成是不可捉摸的未知數,說成是在我們論斷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其目的就是要否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否認人們的認識必須以客觀的物質世界為依據,向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宣揚主觀盲目性、不可知論和主觀唯心主義,以阻撓、破壞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鬥爭。

二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世界是永恆運動著的物質世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不可分離的根本屬性,物質的任何一種形態都處於運動中,運動是物質存在最根本的形式。

科學的全部成就都證明,物質世界的一切,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中。整個宇宙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生物界到人類社會,無一不在運動著,無時不在變化發展著。就每一個物體來說,它內部的原子在不停地運動,原子核外的電子不停地圍繞原子核旋轉,原子核內部的中子和質子也是不斷地運動和轉化的。沒有這些運動,就沒有原子和原子核。地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圍繞著自己的軸心自轉,同時圍繞著太陽運行,太陽本身和其他恆星也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運轉。沒有這些運動,就沒有太陽系和宇宙中千千萬萬的星系。每一個生物有機體,無論動植物機體或者人的身體,都在不斷地新陳代謝。沒有不斷的新陳代謝這種運動,就沒有任何的生物有機體。社會生活也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沒有一個社會形態是永遠不變的。沒有社會生活,社會形態的不斷運動、變化,就沒有人類的歷史。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物質不能脫離運動而存在;同樣,運動也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不能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也不能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

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必然要陷入唯心主義。說到運動,就必須要問,是什麼在運動。運動必須有運動的主體,沒有任何主體的運動,是不可能存在的。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就是認為運動的主體是非物質的,就必然要把某種精神力量看做運動的主體,這樣就走到了唯心主義。朱熹認為,“總天地萬物之理”的“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極而靜,靜極復動”?,從而產生出自然界來。他斷言,在沒有自然界之前的運動,就是“太極”的運動。王陽明的弟子錢緒山認為,主觀意識是宇宙的本體,運動只是意識的運動。他說:“充塞天地間只有此知,天只此知之虛明,地只此知之凝聚,鬼神只此知之妙用,四時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與萬物只此知之合散,而人只此知之精粹也。”?黑格爾把世界的發展看做“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馬赫主義者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這些就是唯心主義運動觀的典型例子。在前一節中我們已經指出,唯心主義者所設想的那種離開物質而存在的精神力量,在世界上是根本沒有的,因此,同物質運動完全脫離的“絕對精神”的運動,也是不能沒想的。精神的運動,概念的運動,是依賴於物質運動的,它是人腦這種高級物質的運動形式,人腦對客現存在的反映。

利用自然科學的新發現,宣傳沒有物質的運動的荒謬觀點,是唯心主義反對唯物主義的一種方式。十九世紀德國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所創立、現代的物理學唯心主義者所復活起來的“唯能論”,就起了這樣的作用。“唯能論”者硬說物質轉化成了某種非物質的“純粹能量”,因而,能“代替了”物質,物質“消失了”,認為能是唯一的“世界實體”。現代“唯能論”者更利用電子和正電子可以轉化為光子的發現,大肆宣傳“物質變成能,物質消失了。”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光子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外,是不以人們的意況為轉移的客觀實在,這是不能抹煞的客觀事實。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質量,正如電子具有質量,也具有能量一樣,這正是表現了物質和運動的不可分。“唯能論”者抹煞這個真理,設想有什麼離開物質客體面單獨存在的“純粹的能”,這就是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唯能論”者宣稱能是所謂“純粹符號”,是由意識、精神決定的,這就暴露了他們的唯心主義面目。列寧說:“想象沒有物質的運動的這種意圖偷運著和物質分離的思想,而這就是哲學唯心主義。”

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徵。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雖然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不理解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把物質歸結為它的某些特殊的屬性、結構或形態,認為這些屬性,結構或形態是永遠不變的;他們不理解物質自己的運動,把運動看做只是由外力所引起的物體的位置移動和數量增減。這就在實質上否認了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否認了運動是物質內在的根本屬性,也就是離開運動去思考物質。不承認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就會在物質以外尋找運動的源泉,就有陷入唯心主義的危險。例如在力學方面有重大貢獻的物理學家牛頓在尋求物質運動的最後源泉時,便得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動力”的結論。

