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校史盤點(大東篇1):瀋陽一中

【瀋陽校史盤點】

作為一個瀋陽一中的畢業生,好像還真沒為母校做過什麼寫歷史的活兒,做了這麼多年瀋陽歷史考證活動了,今天想為瀋陽的各家學校盤盤歷史。說說這些學校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發展到現在的,這個過程裡,有什麼可圈可點的記憶嗎?如果你當時就讀於瀋陽某個學校,希望你可以評論裡聯繫小旮,幫你寫出你那個時候的中學記憶。(注意,文尾有徵集)


瀋陽校史盤點(大東篇1):瀋陽一中


六次改名,一中原來叫五中?


1990年,我入校的時候,瀋陽一中還是一個二層的小紅樓呢,那時候的窗戶還是豎版外推的,很古典。後來,莫名其妙就拆了。如果要是現在,高低不應該拆,那小樓還是挺好看的,而且那種樓裡透著有一種書香氣的感覺。這個是後來貼大白瓷磚的新樓是完全不能比的,即便現在被改成了深紅的豬肝色。話不多說,開始說一中的歷史。


瀋陽校史盤點(大東篇1):瀋陽一中


瀋陽一中的前身,是奉天私立興權中學,這個學校創辦於1929年3月,當時的校舍是位於現在航空航天部606所院裡的。當時也不是一個特別出名的學校。1933年8月,日本侵略者佔領整個東北之後,開啟了對東北的奴化教育,當時的偽奉天教育廳利用興權中學校舍,辦起了“奉天省奉天第三初級中學”。1936年的時候,當時奉天省奉天兩級中學的日本校長池田誠俊,強行與學校對調校舍,於是,學校又改名為“奉天省奉天兩級中學”。1938年,日偽改“新學制”,原中學被改為“第五國民高等學校”,時人稱之為“五高”。一中最早叫五中?這個歷史,瀋陽五中知道麼?


瀋陽校史盤點(大東篇1):瀋陽一中


1945年10月10日,瀋陽民主聯合政府成立,“五高”更名為“第五中學”。1946年1月3日,國民黨在瀋陽設教育局,第五中學由於年久失修,帥生無法繼續上課,便由原興權中學校址(現606所院內)遷至日本“在滿小學”校址,即小河沿路五段一中裡,就是現在一中所在的位置。這個在滿小學,其實是日本人在九一八事變後,佔領原奉天兵工廠(現在黎明航發集團所在地)之後,為解決當時兵工廠日本管理人員和職工子女的上學問題而專門建立的小學。當時這所小學,只面向日本人招生。一直以來,一中的校舍都是延用著在滿小學的校舍,就是我上文所說的,那棟二層的紅色小樓。這個時候,學校再次改名為“遼寧省立第一高級中學”。“一中”這個名字第一次在歷史中出現。


瀋陽校史盤點(大東篇1):瀋陽一中


解放後,才定名“瀋陽一中”

1948年11月4日,瀋陽解放後,瀋陽市教育局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指示,改省立中學為市立中學,於是遼寧省第一高級中學正式命名為“瀋陽市第一中學”。1949年3月,瀋陽市教育局確定瀋陽一中、瀋陽四中、瀋陽第一師範學校等5所學校為重點學校,瀋陽一中,結束了六易其名、兩易校址的飄泊,正式開始了重點中學的生涯。


瀋陽校史盤點(大東篇1):瀋陽一中


1950年12月,在全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中,一大批學生光榮加入志願軍。1951年8月,瀋陽市文教局成立後,一中教學質量逐年提高。1952年-1954年期間,百餘名東南亞華僑子女回到一中就學;1953年,初中畢業率達到89.5%,高中畢業率93.1%,這個數據在當時來說還是很高的。在之後的1958年大躍進和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期間,一中的教學受到影響,教學質量有所下降。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一中的教學得到極大的恢復。1983年,瀋陽一中與181中學、138中學、161中學建立了教協作關係,組成教學聯合體。1991年3月2日,瀋陽市投資280萬元,建成了6403平方米的教學樓,班級由24個擴大到30個。

再後來,我就不是太清楚了,一中籤了一個什麼航空協作校的協議,然後一中校園裡就出現了一架真飛機。小旮本人應該是1991年拆樓再建樓那年入的校,算是見過了老校舍和老校園,也建設了校園了,但總覺得現在看上去的瀋陽一中跟過去比,好像不太像一個學校似的。也可能是我們這撥人被後浪摁在了沙灘上吧。


瀋陽校史盤點(大東篇1):瀋陽一中


回憶,與一中有關的那些

對於學校的記憶,其實我之前寫過一篇比較放浪版的。如果真實算得上懷舊的,還應該是那尊校園裡的雕像,好像叫”深思的少女“吧,現在應該還在校園,好像是82還是83年畢業生送給學校的禮物。現在一中看起來,

完全不是那個學校了,再也沒有灰土暴揚的操場了,現在都是塑膠跑道。再也沒有我們建校勞動的時候,在南牆根兒底下挖出一個“造反派”袖標這種事兒了,現在孩子都一個,好像也不怎麼建校勞動了。“袖標出土”的地方,也安了一個超大的飛機。校舍也不是那個全身白瓷磚的“準公廁”版教學校了,現在給上了色了,遠遠望去,被校友戲稱為“一坨豬肝照碧藍”。


瀋陽校史盤點(大東篇1):瀋陽一中


好了,不開玩笑了,也不黑母校了,總之在一中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了。雖然大東的教學當時是“東老五”,但一中在全市高考成績還是可以的。現在啥樣,就不是太清楚了。現在我當年的一中同學都成了一中的老師了,我之前還不知道,拿著記者證,看門大爺都不讓進,說是不知道證件的真假,我都無語了我。害得我“不走尋常路”了一把,才算進到校園,要不是學校在整修操場,估計我根本不可能進得來,也根本不可能出得去。雖然教學主樓的顏色改了,但樓頂當年茶色玻璃的好像麻將裡“三條”一樣的裝飾,還在,讓我還能認得出,這個學校是我當年上過的那個學校。


瀋陽校史盤點(大東篇1):瀋陽一中


只是,這個學校裡當年的老師們,要麼退休,要麼已經都不在了。雖然小旮並不算什麼好學生,但一中對小旮的教導餘音在耳。教化學的於老師,教歷史的何老師,教物理的陳老師,教政治的那老師……很多老師都已不在啦,只是,某天看到我在一中當老師的同學時,猛然間發現,她們好像又變成一個鮮活的老師出現在我的面前。

於是,再次站在一中校園裡,藍天、綠樹、跑道、體育館,還有那尊“沉思的少女”,讓瞬間模糊了視線……

就在這旮,讀懂瀋陽!

(徵集:“關於你的母校故事”。現在小旮想寫一寫瀋陽一些學校的歷史了,當然,每個人求學的經歷都算是歷史,如果你想把你母校的事兒跟我分享讓我落成文字的話,可以評論裡找到小旮的聯繫方式,跟我把學校那點兒事兒,說一說。等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