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昱謀能定國,武勇超群,曹操卻不敢重用,史書4個字道出原因

初平三年(192年),黃巾軍殺死了兗州刺史劉岱,曹操在濟北相鮑信等人的擁戴下接任了兗州刺史。然後曹操在兗州發掘了一個很厲害的人物程昱。

兗州是曹操的大本營,重要性不言而喻,期間失而復得,有三個人功勞最大,分別是荀彧、夏侯惇和程昱。曹操成就霸業的過程中,程昱發揮的作用不亞於郭嘉。

程昱謀能定國,武勇超群,曹操卻不敢重用,史書4個字道出原因

程昱劇照


陳壽的《三國志》及後世學者大都把程昱和郭嘉等一流謀士並列,說他們都是“世之奇士”。不過程昱更奇特,除了智謀超群出眾,還以武勇著稱,是一位罕有的文武雙全的將才。曹操稱讚他的膽氣超過了先秦時期的勇士孟賁和夏育。

程昱身高八尺三寸,東阿人,是個真正的山東大漢。黃巾起義的時候,東阿縣丞王度率眾響應,把縣令嚇跑了,官吏和百姓都扶老攜幼出城避難。王度所部也放棄了空城,在城西駐紮。百姓們卻不敢回城,程昱略施小計擊把他們“驅趕”回城,又親自帶領官吏和百姓擊退了王度。可以說他出道之初就是個戰略家和將才。

起初,程昱謝絕了兗州刺史劉岱的徵召,認為他只是個平庸之輩。劉岱夾在袁紹和公孫瓚兩股勢力中,誰也不敢得罪。後來公孫瓚逼迫劉岱與袁紹劃清界限,劉岱沒了主意,聽人說程昱富於謀略,能決斷大事,就把他請來。程昱說:公孫瓚敵不過袁紹,如果捨近求遠,投靠公孫瓚,你就危險了。

劉岱聽從了勸告。沒多久,公孫瓚果然敗給了袁紹。劉岱很感謝程昱,舉薦他做騎都尉,程昱還是拒絕了,這種高級職務對他並沒有吸引力。

等到曹操主政兗州的時候,程昱立刻受聘出山了,曹操他眼裡值得追隨的“明主”。儘管曹操起初只讓他擔任縣令,他也毫無意見。

程昱謀能定國,武勇超群,曹操卻不敢重用,史書4個字道出原因

曹操劇照


初平四年(193年),已經組建了青州兵的曹操東征徐州的陶謙。前腳剛走,後院就失火了。陳宮和張邈鄙薄曹操的為人,跟呂布裡應外合,要端了曹操的老窩。

兗州在如今河南、河北和山東三省交界一帶。兵變一起,兗州各城軍心搖動,紛紛倒戈。駐守鄄城的程昱和荀彧趕緊通知東郡太守夏侯惇帶兵馳援。兗州沒有倒戈的只剩下鄄城、範縣和東阿。當時陳宮準備帶兵攻打東阿,另一路人馬進擊範縣。兩座城池一片恐慌。

這種情況下,程昱儼然已是兗州眾望所歸的首腦之一。他立即趕去範縣,勸說縣令靳允不要投降,因為靳允的家屬在呂布手裡。程昱說:“呂布空有匹夫之勇,成不了大事,和陳宮不是一路人。只要你堅守城池,我去東阿守城,就能建立當年田單復國的大功。” 靳允流著淚表示一定堅守範縣。

程昱謀能定國,武勇超群,曹操卻不敢重用,史書4個字道出原因

程昱一刻也不停,派人切斷一處渡口,讓陳宮的兵馬不能向前,然後他親自回家鄉東阿率軍守城。程昱、荀彧和夏侯惇共同為曹操保全了兗州僅剩的三個據點,曹操匆匆回兵後,握著程昱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就沒地方可去了!”這倒沒錯,如果沒有程昱,曹操就失去了收復兗州的機會。

曹操在濮陽與呂布交戰時,一度戰局不利,袁紹派使者表示願意與曹操結盟,邀請他舉家搬到鄴城。由於剛丟失兗州,糧草也短缺,曹操竟然同意了。程昱趕緊面見曹操說:“袁紹野心不小,以將軍的聰明神武,真的甘心到鄴城奉袁紹為主嗎?我們還有兗州三城,萬餘兵力,有將軍在,還有文若(荀彧)和我,齊心協力,何愁霸業不成!”曹操這才醒悟過來。

建安元年(196年),劉備丟了徐州,到許昌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已經東山再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程昱以濟陰太守的身份掌管兗州。他和郭嘉勸都曹操除掉劉備。曹操當時不聽,等劉備一走又後悔了。

程昱謀能定國,武勇超群,曹操卻不敢重用,史書4個字道出原因

荀彧劇照


後來袁紹計劃攻打兗州的時候,程昱駐守鄄城,只有700兵力,曹操打算給他增兵兩千。程昱堅決不要,說道:“袁紹擁兵十萬,自以為所向無敵。鄄城兵少,他不放在心上,肯定不會來攻打。如果增兵,袁紹必定進犯鄄城,兩三千人同樣守不住,徒然多損兵力而已。”曹操點頭稱是。

而袁紹果然沒把鄄城當回事,沒有出兵進犯。曹操對賈詡說,“"程昱之膽,過於賁、育。”

程昱的遠見卓識在孫劉聯合一事中也有所體現。曹操徵荊州,劉備投奔孫權的時候,曹操身邊的人大都認為孫權會除掉劉備。程昱分析形勢,料定雙方必定會結盟。果不其然。

曹操佔有中原之後,曾拍著程昱的背感嘆說,“當初在兗州,如果不聽你的,我哪有今天!”但程昱的職位並沒有晉升,還是奮武將軍和封安國亭侯。沒多久,程昱就主動提出退休,閉門不出。

曹操對郭嘉之死痛惜不已,對程昱卻沒有進一步提拔重用。至於原因,《三國志》語焉不詳。在裴松之註釋的《三國志》中提到一件事,解開了這個謎題。文中說,當初在兗州時,“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意思是程昱當時為了給曹操籌措軍糧,竟然“略其本縣”,在家鄉東阿搶掠糧食,還殺了不少人做成肉脯,充作軍糧。程昱此舉太殘忍,聲望大跌,所以沒有做到三公之位。

參考資料:《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