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果要推荐一部国产电影,我首推这部《十二公民》,并且会把它列到人生必看的电影清单中。

它翻拍自1957年美国的《十二怒汉》,后者被载入影史,几十年过去依然经久不衰,成为法学专业学生必看电影,也给无数人带来深刻的启迪。

我们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将原版故事融入中国国情,更贴合大众生活,代入感也更强。这部电影将从多个方面洗礼三观,但纵观整部电影,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感动,为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敢于逆行”而感动。

《十二公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很多人从法律、真理等角度解读这部电影,今天我将另辟蹊径,就从逆行者角度,来谈谈敢于说真话之人的伟大之处。

首先简单介绍下剧情:十二位家长为了孩子的专业课考试,模拟起西法法庭中的陪审团制度,对一桩富二代杀父案进行投票判决。在人证物证看似俱在的情况下,11人都判了富二代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认为其无罪。

《十二公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陪审团制度要求,十二人必须全票通过,才能判定嫌疑人有罪,只要有1人提出异议,此次判决将被推翻。

在这种情况下,心思各异的人就开始发挥他们搅局的本领了。这11个认为富二代有罪的人中,有人是因为仇富,有人是移情到自己身上,有人乱搞地域歧视,更有甚者没什么理由,只希望跟随大流好让这场模拟快点结束。

只有8号陪审员,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这场模拟审判,他对证据进行了仔细分析,坚持认为富二代无罪,宁可饱受质疑也绝不妥协。并且力挽狂澜,最后成功说服了其他11个人改投无罪。

除了伟大,没有别的词可以形容8号陪审员逆行的勇敢。其他十一个人形态各异,就像浓缩版的社会,而我们的社会远比这要复杂的多,不知会劝退多少想说真话的人。

1.大众的复杂性

我不想用“乌合之众”来形容大多数人,这是个近些年被用烂的词语,仿佛一旦谁陷进集体的漩涡,就要偷懒地给他扣个“乌合之众”的帽子。

我更想用“复杂性”来形容大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境及人生经历,有分歧才是正常的。

《十二公民》中,如果说其他人还保持着理性,那么3号、7号和10号陪审员的三人成虎则让十分头疼。

7号作为一个搅局者,本是学校里的商贩,为了配合校领导才凑数参加这次陪审,有罪无罪对他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哪边人多他就占哪边,必要的时候还会代表多数攻击少数,以便早点结束这场辩论好回去卖冰棍儿。

《十二公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10号是典型的“地域黑”,张口闭口“外地人”云云。在他眼里,“外地人”就等于坏人,被害人一家都被他判了死刑。而且最致命的一点是,他带着“本地人”的骄傲,不容他人置喙,有人反驳就一定要用声高盖过他。

《十二公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其实他只是在用蛮横的态度掩饰自卑,而他对外地人的歧视,也只是因为他们的涌入侵占了本地人的生存空间。

反对最激烈的当属韩童生扮演的3号陪审员,他是一名北京的哥,按理说应当是最通晓世故的那类人。可偏偏这样一个人,却与8号陪审员对抗到了最后,经常态度恶劣地打断他的陈述,处处与之作对,逼得8号多次强压怒火。

《十二公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8号对富二代证据的辩伪,让他误以为那就是对不孝子的开脱,因为他也有一个叛逆的儿子,痛苦的经历让他把自己移情到“杀父”的案件中,那一刀就像捅在他心上。他不是简单抬杠,而是在用十几年的怨念与富二代无罪的结果对抗。

我们不了解别人的经历,自然无法想象千人千面的复杂。由于各种根深蒂固的原因,他们捍卫己见的时候甚至会撕开友善的面具。《十二公民》中,8号陪审员就像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

庆幸的是,至少有一个人是清醒的,并且敢于力排众议表达意见。很难想象,如果现实中没有8号这样的存在,那么一条鲜活的生命很可能被草草了结。

2.被诱导的大众

即便每个陪审员都能做到公平公正,他们也难逃心怀不轨之人的操纵。

最典型的就是12号陪审员,他缺乏有效的判断和坚定的态度,谁看似有理他就偏向谁,一会儿投有罪,一会儿投无罪,非常容易被人利用。

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很容易发现他的问题。但当我们身陷其中时,可能也会迈进有心人设下的圈套。

比如,尽管美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意图规避存在偏见的陪审员,可还是会有控制陪审团的行为出现。至少,检方和辩方都有剔除不利于本方陪审员的权力。