辯證唯物主義肯定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但不否認物質世界中有著某種靜止狀態。靜止狀態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只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式。承認靜止狀態,並不否認物質運動的絕對性。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東西。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具有質的穩定性,在這個階段和這個時期,它的性質基本不變。例如某個生物機體在它沒有死亡以前,總是這個生物,資本主義制度在它沒有經過革命變為社會主義制度以前,總是資本主義制度。這種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因為,生物體處於不斷的新陳代謝中,資本主義制度處於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不斷運動中;而且生物機體總是要死亡的,資本主義制度總是要變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這裡的靜止只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是事物的運動發展還沒有使它變為另一事物以前的一種運動形態。某一物體在地面上位置沒有移動,在力學的意義上可以說是處於靜止狀態中,可是這並不妨礙這一物體參加地球的運動以及全部太陽系的運動,也完全沒有妨礙組成這一物體的分子、原子的運動、變化。這裡的靜止狀態也只是表現運動中的某一物體和某種其它物體的空間關係沒有發生變化而已。

上述這些情形都證明,事物的靜止不變的狀態只是相對的,只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式。我國明末清初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船山就已猜測到了這個道理。他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他否認“廢然之靜”?,即絕對的靜止。絕對靜止不變的事物,只是形而上學者的錯誤的幻想,在客觀世界裡是根本不存在的。

辯證唯物主義承認永恆的、絕對的物質運動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相對的靜止狀態。“物體相對靜止的可能性,暫時的平衡狀態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物質所以表現為千千萬萬的不同形態,正是由於它們有相對靜止和暫時平衡的狀態。只有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和暫時平衡的狀態,才能區別事物,才能認識和把握千千萬萬的事物的具體形態,才能分別對不同事物進行具體的科學的分析研究。否則就會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瞬息萬變、無從捉摸,就會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的錯誤。

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否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即否認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例如中國的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他把生和死,可和不可之間的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從而抹煞了事物的相對穩定性和它們之間的質的差別,得出了“是亦彼也,彼亦此也”的結論。又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學生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陣旋風,因此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按照他的意見,“什麼也不能說”。赫拉克利特根據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曾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克拉底魯卻修改他老師的意見,認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一條河流。克拉底魯也是由於否認事物的相對靜止而陷入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的泥坑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同辯證法之間毫無共同點。列寧說:“只有詭辯家才會根據一種戰爭可以轉化為他種戰爭的理由,來抹殺帝國主義戰爭和民族戰爭之間的差別。辯證法曾不止一次地作過——在希臘哲學史上就有過這種情形——通向泥辯術的橋樑。但是,我們始終是辯證論者,我們同詭辯論作鬥爭時,所使用的手段不是根本否認任何轉化的可能性,而是對某一事物及其環境和發展進行具體的分析。”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則把靜止和平衡加以誇大,把相對的東西絕對化,把特殊的東西一般化,把暫時的狀態永恆化,陷入了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的錯誤思想。

物質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同物質不可分的運動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把物質的運動歸結為只是物體的位置移動或數量的增減,歸結為機械運動一種形式。辯證唯物主義反對這種簡單化的運動觀,指出物質的運動不僅限於機械運動。恩格斯說:運動“包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移動起直到思維”?。根據現代科學已達到的認識,宇宙中各種各樣的物質運動可以歸結為五種基本形式。按照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排列起來,就是: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社會的運動形式。在每一種基本運動形式中,又包含著許多具體的運動形式。物質的運動形式和物質形態一樣,是無限多樣的。各門科學就是以各種不同的物質運動形式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對不同的對象,要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具體的分析研究,不能象機械唯物主義那樣,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說明無限複雜的物質現象。

各種運動形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摩擦生熱、生電,就是機械運動轉化為物理運動。熱引起燃燒,物理運動又轉化成了化學運動。在地球發展過程中,物質經過長期的機械的、物理的、特別是化學的作用,逐漸形成愈來愈複雜的化合物,出現了蛋白質,產生了生命的運動。由於生物長期的發展出現了類人猿,在勞動中類人猿變成了人,產生了人類社會的運動。

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也就是說,運動是不能被創造或被消滅的,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物質運動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力永遠不會喪失。自然科學中的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上述原理,它指出:在運動形式相互轉化的前後,能量的總數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恩格斯把這個定律叫做“偉大的運動基本規律”。?我們在科學實驗室裡能夠準確地測定多少熱能可以轉化為多少機械能、化學能、或電能等,同時可以用熱能的單位去測量機械能、化學能或電能等,反之亦然。在生物運動中,我們可以計算出生物在同化和異化過程中所獲得的能量和所放出的能量,並且可以用任何能量單位表現出來,通常我們是用熱量單位來計算的。

