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公共安全這條底線,不能隨著大橋一起晃動

馬上評|公共安全這條底線,不能隨著大橋一起晃動

5日14時許,廣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據初步瞭解,橋樑主體結構未受損,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樑渦振現象。

“五一”小長假的最後一天,虎門大橋橋面“肉眼可見”振動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裡刷了屏。雖然這只是地方的橋樑,但引發的關注卻幾乎是全國性的,背後其實是公共安全這個最大的全民“公約數”。

振動現象發生後,當地立即對橋樑啟動了交通管制措施,並及時回應公眾關切,發佈了相應的交通信息通告。同時,12位專家連夜開會研判,目前虎門大橋管養單位已緊急開始對大橋進行全面檢查檢測,交通運輸部也組建專家工作組到現場指導。後續的一系列處置和應對,是一顆及時的“定心丸”。

但是,此事的發生也不無啟示意義。比如,綜合專家的初步分析,讓人“心驚”的振動現象之所以發生,主要是受外部風力和橋樑最近加置的水馬的“合力”造成。雖然振動並未對橋樑整體質量和安全帶來傷害,水馬也在加緊拆除之中,但水馬的安裝,此前是否有過專業研判,是否考慮到可能對橋樑安全帶來的隱患?這應在專業層面有相應的反思。

另外,虎門大橋作為連接廣州和東莞的“大動脈”,由於長期超負荷運行,或許也到了全面“體檢”的時候。公開報道顯示,虎門大橋的車流量由1997年建成時的日均1.84萬標準車次,到最高日均17萬標準車次,遠超日均8萬車次的設計標準,飽和度達2.1。雖然目前已有其他跨海大橋為虎門大橋分流減負,但由於“服役”時間已經超過20年,目前負荷仍較大。是否應有更合理的限流措施或加固維修,宜有專業評估。

確保包括橋樑在內的公共基礎設施的絕對安全,始終是社會運行中不容突破的底線之一。前不久,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也出現過類似的橋面晃動現象,在這個假期中,宜賓金沙江特大橋還發生了徑流排汙管道脫落事件,這些“意外”事件雖然並未帶來直接的傷害,但任何一起攸關公共安全的“異常”現象,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目前,虎門大橋仍在勘查檢測之中,具體的後續處置安排,有賴於最終的專業評估。而各地對於橋樑安全不妨舉一反三,做好相應的排查工作,以負責任的、專業的態度,守護好公眾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