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值得》:用對幸福法則,人間真的值得

前幾天,看了一本小書《人間值得》,這本書是中村恆子和奧田弘美合著的。書中,中村恆子以近半個世紀的人生閱歷和七十年心理醫生的經歷,告訴我們37條幸福法則。

其中,有關於工作、交友、追求等很多方面,有一部分是老生常態,但有一部分對我觸動很大,我總結了六個方面,現在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間值得》:用對幸福法則,人間真的值得


01

關於工作

"為錢而工作",這是理所當然


中村恆子從16歲到90歲一直處於工作狀態。70多歲,依然每週工作六天;90歲的時候,每天都要接待60-80名患者。

就這樣,她從沒考慮過工作的意義的是什麼。

中村恆子的童年處於戰亂年代,且家庭貧困。她很小就出來工作,自食其力,後來學醫也是因為免費。畢業後相繼進入幾家醫院,開始從醫的忙碌生涯。

說起工作,她說,一開始是要養活自己、養活家人,後來是因為習慣了,最後是醫院和患者需要她,而且不工作很無聊,所以就繼續工作。

也許,這就是大多數人工作的意義。很多人,尤其是普通人,對工作的期待沒有那麼高。那麼,與其皺起眉頭思考"這個工作有什麼意義",不如帶著"掙錢,為身邊人略盡綿力"的想法去工作,或許會更好。

為了錢而工作,並不是可恥,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是非常了不起的。

努力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遠遠超過了宏偉的事業和精彩的人生。

賺多少錢沒那麼重要,如果能夠支撐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這就足夠了。

飲食足以溫飽,有工作需要自己,其實這樣的生活剛剛好。


《人間值得》:用對幸福法則,人間真的值得


02

關於自信

比起盲目建立自信,瞭解自己更重要


最近,總聽到有人抱怨"自己沒自信"。

其實,世間沒有絕對的自信。

比如,姚明打籃球很自信,但是打檯球肯定不如潘曉婷;陳道明是表演界的大咖,論搞笑那肯定沈騰更強;李佳琪是直播的鼻祖,比寫稿,可能還不如我呢。

由此可見,自信都是相對的,我們只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擁有它。

因此,沒有必要因為沒有自信而自卑,也不要因為擁有自信而有優越感。

中村恆子在提到了不自信時,建議這樣做:

遇到不懂的事,就說"我不懂,麻煩你了,請教教我"。

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說"我不明白,請你告訴我,我會學習"。

遇到做不了的事情,就說"我做不了,請告訴我如何做"。

這種坦率的做法,倒是能讓生活簡單化。

"這件事我做不了,請你幫幫我",或者"我不太會做,你能不能幫我一下",不要覺得這樣很難堪,人類社會的基礎不就是互相扶持嗎?

有沒有自信,真的那麼重要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性格,瞭解自己的喜好,而不是盲目建立自信。


03

關於痛苦

痛苦會成為今後重要的經驗,所以一次也不要浪費


中村恆子剛參加工作時,有前輩跟他說,作為一個心理醫生一定要結婚,這樣才能理解患者的痛苦。

結婚生子後,她真的面臨很多痛苦,這些痛苦都成了她的寶貴經驗,被用在了工作中。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痛苦的經歷可以擴展人的本性,就像肌肉可以鍛鍊、拉伸一樣。

蔡康永有一段話曾給我很大力量。他說:

"我們會遇見各種牆,我們推十下,牆不會倒;推百下,牆不會倒;推千下萬下,牆還是不會倒。

牆就是不會倒,但我們會因為用力推牆而肌肉強健、變成有力量的人。"

即使牆不會倒,但那些"用力推牆"的日子,必將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Selina在火災、離婚之後,參加節目分享燒傷事件、復健歷程,參加女子馬拉松,依然相信最美的自己是現在。

歷經車禍的胡歌,復出之後依然用專業和實力說話,說出"殘破的外表需要復原,枯萎的靈魂更需要重塑。"

這些何嘗不是另一種幸運?