在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中,各種物質運動形式是互相交錯的。高級的運動形式必然包含著低級的運動形式,但是高級的運動形式決不能歸結為低級的運動形式,因為它具有不同於低級運動形式的本質特點。例如有機體的生命運動,一刻也不能離開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過程。然而,認識了生命的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過程,並不等於瞭解了生命本身。要了解生命的本質,必須把握生命運動形式所特有的基本特徵及其規律性,如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等等。這些運動形式,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機械的、物理的或化學的過程。機械唯物主義者把物質世界複雜多樣的運動形式,歸結為機械運動一種形式,顯然是完全錯誤的。現代的反動資產階級的哲學和社會學,如新實在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新馬爾薩斯主義等,都是把社會這種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生物的運動形式,例如新實在主義者霍爾特就認為,引起階級鬥爭的原因在於人們的生理情況和心理素質不同。這是形而上學的,並且是唯心主義的。

三 空間和時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

物質是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著的,空間和時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在空間和時間之外的物質運動是沒有的。

當我們說到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時,首先要指明它在什麼地方存在,它具有多大的規模或體積,這就是指事物的空間地位或它的廣延性。要確定一事物存在的空間地位,必須瞭解這一事物同周圍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繫,如距離、排列秩序等。當我們說到任一事物的運動時,必然要聯繫到它的位置的移動,它的規模或體積的增大和縮小、總之,不論談到任何事物的存在和運動,都要涉及它的存在和運動的空間形式。

運動著的物質也不能離開時間形式而存在。各種物質運動過程,具有一定的發展順序和或長或短的持續性。離開了時間的形式,任何物質的運動、變化、發展都是不能存在的。

列寧說:“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麼也沒有,而運動著的物質只有在空間和時間之內才能運動。”

物質是客觀存在的,空間和時間是運動著的物質所固有的存在形式,因此,空間和時間也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著的。列寧指出:“唯物主義既然承認客觀實在即運動著的物質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認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物質是永恆存在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永恆存在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觀是和唯心主義的時空觀根本對立的。唯心主義否認世界是物質的世界,否認物質的客觀存在,也就否認空間和時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把空間和時間看作是意識、觀念的產物。客觀唯心主義者黑格爾認為,“絕對觀念”發展到一定階段,使自己“外化”為自然,這時才出現空間形式;時間則是在“絕對觀念”發展的更後一個階段上出現的。這種客觀唯心主義的時空觀顯然是同物質及其存在形式,,時間、空間永恆存在的真理相違背的。主觀唯心主義者的時空觀把空間和時間看作是存在於人的主觀領域的觀念形式,這和它否認世界的客觀存在是分不開的。康德認為,空間和時間是人類感性直觀中的先天形式,人們通過這種為認識主體所固有的先天形式去感知事物,才給予事物以空間性和時間性。馬赫斷言,空間和時間是“感覺系列調整了的體系”,是用來整理認識材料的工具。主觀唯心主義的時空觀是根本站不住腳的。科學證明,在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界就存在著,並且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發展著。

辯證唯物主義不僅反對唯心主義的時空觀,而且指出,把空間、時間和運動著的物質割裂開來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時空觀也是不正確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時空觀可以以牛頓的觀點為代表。牛頓雖然也承認空間和時間是客觀實在的,但他不理解空間和時間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性。他認為,空間是和物質相脫離、安放物質的不動的空框子,時間是絕對均勻流逝的和物質運動無關的純粹的持續性,空間和時間並不是同運動著的物質內在聯繫著的形式。這就是牛頓的所謂“絕對的”空間和時間。

按照形而上學的觀點,空間和時間的特性是一成不變到處一樣的,物質的運動決不會使空間和時間有所變化。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非歐幾里德幾何學證明,事物的空間特性,在範圍廣大的天文學計算領域內,是不同於比較狹小的普通的地面計算的領域的。歐幾里德幾何學的定律,只適用於後一種領域,對於前一種領域則是不適用的。狹義相對論揭示出空間和時間特性的相對性。人們在考察地上的普通物體的運動和天體的較慢的運動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考慮物質運動對空間、時間的影響以及空間和時間的相互聯繫;但是根據相對論,在考察運動速度接近於光速的物體運動時,靜止座標系的觀察者就可以測出,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增加,沿運動方向的長度就會縮短,在它上面進行的運動過程就會減慢,也就是說,它的空間延伸就會減小,而時間的持續就會加長。空間和時間的這種變化是在一定運動速度上彼此互相對應的。這些事實說明,空間和時間是同物質的運動相聯繫著的。空間和時間隨著物質運動的變化而變化,它們和運動著的物質是不能分離的,它們彼此之間也是不能分離的。

