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難題:為何古代中國科技佔世界比例從71%跌到0.4%?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從最高71%跌至0.4%,對此很多人以為一個國家大起大落是很正常的,放眼世界歷史,很多國家都有興衰變化。但是我告訴你,中國科技在近代的衰落是極其不正常的、不符合常理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異象。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書中早就指出 “當黃河、長江哺育出輝煌燦爛的文明時,泰晤士、萊茵河和密西西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中探索。”

世界難題:為何古代中國科技佔世界比例從71%跌到0.4%?


無論是張衡的宇宙理論、劉徽的《九章算術》、祖沖之“割圓術”、酈道元的《水經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是後來的火藥、指南針、造紙術等等,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可以說數不勝數,同時期的西方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世界難題:為何古代中國科技佔世界比例從71%跌到0.4%?


50年代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經過多年考察,發現中國思想在宋朝以前就已經發展到科學人文主義的程度,遙遙領先西方,甚至離現代科學近在咫尺,但是到近代卻停滯不前。他帶著疑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何近代工業革命和科學都產生於西方而不是中國?

世界難題:為何古代中國科技佔世界比例從71%跌到0.4%?


這個問題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世界很多學者專家都曾經深入研究,結果發現這個問題極其複雜,不易解答。

其實這個問題難就難在它違背了社會客觀發展規律,而且包含了許多難以解釋的文化內涵。

經過長期研究,這個難題現在有了大致的答案。

1、古代中國十分注重實用性,受到儒家思想影響深重,所有科技研究都圍繞著封建社會的生產問題。比如天文曆法,西方人為了“日心說”和“地心說”爭得不可開交都是為了信仰的需要,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打破了西方人基督教的信仰後就被活活燒死。而中國人從來不會爭這些,中國人研究天文曆法只是為了更好地掌握農時,提高農產生產,所以一旦超出實用範圍,中國人就不會去思考火星上有沒有生命,因為這不影響生產。

2、工匠傳統,經驗主義盛行。西方人有一種“愛智精神”,他們探索大自然純粹為了提高自身智慧和素質修養,但是中國人不會特意去突破舊有經驗,探索毫無功利的東西。中國古代科學家基本上以工匠為主,常常侷限於個別經驗事實的總結歸納,難以上升到理論層次的科學。

世界難題:為何古代中國科技佔世界比例從71%跌到0.4%?


3、中西思維方式不同,西方人喜歡從複雜的事物中分離出單個事物,進行具體、細緻的研究,這是現代科學的關鍵。而中國傳統科技注重綜合,整體上大致把握事物,導致對事物的理解十分模糊。

4、翻開史書會發現,很多封建統治者天然地恐懼科學技術的發展。就連宋朝也曾經頒佈法令禁止民間學習天文、地理,違者重刑。

其實“李約瑟難題”的解答五花八門,細緻研讀起來,你會發現錯綜複雜,沒有標準答案。近年來又出現了“超李約瑟問題”:“既然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後已經大力學習科學技術,為什麼160多年過去中國還沒變成科技一流強國呢?”

世界難題:為何古代中國科技佔世界比例從71%跌到0.4%?

這個問題的解答角度太多了,當我們思考“超李約瑟問題”時,現實又給了我們一個問題:“中國自70年末走上改革開放道路,能否在21世紀成為科技一流的世界強國?”

如果不能成功,中國還會出現 “未來李約瑟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