《永別了武器》中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人間值得》:用對幸福法則,人間真的值得


04

關於孤獨

接受孤獨的美妙,生活處處有樂趣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相信,能陪伴我們一生的不是父母、不是愛人,也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鮑爾萊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毫無意義。"

換而言之,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理解孤獨,接受孤獨,享受孤獨的過程。

人之所以感受到孤獨,是因為不會與自己相處。

演員徐靜蕾曾坦言,從不覺得孤獨,即使好多天一個人跟誰都不說話,都沒問題,都可以生活的多姿多彩。

人活在世界上,最終要學會的,是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生性孤僻,經常一人看書,聽音樂,一個人去外邊逛逛,一個人跟貓兒玩玩;上大學時,過著單身生活,有時一連半個月都不跟人說一句話。

他與人相處的最佳哲學是"不相處",從事寫作30多年來,村上春樹從來不混圈子。

其實,孤獨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因為和別人在一起,我們總處於社會狀態。

只有在獨處中,我們才接近自然狀態。

孤獨,開放了我們自身的端口。

享受孤獨,其樂無窮。


05

關於努力

不得不努力的時刻,一定會來。所以,沒到這樣的時候,就無須太努力


聽過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對師徒,小徒弟從早到晚忙忙碌碌,有一天他問師父:"為什麼我每天這麼努力,活的這麼累,卻沒有什麼成就呢?"

師父笑而不語,反而拿來了一隻化緣的缽。

師父先在碗裡放滿核桃,又撒進去大米,最後倒入水,缽滿了。

師父又取來一隻缽,這次先放入水,倒滿水後再往裡放核桃與大米,水就溢了出來。

小徒弟看後似有頓悟。

人的一生就像這隻缽,若被瑣碎的事情填滿,雖同樣努力著、忙碌著,但卻仍焦躁不安。

人生需要努力,但要把工夫和時間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不要事事都想咬緊牙關挺過去,對於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只要抱著"今天這樣做基本就可以了"的態度,日復一日地堅持積累,這樣的人生也會有收穫。


《人間值得》:用對幸福法則,人間真的值得


06

關於幸福

想要幸福,就要放下多餘的行囊


不少人對幸福與否的判斷標準,往往是通過與人比較,來確定自己的幸福程度。

換句話說,自己幸福不行,還得比別人幸福。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窮盡半生辛勞,卻一直過得很苦。他去向智者討教:"我一直在追求幸福,可是為什麼得到的卻永遠是痛苦?"

智者讓那個他說說是如何追求幸福的。

他一一道來:

"當我住在鎮上時,我就努力成為小鎮裡最幸福的人;當我搬到了城裡,我就努力成為城裡最幸福的人;後來,我到大城市定居,我又立下了目標,成為這個城市裡最幸福的人。就這樣,我一直在追求幸福,但幸福也一直在跑,離我越來越遠。"

智者聽完,開解道:"你追求的,是'比別人幸福',而不是你自己的幸福,所以,你越追,它越遠。"

《人生海海》裡說:幸福是養自己的心,不是養別人的眼。

梁文道也說過:"幸福從不比較,若與人相比,只會覺得自己處境悲涼。"

與別人比較贏了又如何?獲得的只不過是一種虛妄的優越感,丟掉的卻是對幸福的感知力。

感知幸福的人,從不去和人比較,因為他知道,日子都是自己過自己的,別人的幸福與自己無關。


林語堂曾說,幸福人生,無非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菜;

三是聽愛人講情話;

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這種尋常的幸福事情,在當下,卻彌足珍貴。其實,這與中村恆子的幸福觀一致:

幸福很簡單,不求功成名就,只要能照亮某個角落就夠了。

只要在自己的環境中釋放自己的力量,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顧好家人,這樣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這樣活著,人間真的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