空間和時間同運動著的物質的不可分性,還可以從下列事實得到說明。空間的三維性,就是物質的體積伸張的三維性,就是一物和他物的位置關係上(也就是座標關係上)的三維性。它是指通過空間的任何一點都可以引出三條互相垂直的直線,通俗地說,也就是任何物體都具有長度、寬度和高度的廣延性。離開了物和物的位置關係,空間的三維性就無從理解。時間的一維性和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性,只能用物質本身的不斷髮展和變革來說明。“時乎時乎不再來”,是說事物的某種具體聯繫不可能絕對地重複出現。要“掌握時機”,要“當機立斷”,就是說,人們要趁著事物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某種有利的聯繫條件,迅速確定行動的決心,否則就會失去時機。這又說明,時間的一維性和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性不能離開事物的具體聯繫而得到正確的理解。

恩格斯早就指出,把空間、時間和物質分離開來的觀點是錯誤的。他說:“物質的這兩種存在形式離開了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隻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空洞的觀念、抽象。”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所設想的那種和物質的運動脫離的、絕對不變的空間和時間,正是主觀的、空洞的抽象概念。

唯心主義者利用人們關於空間和時間概念的改變的事實,宣稱空間和時間不過是人們意識的產物,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實在性已被推翻。其實科學的新發現所推翻的,僅僅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關於空間和時間的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絕非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實在性。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關於空間和時間的特性的認識將愈益深刻、豐富。物質的空間和時間的形式是隨著物質本身的運動變化而變化的;人們關於空間和時間的概念是可變的、相對的,隨著科學認識的發展而發展的;但是作為物質運動形式的空間、時間的客觀實在性則是不變的、絕對的。列寧說:“正如關於物質的構造和運動形式的科學知識的可變性並沒有推翻外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一樣,人類的時空觀念的可變性也沒有推翻空間和時間的客觀實在性。”

辯證唯物主義從空間和時間同運動著的物質不可分的觀點出發,還肯定了宇宙空間和時間的無限性。物質是無限的,物質的存在形式,空間和時間也是無限的。空間和時間的無限性,不過是運動著的物質的無限性的一種表現形式。茫茫宇宙,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的觀察上,今天藉助射電望遠鏡雖然使我們已經可以察覺距地球超過一百億光年的星系,但是這也不是宇宙的邊緣。宇宙是沒有邊緣的。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而是永恆地存在著、運動著,因此,在時間上,宇宙的發展沒有開端,也沒有盡頭。

整個物質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是無限的,但每一具體的個別事物在空間和時間上則是有限的,無限的宇宙空間和時間正是由這種無數的有限的空間和時間所構成的。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無限性與有限性的矛盾統一。如果只看到宇宙中每一個別事物的空間和時間的有限性,斷言整個宇宙空間和時間也是有限的,這就會引導出一種荒謬的幻想,以為在這個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超時空、超現實的“神”的世界,就會陷入宗教迷信和唯心主義的觀點。

在空間和時間問題上批判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觀,從而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完整的科學的世界觀的必要條件。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四 物質運動有它自己的規律性

物質在空間和時間中永恆地運動著,而物質的運動是有它自己的規律性的。春夏秋冬四季的依次更替,晝夜的循環,生物有機體的新陳代謝,以及社會從低級形態到高級形態的發展等等表明,一切物質的運動、發展過程都具有某種一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這就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就是物質運動的規律性。

唯物主義肯定規律性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物質運動的規律和物質本身一樣,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物的規律性決定於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及其所依賴的客觀條件。規律不能由人的意志任意地加以改變,不能為任何人所創造,也不能被任意地消滅。唯物主義既然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及其客觀實在性,也就要承認物質運動規律的客觀性。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早已為自然科學所證明。例如天文學發現,各個天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它們運行的軌道,相對速度等等都服從於萬有引力定律、慣性定律等客觀規律。生物學揭示了物種的進化是按著“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等客觀規律進行的。在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中,人們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感覺特別真切,在生產中如果違背了客觀規律,單憑主觀願望盲目蠻幹,就將一事無成。

