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藜麥產業扶了貧,富了民

靖邊藜麥產業扶了貧,富了民

4月15日,在靖邊縣寧條梁鎮大灘村的藜麥加工廠,現代化的大型機器隆隆作響,穿著工作服、戴著白手套的產業工人正忙碌地在流水線的車間裡定量裝袋、貼商標,一件件“高大上”的精裝農特產品瞬間“出爐”。

靖邊藜麥產業扶了貧,富了民

據大灘村合作社負責人李強介紹,穿著工作服、戴著白手套的產業工人是村裡的貧困戶,眼前現代化的廠房曾是廢棄的學校,而這一切的改變和一支幫扶隊伍息息相關。

調整產業結構

打造“帶不走”的產業

大灘村位於白于山腹地,由於年輕人紛紛外出,大量土地撂荒,集體經濟弱化,出現了“窮家難當,無錢辦事”的困境。

為了實現“造血式”扶貧,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致富,大灘村的幫扶單位——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與該村決定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精心打造“帶不走”的藜麥產業。在幫扶單位的全力支持下,大灘村盤活廢棄的校舍和撂荒的土地,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從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走上了一條“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消費扶貧”的產業發展之路,帶動全村群眾增收致富。

藜麥耐寒、耐旱、耐鹽性,是一種環境適應性強的高山作物,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多酚等營養成分,是市場上非常走俏的保健食品。

為了解除當地村民的顧慮,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免費為村民發放優良種子,並按每公斤10元的保底價收購,這樣一來村民就吃下了“定心丸”。2019年,全村統一種植了500畝藜麥,平均畝產150公斤,平均每畝收入1500元左右。

雷剛是雷山村小組的村民,去年他一共種植了4畝藜麥,刨除成本後,一畝地純利潤達到2000元,與種旱地玉米每畝純利潤500元相比,整整高出了3倍。“你說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種的東西不一樣,產出的效益怎麼就天壤之別,這個藜麥真是我們村致富的‘金米粒’!”雷剛的喜悅之情難以言表。

和雷剛一樣開心的還有村民曹昌榮。他的4畝藜麥地純利潤達到9000元,他高興地說:“做夢也沒想到撂荒的旱地竟然能長出‘金子’來,這比荒棄或者給人家免費種不知強了多少倍。”

其實在產業扶貧中,貧困戶也受益良多。史小琴是村裡的貧困戶,去年她除了自己種植藜麥外,還在藜麥加工廠當起了產業工人,一天164元的工資。只要廠子不停產,她就有可觀的收入。除此之外,一部分在集體經濟中以資金入股的貧困戶還有20%的分紅。為了讓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大灘村組織所有貧困戶進行就近勞務輸出,平均每戶增收4000元。

延長產業鏈條

壯大村集體經濟

如何讓這一產業真正造福當地?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先後投資109萬元將廢棄的學校改造成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廠房,將藜麥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包裝,打造成高端保健食品,從而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在大灘村藜麥加工廠廠房裡,合作社負責人李強告訴記者:“這些沒有經過深加工的藜麥市場售價一公斤最多10元,但經過精細加工和品牌運營後,我們一公斤賣到40元至50元。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就是最大的購買方,累計為村上包銷了91萬元的藜麥產品。在幫扶單位的傾心幫扶下,村集體經濟去年從零增長到20萬元,最重要的是,打造了一個可以‘生肌造血’的致富產業。”

大河有水小河寬。村集體有錢了,村民跟著也沾光。在資金的分配使用上,大灘村沒有 “一分了之”,而是專門給貧困戶設立了工勤、保潔、護林等7個公益崗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村集體給他們發工資,這樣既能避免用集體資產養懶漢,又能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此外,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和大灘村每年還各拿出5萬元設立孝德基金,為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米、面、油等福利。

打破村域界限

共闖集體經濟之路

大灘村的村民在藜麥種植中嚐到“甜頭”後,開始帶動周圍鎮村的村民擴大藜麥種植面積。“去年,我們不僅帶動周邊中山澗鎮、席麻灣鎮一起發展藜麥產業,還把產業拓展到毗鄰的定邊縣路莊村、延安市吳起縣長城鎮等地。目前,藜麥種植規模已突破4000畝,藜麥產業成了白于山區的‘新寵’。”寧條梁鎮黨委書記李旭深說。

這樣一來,大灘村的農產品加工廠為周圍鎮村種植的藜麥解決了深加工、銷路難問題,周圍鎮村也為大灘村的藜麥加工廠解決了原料供應不足的問題。“在脫貧攻堅和發展集體經濟上,發展‘帶不走’的產業是根本之策。同時,我們也應該打破村域、鎮域,甚至縣域的侷限,讓各村抱團取暖、優勢互補,集體經濟才會越走越寬。”李旭深有感觸地說。

通訊員 樊悅

本期編輯 劉雅嬌

靖邊藜麥產業扶了貧,富了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