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面積不大的韓國卻經濟發達?

為什麼面積不大的韓國卻經濟發達?

一、韓國玩大財團主義

韓國把資源集中在幾個財團身上,利用量大去擠壓對手,使得三星,LG,現代的技術和品牌都躋身國際一流。(現在不行了韓國財閥對政治影響太大,有利有弊)韓國對面板,dram,半導體產業的細化投資扶植使得他們彎道超車,中國學習了這一點(我說的是學習扶植dram,半導體面板,不是說財團),所以我們現在半導體,面板產業就是玩國家隊,大力扶植,鐵路軌道企業也合併去世界上競爭。

二、韓國當年積極推動寬帶普及率,提升網速

政府在電信基礎設施上投入大批資金,因為信息化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如今,韓國的寬帶網速全球排第一。中國前兩年也開始跟隨,推出寬帶中國,努力提高網絡覆蓋率。很多國家的網絡覆蓋率和網速提升主要是市場和電信公司主導,只有中國和韓國是政府主導性的從戰略高度上去做這件事情

為什麼面積不大的韓國卻經濟發達?


為什麼面積不大的韓國卻經濟發達?


三、韓國對人才培養非常細化

舉個例子,在以色列,除掉菲傭和泰國廚師,人口最多的就是韓國人。韓國政府有個非常變態的計劃,由韓國政府出錢,讓韓國青年到以色列的創業企業實習。韓國最有競爭力的一部分青年,由政府資助,在以色列的創業公司免費給以色列人工作。這些韓國青年英語流利,技術過硬,很有世界觀,不少人漢語也很流利,就算在以色列,他們也抓緊機會和中國留學生交流,以保持自己的漢語水平。他們由政府資助,來到以色列免費給創業公司打工若干年(一遍3年左右,看個人情況),然後再回韓國或者去美國深造(有了以色列創業公司經驗,很容易去美國硅谷的學校)。因為以色列的高新技術大部分是由許多創業的小公司所掌握的,只要你想做,你肯學,上司就充分給你機會。這些優秀韓國青年在此時真能學到不少東西。你看,韓國政府為了國家經濟,為了國家競爭力,做到這個極致。


為什麼面積不大的韓國卻經濟發達?

四、文化產業

1998年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戰略,金大中總統上任之後就宣佈:“21世紀韓國的立國之本,是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估計很多國人要是在1998年的時空環境下聽到韓國“文化立國”國策都會笑出三聲:韓國這個三姓家奴,萬年屬國,文化都是拷貝我朝的,有什麼文化,竟然文化立國?

事實結果證明,韓國非常成功,如今韓流韓劇是可以說和英美流行文化,日本動漫文化一道成為全球三大流行文化之一。韓國政府發現,文化產業對韓國國家形象,對韓國工業品輸出(還記得當年oppo,vivo手機起家打廣告都走韓國風路線嗎?),韓國旅遊,韓國美容整容化妝品行業甚至那麼難吃的韓國料理等等都有巨大推動。韓國當年推廣韓劇,國家出面免費把韓劇送給全世界各地去播放(免費的最貴,因為商家先期免費後期回收的更多,我們被免費韓劇攻下後,就出現我們當年自豪把步步驚心劇本賣給韓國,結果優酷用摺合270萬人民幣一集的高價把韓國翻拍的買回來的後果),這一點可以說是開了文化推廣的先河,沒有一個政府有這種眼光和高度。遙想當年中國還是把影視娛樂作為對內的宣傳工具,而不是一個產業,更不是一個有利於其他產業的產業。不過這幾年中國也開始學習韓國政府,由政府和官方公司出面把國產劇往非洲推廣。不過可以看見,推廣面遠小於韓國當年。而且在態度上還是模稜兩可,我國政府是既又想跟隨韓國,又妞妞捏捏,所以一方面中韓文化產業交流大行其道,中國對韓流韓劇韓影門戶大開,另一方面卻又不放鬆文化審核。

Google Trend

為什麼面積不大的韓國卻經濟發達?

紅:日本流行音樂 藍:韓流 綠:日劇 黃:韓劇

而且文化審查不說,在政策上也沒有韓國細緻和專業。舉個簡單例子,為了推動電影出口, 為鼓勵更多的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決定,對在海外市場票房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的國產電影給予獎勵,獎勵金額最高不超過該片海外電影市場電影票房收入的1%。這種爛政策出臺我真是無語。簡單講,如果能出口的,你不獎勵,片方也會去出口,而不想出口的,也不會為了這不到1%的獎勵去出口。韓國當年扶植文化產業,細化到專門送人去美國培訓,覺得編劇重要,就專門成立編劇學院。中國現在請韓國或者西方導演過來拍片,政府可不可以規定一下要求片方必須設置一個實習青年導演崗位,跟隨這些外國導演在拍片中進行學習呢? 如果只是開放,而不好好學習,利用開放的機會去培養自己的人才,這種開放效果就大打折扣。如果是韓國政府的話,估計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管中窺豹,這種情勢下,中國文化產業很難獲得韓國那般成功。

所以韓國之所以發達,固然有各種因素,但是韓國政府的高瞻遠矚,專業細化,創新精進絕對是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麼面積不大的韓國卻經濟發達?

