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本文乃“logo三月哦”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登廣武原

廣武原西北,華夷此浩然。地盤山入海,河繞國連天。

遠樹千門邑,高檣萬里船。鄉心日雲暮,猶在楚城邊。

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廣武原

詠誦張祜這一登臨名作,似覺有天風海濤鼓盪胸間,其浩然渾曠之概,不禁油然觸於心,呈現於眼前。《唐詩歸》的作者鍾惺早就激賞此詩,評它為“曠而渾”。此評可謂捉住了這首詩的意境特色。清人沈德潛又從氣勢的角度,推賞他“有氣魄,有筆力”。兩人的評論雖角度不同,然而旨意卻是相通的。無氣魄無筆力之作就不可能有“曠而渾”的風貌,而“曠而渾”之意境需要氣魄與筆力兼勝之句促成之。合兩人之說以評此詩,可謂相得益彰,堪稱的評。那麼,這種“曠而渾”的意境,氣魄筆力兼勝的氣勢又是如何造成的?

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海濤

我們說是與詩中所涉及景物的歷史內含,作者的感觸、所描繪的山川形勝,以及詩人的藝術匠心緊密相關的。此詩首聯以“廣武原西北”唱起,即將讀者置身於曠蕩的廣武原上。此地在河南省縈陽縣東北,乃秦末劉邦、項羽兩軍對陣之所。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內。使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這一幕金戈鐵馬,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千年之後的人們一登臨廣武原時,就會重新展現於腦際,興發起懷古之幽情。

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山川

而楚漢逐鹿中原的歷史壯跡,畢竟已煙消雲散,歷史的風浪已淘盡千古英雄,留給古蹟登臨者的感觸,也多半是悲壯伴隨著感慨歲月流逝的渾茫悵惘。這種感觸已塗染上因登高感懷身世、思念家鄉的“鄉心日雲暮,猶在楚城邊”的感情色彩,遂使身世之感與英雄已過,歲月流逝的渾茫悵惘之情交織形成此詩的思想內含。它是以渾曠感觸人的。這種渾曠既是“華夷此浩然”的廣武原之曠蕩給人之感觸,同時也是茫茫歲月的漫長、空間上廣武原與詩人家鄉距離之遼遠阻隔,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對歷史與身世之感慨所形成的那種渾曠之感。

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歷史的風浪已淘盡千古英雄

它在詩中多少帶有懷古傷今的悲慨色彩,因此也就使這首詩在意境上更有幾分沉鬱蒼茫之氣。如果說此詩在具體內容上已具有渾曠的況味,那麼廣武原一帶的山川形勝在詩人的藝術描繪下,這種渾曠的意境也就更為充分顯現了。詩人以首句概括地寫出渾曠之感後,即轉筆從實處展現渾曠之境。他從大處落筆,將自然界最雄偉、最富有氣勢的茫茫山壑、浩浩河海一齊攝人詩中:“地盤山人海,河繞國連天”。難怪宋宗元要評這兩句為“雄灝”田。地盤,河繞,貼切而傳神地寫盡茫蕩山嶽之龍盤虎踞之勢,河流蜿蜒盤曲之態。

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河流蜿蜒盤曲

而山人海,河連天,則不僅具有“齊魯青未了”與“黃河之水天上來”之氣勢,而且人海上天,將讀者的眼光引向遼遠迷茫的海角天涯,使我們獲得空間上的渾曠之感。而此聯中的“盤”、“人”“繞”“連”四字,既很妥帖地勾連著地、山、海、國、天,使這些自然勝景連成--片,將山川景物的內在氣勢有力地顯示出來,具有一字千鈞之力,同時又展示了詩人的胸襟氣魄,驅駕山川的矯健筆力。“遠樹千門邑,高檣萬里船”一聯,表面似有遺世獨立之概,而其實則是勾連前後聯,將品賞山河之勝與念鄉之心承接一氣的得力之句。它既寫景,又深寓人世之情。

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黃河之水

“千門邑”、“萬里船”,乃世人生於斯,長於斯,行於斯之所,它瀰漫著人間煙火味。詩人登臨覽此,不禁由邑而念及家園,由船而興羈旅異鄉之悲,深慨著未能乘“萬里船”東返家園。如此也就自然地觸發起“鄉心日雲暮,猶在楚城邊”之嘆。作者這種思鄉之情,並不給人頹靡萎弱之感,而同樣與整首詩的渾曠格調相諧和。其所以如此,就在於詩人寫景抒情富有氣魄筆力。這特別表現在形容詞的應用上。曰“遠樹”,曰“高檣”,距離空間之遙遠渾茫、開闊空曠頓生筆底。“千門”、“萬里”數字之巨,也同樣給人渾曠之感。

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遠樹

此外,尾聯的暮色蒼茫中的落日,懸於千里之遙的楚城邊的鄉心,也在給人以渾茫的感受。因此這首詩非獨首聯能寫盡登臨眼界,具渾曠之力,而且誠如唐汝詢所評:“通篇渾雅,不獨首聯。”很能體現張祜之氣度筆力。張祜所處時代,在山水寺廟題詠詩中,像這類渾曠之作並不多見。可貴的是張祜這一格調的佳作,在其題詠詩中為數不少。他的《題松汀驛》詩:山色遠含空,蒼茫澤國東。海明先見日,江白迥聞風。烏道高原去,人煙小徑通。那知舊遺逸,不再五湖中。與《登廣武原》在格調筆力上可謂連璧雙珠,兩美互映。

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寺廟

前人對此詩多有推崇之語。李夢陽日:“此作音響協而神氣王”。張傯評雲:“驛路風煙,至今讀之,莽蒼之氣,猶如目睹。”唐汝詢更激賞雲:“質淨渾雅。次聯爽……大曆以前語。”此外,像《入潼關》詩之“都城三百里,雄險此回還。地勢遙尊嶽,河流側讓關”;《題樟亭》詩之“地盤江岸絕,天映海門空。樹色連秋靄,潮聲人夜風”等等均是“通篇雄渾雅曠”之作,實不能“概以元和以後詩目之”的“大曆以前語”。我們認為張祜的這一部分詩,氣韻筆力俱勝,讀來令人感慨蒼茫,實是接武盛唐之作。

張祜登廣武原,興發起懷古之幽情,嘆兩雄角逐的楚漢戰爭史

江岸

這一詩歌成就,與他論詩推崇建安、盛唐,激賞“劉楨骨氣真”,“波瀾到李杜,碧海東獼獼”四很有關係。從他詩中,我們可以讀到不少含有老杜感慨蒼茫,沉鬱頓挫那種格調的“骨之真”的佳作。在這點上,皮日休論張枯詩“及老大,稍窺建安風格”之說是頗為中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