社會現象也有自己的客觀規律。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自發的力量,在社會中起作用的則是有著自己的意志、願望的自覺活動著的人。表面看來,在這裡似乎人們的意志和願望起著決定作用,沒有什麼客觀規律存在。但是在以往的社會里,人們的願望在很少的場合才能完全實現。人們所抱的目的,常常是彼此衝突和矛盾的,其中,有些是根本辦不到的,也有些因為缺乏必要的條件而不能達到。社會現象並不是由每個個人的意志和願望決定的,歸根到底它和自然現象一樣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不僅人們的願望和意志是否能夠實現,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而且人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願望和動機,而不產生其他的願望和動機,也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一定的願望和動機的產生都是由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客觀狀況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根據全部歷史事實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最一般的規律,指出了這些規律的客觀性質。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革命實踐,充分地證明了社會規律的存在和它的客觀性質。

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由於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化,人們開始能夠自覺地運用經濟規律為社會謀福利,但這並不是說社會發展規律不再是客觀的,人們可以“消滅”或“制定”規律。斯大林說:無論是資本主義時期或社會主義時期,“經濟發展的規律是反映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發展過程的客觀規律。人們能發現這些規律,隊識它們,依靠它們,利用它們以利於社會,把某些規律的破壞作用引導到另一方向,限制它們發生作用的範圍,給予其他正在為自己開闢道路的規律以發生作用的廣闊場所。但是人們不能消滅這些規律或創造新的經濟規律。”?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實質上是唯心主義觀點。實踐證明,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每一個勝利都是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辦事的結果,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就會引起事情的混亂,使我們的事業遭受損失。

唯心主義否認規律性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否認物質運動規律的客觀性。客觀唯心主義把事物的規律性的來源歸於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上帝”、“天命”、“絕對精神”之類。宗教迷信把事物發展的必然聯繫硬說成是鬼神的安排。這二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主觀唯心主義者則認為規律是人的意識的產物。如康德認為,僅僅由於人的理性能力的作用,才使雜亂的現象獲得一定的秩序。他說:“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這是康德哲學中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現代資產階級的實用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本來是沒有規律性的,科學規律僅僅是人們為著暫時的利益而作的有用的假設。

唯心主義哲學家特別否認社會規律的客觀性。舊的唯物主義者雖然承認自然本身具有客觀規律,但往往不承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這就使他們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陷入了唯心主義。

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規律,在哥白尼和開普勒發現以前,從來就在宇宙中發生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運動規律是馬克思、恩格斯發現的,可是在他們發現這些規律以前,它們早就在人類社會中發生作用了。不管規律是否被人們認識,它總是客觀存在著。規律不是由任何的精神力量所給予物質世界的,任何人要想把自己主觀臆想的秩序強加於事物,是不可能的。剝削階級總希望永遠保持統治地位,希望剝削制度永世長存,不管他們贊成還是反對,歷史的發展總是要合乎規律地由一個社會形態進到另一個社會形態。不管資產階級如何仇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一客觀規律是改變不了的。

科學研究的任務決不是如唯心主義者所說的那樣,把某種主觀設想出來的秩序強加於事物,恰恰相反,科學研究的任務是要從客觀事物中發現它本身固有的規律性。資產階級學者臆想的“土地收益遞減律”,“人口按幾何級數增加,生活資料按算術級數增加的規律”等等,當然稱不得科學規律,因為它們不是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所以它們在社會歷史和科學的發展面前一個個地宣告了破產。

事物發展的規律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能夠認識客觀規律,並利用這種認識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以達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為人民群眾謀福利的偉大目的。如果人們按照客觀規律行動,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人們只憑自己的主觀臆想來行動,就一定要遭受失敗,達不到自己所希望的目的。人們的行動,人們的社會實踐,深刻地證明了物質運動規律的客觀存在,證明它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證明事物的規律為事物本身所固有;也深刻地證明了,客觀規律是能夠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

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依循著物質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著、變化著和發展著。因此,辯證唯物主義把承認世界的客觀實在性,承認物質運動有它自己的規律性,當作自己的基本出發點。在一切實際工作中和科學研究工作中,要堅決從客觀的實際事物出發,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這是我們在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的時候首先應該樹立的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