很多人說我韓吹,事實上我只是說出韓國政府的一些優點,因為這個問題就是問為何韓國發達。當然或許中國政府是自己想出來的政策,或者是情勢發展必然會產生這些政策,不是跟隨韓國的,但是

我們要承認韓國政府是開先河的。譬如我說的韓國政府從戰略高度去主導電信網絡覆蓋率和網速升級,而其他國家基本是由市場和公司去主導。譬如說韓國的文化產業的推廣。要知道,當年臺灣偶像劇也是橫行東南亞和大陸的,甚至有些臺灣劇還輸出到了南美,臺灣綜藝也在大陸很火,但是這些都是臺灣公司主導,臺灣政府基本沒什麼作為。而且另一方面韓國的成功至少給了當時我國決策層信心和經驗吧,譬如集中資源大投入給面板和半導體產業

至於對於韓國,我其實不滿意國家現在讓韓國在中國大撈特撈,尤其是娛樂產業,開放是對的,但是開放不能太粗放,要有的放矢,要細化規則,開放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強大,而不是為了開放而開放。譬如開放那麼多韓國演員來演國產劇,拍的時候還要帶翻譯,拍出來一看口型和表演風格格格不入讓人出戏,還有那麼多綜藝,作為觀眾是無比反感,這樣的開放除了噁心觀眾有啥意義?

對於這一點,我補充說明一下。開放的目的一方面是激化競爭,鯰魚效應促進本土產業進步,另一方面是給消費者帶來利好。但是我們要看到經濟自由和開放度排名裡,不乏窮國排的比發達國家還高,然而進步並不快,所以開放並不是萬能的,而是需要適度或者漸進。

而對於消費者,事實上很多韓國偶像的中國粉絲並不希望偶像來中國拍戲,覺得玷汙或者毀了他們心中的偶像。雖然最後可能還是會去看去貢獻收視率,但是他們心裡還是不悅的。而我們這些路人就更沒落著好了,不少人還覺得噁心不爽。所以從消費者角度,大力開放韓國明星來拍戲並沒有利好消費者。我提倡的是開放製作團隊來大陸,而不是韓國偶像來中國拍戲或者上比較需要口頭表達的綜藝節目(很多綜藝節目請韓國藝人來還要帶翻譯,連評委都請韓國人,看得真是怪怪的,全球估計也就中國這樣,真是畸形到了極點)。偶像可以開放來大陸唱歌,跳舞等真正刺激中國市場和帶來鯰魚效應的,而不是開放來促進影視產業惡化。


為什麼面積不大的韓國卻經濟發達?

開放促進影視產業,事實上開放韓國製作團隊來競爭是促進。但是,目前中國影視產業最大的障礙就是粉絲經濟,影視製作公司為了收視率把投資都用來搶偶像了,剩下的製作費就很少,這對影視產業損害很大。這種情況下還開放韓國偶像來加旺粉絲經濟,根本就是百害無利。如果不開放境外的這些偶像去演戲,國內電影電視劇拍攝總得需要演員吧,這樣那些名氣小點的本土演員機會就多了,一方面是保護本土藝人權益,另一方面也讓本土藝人曝光機會增多。增加本土明星,本土明星演員多了,價格就下去了。否則影視圈就陷入一種本土藝人出頭機會被剝奪,境外的則輪流來淘金的循環。

有些知友總是覺得韓劇low。其實我覺得有個成語非常好,就是百花齊放,“low”的和高端的都要有。韓劇走出國門的大都是“low”的,那說明“low”的確實有市場。我們的大宅門也好,漢武大帝也好,我必須說是很好,但是很難走出國門。韓劇也有精品,譬如信號,但是大家看看《信號》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有《太陽的後裔》高嗎?哪一部戲給韓國賺的外匯高?哪一部戲引導人們去韓國旅遊,買韓國化妝品和各種商品?

再退一步講,如果沒有韓國這些“膚淺劇”打頭陣,提振韓劇影響力,我們有可能去注意到《信號》嗎?《信號》能賣高價嗎?要知道,《琅琊榜》拍的再好,賣給海外也沒幾個錢,因為我們的輸出太弱了。我們的《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得再多獎,留給老外的也是中國農村鄉土陰暗感覺。我們需要百花齊放。

琅琊榜賣到海外視頻網站,點擊率還比不過一部普通弱智的臺灣偶像劇。沒辦法,想要看深刻的高端的大家直接去看美劇了,誰給你看亞洲劇。美劇的政治,血腥,情色,人性,犯罪/越獄,我們現階段是不可能,也是被禁止拍出來的,那麼就老老實實學韓國,先拍些愛情/偶像/都市劇打頭陣玩輸出,讓老外熟悉中國的演員,圈粉之後再輸出高端大氣的,那就有人氣了。臺灣人本來不喜歡看大陸現代劇的,但是 臺灣網友為了追《歡樂頌》 連新聞聯播也一起看了 ,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琅琊榜》圈粉了啊(在中華圈內,古裝劇還是好輸出的,但是出了中華圈就要靠現代劇偶像劇),打造了王凱這個偶像迷了很多臺灣女生,而且劇裡還有劉濤以及其他《琅琊榜》的熟臉,所以吸引了很多臺灣人看。

作者:灌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