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字——夏篆
儘管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尚未明確證實發現有關夏代的文字資料。但是種種歷史跡象都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且大部分的學者認為夏朝傳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這些夏篆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過程,而文字的發展更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現絕不是從天而降,在它之前應有其發生演變的過程,所以說在上商前的夏朝應該是有文字的發明與使用,這樣的事實才符合文字發生與演變的規律。
首先我們來看看能說明夏朝有文字使用的一些證據。考古學家發現一些龍山時代的陶器符號,這些符號具有明顯的文字特徵,有的還被釋讀。而龍山時代從時間上來看正處在夏朝之前,既然如此,那麼與其緊相連接的夏朝肯定也會有文字得使用,且應該要比龍山時代的陶符文字更為發展和進步。還有一點,在已經被發現的一些夏代考古材料中,如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同樣也發現過許多"刻畫符號",而且值得一談的是,這些"刻畫符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是可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文字。通過上述兩點證據足以表明,夏朝確有文字的發明使用,而並不是鑿空之談。
我們都知道倉頡造字的故事,這一點,在後世歷朝書籍中大都有記載,如《呂氏春秋》、《韓非子》,以及後來的《淮南子》、《論衡》中,都提到了"倉頡造字"。這樣看來,倉頡造字是無庸置疑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倉頡早在五千年前,不僅造了字,還整理推廣了文字,流傳至今的[倉頡書],就是黃帝時代有文字的一個最好證明。事實上,關於夏朝有文字的記載,從史書上同樣可以找到。在[淮南子。汜論訓]中這樣記載:夏之將亡,太史令終古,先奔於商,三年而桀乃亡。在[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於商。從這兩段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書籍,夏朝有文字,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從[夏禹書]、[禹王碑]中我們可以得知是夏朝官方文字就是是夏篆。
從夏篆帖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夏篆字體非常成熟,非常規範,筆道圓潤,講究對稱,是一種非常進步的文字。而甲骨文則顯得很原始、很落後,異體字很多,這正是民間俗體字的特點。文字和人一樣,不進則退。不常使用,或很少使用,文字就會落伍,就會退化。儘管商朝有國六百餘年,但在前三百多年裡,商朝各王一直在東拼西殺,處於經常遷都的狀態,商民族人較少,又是以遊牧為生,無文字,又不重視文化,所以造成了整個夏朝文字的荒廢。盤庚遷殷後,由於占卜的興盛,這才讓夏朝的民間俗體字派上了用場,將占卜過程及結果,用夏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才有了甲骨文。這足以說明,夏篆字不僅不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後,而且要比商朝甲骨文進步、成熟、美觀。
商朝文字——甲骨文
到了商代,關於文字資料的記載就有許多了,整個商朝出現的文字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其中以晚商的甲骨文為出名,也因此商代的文字以甲骨文為代表。
事實上,甲骨文是我國漢字發展史上的一種很重要的文字,是晚商時期占卜記事文字,也是當時實際使用的文字。對於這種占卜記事文字的名稱,開始有人叫它作"龜版文"、"龜甲文"、"甲骨刻辭"、"龜甲獸骨文字",後來又有人叫它作"貞卜文字"、"甲骨卜辭"、"殷虛卜辭",還有人叫做"殷虛書契"、"殷墟文字"等,最後約定俗成地把它叫做"甲骨文字",簡稱"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從文字的構造來看,後人所謂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和轉註這六種構成文字的原則,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備。但商朝甲骨文中更多的還是象形、會意、形聲和假借這四種文字。
象形字是把具體事物經過省易畫出來的,例如:(犬)、(豕)之類,是象動物的軀體;(木)、(禾)之類,是象植物的枝幹;⊙(日)、(月)之類,是取於天象;(土)、(田)之類,是取於地理;(人)、(女)之類,是象人形;(戈)、(鼎)、(塘)之類,是描繪武器、用具和建築等。
會意字實際上也一是"象意"字的一種,例如(既),右邊的人把頭調過去,表示已經吃罷了飯,所以"既"有"已經"的意思。
形聲字是拼湊幾個象形字、會意字而構成把一種字作"形符"代表意義,把另一種字作"聲符"代表聲音。例如,(盂)字,下為意,上為音。(祀)字,左為意,右為音。
假借字是借用象形字的聲,來表示同音的其他事物動作的符號。例如,羽毛的"羽"借為"翌"(即明天)而字形仍作"羽";鳳凰的"鳳"借為"風",字形仍作"鳳"。
在甲骨文中除了極少數的大字是先用毛筆寫好再用刀刻外,一般的都是用專門的青銅刀直接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由於這些材料都是比較堅硬的,刻起來往往是直線條,所以絕大多數字形就成為方塊形或長方形。而且這種獨特民族文化藝術,一直保存流傳到今天。
西周文字——金文
到周朝,文字的演變和發展就更為成熟了。周王朝中央有一套文字體系,分封的各國在這套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況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文字,所以各國文字有很多的地方相似和相通的地方。
西周文字以金文為代表。金文是指殷商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因為"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做"金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可追溯至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
收錄了20世紀50年代以前出土的銅器銘文近3000個單字,近數十年間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銅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這說明西周時期是中國古文字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世傳周太史籀作大篆,經過長期流傳下來的籀文,在書法上與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處,但在當時是一般比較通行的文字,與銘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
金文的內容是有關於當時的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事件的記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
金文中的代表作是周宣文鑄成的《毛公鼎》中的銘,其銘文共計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此外,《大孟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我們從夏、商、周文字發展演變的整體過程來看,這三代文字可以說是祖孫三代,屬於同一個體系,一脈相承,同根同源,都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無論是古代的歷史研究者,還是今天的學者們,都喜歡將夏、商、週三朝連在一起,相提並論,就是因為它們之間有不可分割的東西,其實也就是有著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