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商界超人的絕代計謀

他是第一個獲得福布斯終身成就獎的企業家,更是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之一,香港《資本》雜誌評選的香港十大最具權勢的財經人物之首。他從一無所有到”塑膠花大王““地產大亨”併成為今天風光無限的華人首富:可以說他的一身幾乎為遇到過虧損情況,被世人奉為“超人”他的名字就是成功者的代名詞。任何一個人都不會隨隨便便成功,既是超人必然有他的超人之處,他的財技和資本運營手段成為人們爭相研究的對象,“經商要學李嘉誠”,已經成為當今商界的共識。那麼,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哪些方面了?

我想第一是要能夠吃苦,而且還要會吃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那份悲傷。俗話說,自古英雄多磨難。今天功成名就,大富大貴的李嘉誠也是從苦難中熬過來的。也正所謂“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正是李嘉誠當年的真實寫照。15歲那年,李嘉誠遭受了人生的第一場劫難——父親不幸去世,為了承擔起撫養母親和弟妹的責任,他不得不終止學業找一份工作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當然,在那個動盪的時代,想要找一份自己合適的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求職的艱辛並沒有嚇倒年少的李嘉誠,反而使他更早的以成人的眼光來審視這個社會,並從中學會了生存的本領。在那段難忘的日子裡,李嘉誠靠一雙腳行遍香港,卻屢屢碰壁。雙腳跑的又腫又疼,又得忍受別人的白眼冷語,太多的辛苦和委屈只有他自己心裡最清楚。商業社會是冷酷無情的,這也使李嘉誠意識到,必須丟掉幻想,奮發圖強,依靠自己的力量打開一片天地。就這樣,一個懵懂少年邁出了商海征途中堅毅的第一步。1949年李嘉誠開始在一家小五金廠做推銷員。與別人不同,他做推銷總是用腦子,每次行動都獨具心思。當時眾多的推銷員只著眼於賣日雜貨的店鋪,而他直接向酒樓,旅館進行直銷業務,每次要貨都達100份。另一方面,他向中下層居民區的老太太推銷,賣了一份就等於賣了一大批。因為老太太都是他的義務推銷員。結果,五金廠生意興旺。因為能力出色,李嘉誠很長時間都在五金行業發展,最高峰的時候,他的個人業績是第二名的七倍之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在欣欣向榮,百廢新生,各種新興事物也層出不窮。在一次推銷中偶然遇到了做塑膠行業的老闆,也讓李嘉誠失去了一大單,他意識到,塑膠行業是未來的一大趨勢。為了更大的發展他跳槽來到另一間小工廠——塑膠褲帶製造公司做推銷員。他練就的一身擦眼觀色的本領,以及富有針對性的說服方法,推銷業績遠遠地超過了同事。也因為業績出色他被提拔為業務經理,而那一年李嘉誠才剛剛18歲。

他也是一位一輩子努力自修的大老闆。早年的磨難並沒有壓垮李嘉誠,反而使他思索,如何拼搏出一個燦爛的人生,反而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近期目標——利用業餘時間自學完成中學課程。那個時候,李嘉誠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回家後還要就著油燈苦讀到深夜。就這一份自律這一份吃苦精神值得人欽佩。隨著時間推移,他的求知慾望也越來越強烈。以至於當他沒有錢買新書看的時候去買舊書來學習。通過這種方法,李嘉誠不僅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顯露出了他過人的才智。企業家必須要有相當豐富的知識知產。一般的商人,有了錢就花天酒地。與他們不同,李嘉誠從未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無論工作多忙,身體多累,他都堅持自修功課。臨睡前,他總是靠在床頭,一邊舒展疲憊的身體,一邊翻閱雜誌。即使自己當上了老闆,李嘉誠也沒有放鬆過學習。在李嘉誠的經營哲學中,他一直信奉先學做人做事,再學經商賺錢。厚道做人才能廣開財源。因為與人為善自然會有好的回報。追隨李嘉誠20多年的洪小蓮談到李嘉誠的合作風格時說,凡與李先生合作過的人,哪個不是賺的盤滿缽滿。李嘉誠經常說讓生意跑來找你才是本事。在激烈競爭的商業社會里,商人之間互相合作,實現共同繁榮,是把生意做大的一個秘密武器。信譽的推銷才是生意的本質,只有誠實才是戰勝一切的厄運。當年李嘉誠準備辭去塑膠公司的工作而自己創業時,向老闆坦誠地說出了內心的想法:我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辦一間塑膠廠,我難免會使用一些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也大概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產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不過我絕對不會把客戶帶走,用你的銷售網推銷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闢銷售線路。老闆聽了這些話雖然很生氣,但是對李嘉誠的坦誠卻很佩服。也難怪,換做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會跟老闆這樣開誠佈公的說。也正是由於李嘉誠身上的這種誠實信譽的精神,為他日後贏得了巨大的利益。有信譽的商人會得到多助。李嘉誠一會信奉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既要胸懷博大,又要慎思篤行。要想把事業做大,最根本的一點在於領導者的經營智慧和人生態度。以什麼樣的思維方法做事,往往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他的經營哲學以及處世哲學值得我們世人好好的學習。不得不說他確實是商界的一個傳奇,是一個時代的傳奇。。。。而他的傳奇還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