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別康橋》:人們眼中風流多情的大才子

徐志摩,生於1897年1月15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人們評價徐志摩的一生,可以用褒貶不一來形容,有人說他才華橫溢,天生就是為文學所生的,並且他從來都不會缺少創作的靈感,徐志摩的好友胡適曾經這樣評價他:“徐志摩是一道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泉。”我想沒有比這更貼切的話語來形容徐志摩了,作家冰心也曾稱讚徐志摩為大才子,凡是熟悉他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讚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然而就是這麼個才華橫溢的人,卻在感情方面飽受人們的詬病,他這一生都在追求愛情,導致在多數人的眼中他的花邊新聞彷彿遮蓋住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致使人們給他冠上“風流成性”、“濫情”等字眼。

這麼一個褒貶不一的人,這麼一個才華橫溢,又在情感方面飽受詬病的大才子,卻最後於1931年11月19日,在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北上的路途中,因大霧瀰漫,飛機觸山,不幸罹難。但他留下的文學作品流傳至今依舊被奉為經典之作,比如《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等。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是什麼塑造了徐志摩這麼一個人以及他的作品。

徐志摩《再別康橋》:人們眼中風流多情的大才子

徐志摩的家庭背景及經歷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徐志摩是家裡的長子獨孫,他的父親徐申如是明末清初的實業家,而且當時實業救國的思想濃厚,徐志摩的父親深受實業救國思想的感染大力拓展業務,其中包括了礦業,錢莊等各個領域的產業,並且創辦硤石商團。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徐志摩的父親四處籌措資源,大力支持當地的革命力量。而且有一年當地發生特別嚴重的旱災,百姓民不聊生,徐申如號召多位實業家展開賑災活動,贏得了當地百姓的讚譽。

徐志摩生在這樣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世代從商同時又關切民生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培養成了他優秀的品格和三觀以及真摯熱情的性格,可以說徐志摩的優秀與他的父親也是息息相關。

徐志摩的優秀也離不開他對知識的渴求,他從小便在私塾讀書,打下堅實的古文基礎,在十四歲的時候進入了杭州府中學堂學習,同時還發表了好幾篇論文,這在他這個年紀顯得更加耀眼

辛亥革命之後,徐志摩又進入北洋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學習深造,同時拜梁啟超為師,攻讀各國語言,輾轉美國、英國各地學習。為他之後在文學領域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徐志摩《再別康橋》:人們眼中風流多情的大才子

少年徐志摩

追求浪漫而夢幻的愛情,飽受詬病

《再別康橋》這首詩人們認為徐志摩最經典的一樣作品,被廣為流傳。這首《再別康橋》處處流露出了徐志摩對往昔在英國求學時候的留戀之情,感嘆歲月的流失,全文像極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

在英國求學期間是徐志摩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這一時期徐志摩開始思考自己,開始寫新詩,從此徐志摩以一個詩人的形象出現在文壇。另外他在求學期間遇上了讓他為之瘋狂和痴迷的女人——林徽因。

當徐志摩看到林徽因的第一眼就已經不可自拔地愛上了林徽因,之後徐志摩對林徽因展開強烈的追求,這也是人們厭惡徐志摩的一點,因為當時徐志摩已經有了妻子和孩子,但他不顧妻子和孩子對林徽因展開追求,後來因為林徽因的父親的干涉,把林徽因帶回國想要斷開兩人的聯繫。

獨自站在康橋上的徐志摩思緒萬千,

就如同他在詩句中所說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滿滿的寫著對林徽因的愛戀思念之情。當徐志摩31歲時重新站在康橋上,回想起當年的自己,那個純情的少年大膽對愛戀著的人吐露自己的心跡,就把自己比作是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他甘心做一條水草。當然《再別康橋》並不是講的愛情,而是當時的徐志摩回到英國,卻沒有一個英國朋友在身邊,只有熟悉的康橋還在那,於是感慨萬千,在乘船回國的途中記錄下了當時的心情。

林徽因面對頗具才華的徐志摩說一點都不動心那是假的,但是由於當時林,梁的兩家長輩早就把林徽因和梁啟超的兒子看成一對,又因為徐志摩是已有妻子的人,林徽因本就不想破壞別人的感情,所以林徽因終究是沒有選擇徐志摩。

徐志摩可能還有人認為他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反抗包辦婚姻沒有錯,但受害者卻只有張幼儀,懷著身孕卻遭到丈夫的背叛,在徐志摩不顧一切追求自己心中所想的時候,卻拋棄了他的擔當和責任。

徐志摩《再別康橋》:人們眼中風流多情的大才子

林徽因

悲劇的原因——新老思想的對抗

歸根結底,出現在徐志摩身上的這種感情狀況,一反面是當時社會仍然由傳統封建思想佔據主導位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姻就是舊社會的包辦婚姻,但是受過西方教育的徐志摩充滿了自由的思想,新思想提倡的自由,民主,科學與舊社會的傳統封建思想形成的強烈對抗在徐志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就註定了他感情上的悲劇,一邊是無法忍受的包辦婚姻,一邊是追求自由的戀愛,但不得不說的是徐志摩在追求這些自由的時候拋棄了責任,將道德至於底層,從這就看出了他的偏激,他也曾經這麼說自己:

我的心靈的活動是衝動性的,簡直可以說痙攣性的。

我覺得這句話形容他自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是一個極端追求本心,忽略道德枷鎖的人。

在這之後他又和陸小曼結婚,在激情退卻後也是感到了愛情的破滅,細看徐志摩的感情,就是不斷衝破舊社會婚姻枷鎖的真實寫照。

徐志摩《再別康橋》:人們眼中風流多情的大才子

陸小曼和徐志摩

徐志摩與文學

雖說徐志摩的感情一直讓人詬病,但他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中做出的貢獻也是無法讓人忽視的,他不僅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還在散文等領域頗有建樹,作為一個唯美主義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的散文的獨特韻味。從英國回來不久的徐志摩在北京創立了新月俱樂部,新月派的名字就是出自泰戈爾的《新月集》。

徐志摩在新月派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創作與新月派的發展密切相關,他的創作充分體現的新月派的鮮明特點。

徐志摩的詩歌是中國現代新詩唯美追求的開端,他刻意追求完美的形式,自覺地進行了新詩形式的試驗和創新,對新詩美學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如果說聞一多為新詩格律化奠定了理論基石,那麼徐志摩則提供了藝術範本。

徐志摩的詩歌是五四以後辯證審視傳統的結果。徐志摩把古典詩歌的意境美和西洋詩歌的精華揉和在自己的創作中,形成了他的詩歌柔美、流麗、清亮、縹緲的風格。並且在新詩音樂性的建立上,徐志摩不斷的嘗試摸索,他認為一首詩的字句是身體外形,音節是血脈,詩感(原動的詩意)是心臟的跳動,有了它,才有血脈的流轉,一首詩的秘密就是它的內涵的音節的勻整的流動。他的這些關於詩歌音樂性的觀念對於“三美”原則的侷限性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也影響了他之後的戴望舒等詩人的詩歌創作。

徐志摩《再別康橋》:人們眼中風流多情的大才子


總而言之,對於徐志摩這個人來說,人們對於他的評價有好有壞,不可否認的是,在徐志摩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時刻不忘關切著國家的安危和民族的興亡,徐志摩彷彿將他那個時代的痕跡烙印在了自己身上,我們能從他的身上看到新老文化的碰撞,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等等。所以,你怎麼評價徐志摩呢?

END

我是齊水,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我的賬號#齊水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