电影《失控的陪审团》就再现了这一画面,陪审团筛选顾问蓝金调查了所有陪审团成员的背景,并派青年尼克混入陪审团队伍与其里应外合,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方式左右陪审员的选择。

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得到公平的结果都难上加难,更别说加上外部诱惑的助攻,把真相交给这样的民意是十分可怕的。

有趣的是,这种干扰同样适用于大众舆论。当某件新闻轶事被爆,意图不轨的人会夹杂在群众中带节奏。他们深谙大众心理,以此来制造舆论制高点,结果本来可以明辨是非的人,因为先入为主的心理而被带偏。

大众自身的复杂性加上如此恶劣的环境,几乎切断了想说真话者的所有通道,《十二公民》非常巧妙的模拟了交流的困难程度。而在这种情况下,8号陪审员依然能逆向而行,无论对方怎么讽刺、嘲弄,他自岿然不动地理性讲道理。

3. 虽千万人,吾往矣

4号陪审员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

诚然,在场的11个人,一个个像真理幸福地低了头。可对8号来说,“维护真理却是件艰辛的事”。

除8号陪审员外,还有几个人也同样值得尊敬。尊重生命的医生,充满善意的老人,明辨是非的保安等等,可这些人都不及8号带给我的触动大。顺势做好人容易,但逆境说真话却很难。

8号承受压力难以想象,这场审判只是一场模拟,有人一上来就给这场审判定了基调:“都是为了孩子,都通过了好早点结束了。”

可8号依然“不识时务”地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应该讨论讨论”,一条鲜活的生命值得被认真对待。

结果可想而知,他被群起而攻之。有人认为他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有人厉声斥责他为富二代“代言”,实属三观不正,甚至多次粗鲁地打断他的发言。他们用最恶劣的态度攻击他、羞辱他。而8号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可谓有勇有谋。

当最后12只手全部举起的那一刻,我深深为之动容。那不仅意味着8号的胜利,更意味着代表真理的少数者的胜利,而这种场景实在太少见了。

《十二公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也许8号这样的人心里一定秉持着某种信念:就算声音再微弱,也要勇敢发声,哪怕只能影响一个人都是值得的

,比起做个“聪明人”,他们更愿意让正义抵达人心。

这让我想起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他是最早预测这场新冠病毒危险性的人之一,可最初没能引起广泛关注,并导致自己被训诫。但庆幸的是,李文亮医生最终被平反。感谢反转的结局,因为它能留住更多愿意说真话的人。

什么样的勇敢是大勇?比起带领众人向前冲,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行为需要更多勇气,他们承受孤独,面对非议,却依然孤注一掷地选择做正义的独行侠。

《十二公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4. 康德:别做独眼人

最后,我想谈谈普通人。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在大是大非上,更多人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勇敢地站出来。这种选择也无可厚非,毕竟个体境界不同,但我们还是要坚守普通人的底线,不要让自己沦为平庸之恶的一员。

《十二公民》中,我认为最可怕的是7号。他没什么立场,只要能快速结束这场辩论,有罪无罪皆可投。而他又是全场最能搅局的人之一,这种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他毫无根据地捣乱,也意味着他最不可能被真正规劝。

8号陪审员对他的评价很到位:“他听不见,他什么都听不见。”

《十二公民》:虽千万人,吾往矣

3号和10号的偏见缘于经历,解开心结,偏见自然能消除。而7号不一样,他没有心,所以你说什么他都感受不到。可他偏偏占据了陪审团一个重要席位,同样的群体也占据了社会大众很大一部分。

不信你看那些对舆论人云亦云的人,他甚至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别谈对事件的独立看法,只是断章取义,别人骂他也骂,完全效仿水军的做法,只为雁过留痕,证明自己还未与社会脱离。

可话出口容易,产生的影响要收回却很难,它只能无形中屏蔽那些真理的声音,让讲真话的人凭空多出很多阻碍。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自己的教师工作就是正确引导学生,避免他们成为独眼人。社会上很多专业化教育已促使人们形成单一的目光,若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会越来越近视,最后习惯用狭窄的眼光看世界。

如《十二公民》中所说,很多时候真相就存在小概率事件里,有人看不到,很可能是因为他做了太久的独眼人。但可怕的是,这个独眼人非但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反倒认为看到的人才是被蒙蔽双眼的那个。

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但请至少保持沉默。别堵住那些知情者说话的机会。

让那些孤独无助的逆行者知道,还有很多人是愿意聆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