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戰爭到險些合併,英國與法國有何歷史恩怨?

早在英法兩國各自形成國家之前,纏鬥和戰爭就是生活在這兩處土地上的居民的主旋律,不過這一時期英國的領土並不僅限於英倫三島,換句話說英吉利海峽並不是區分兩國的天然邊界。

從百年戰爭到險些合併,英國與法國有何歷史恩怨?

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入侵大不列顛併成功奪取英國王位,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英法兩國的關係變得複雜和微妙起來。由於威廉一世身兼英國國王和諾曼底公爵兩個身份,而諾曼底公爵又是宣誓效忠法國國王的貴族,這使得英國方面認為自己有資格繼承法國王位,而法國方面則認為自己有權利干涉英國事務。

從百年戰爭到險些合併,英國與法國有何歷史恩怨?

自此連綿不絕的對抗爆發在英法之間,前後延續116年的百年戰爭拉開帷幕。儘管英國人軍力佔優,戰火也主要發生在歐洲陸地,但法國藉此完成了民族統一,越來越多的人對“法蘭西民族”產生認同。聖女貞德橫空出世以後,戰場形勢發生逆轉,法國逐漸進入全線反擊的階段。公元1558年,法軍攻陷加萊,也就是英國在歐洲陸地的最後一個據點,百年戰爭結束。自此英法兩國隔英吉利海峽對峙,並且各自發展出海洋與陸地兩種截然不同的民族氣質。

從百年戰爭到險些合併,英國與法國有何歷史恩怨?

風起雲湧的大航海時代開始以後,英法先後走上開拓海外殖民地的道路,並且為了爭奪利益而各自糾集同盟組成了兩大軍事集團。英國聯合葡萄牙、漢諾威和普魯士,但陸地戰爭主要交給盟友去打,自己則主要負責海戰;法國聯合西班牙、薩克森、瑞典、奧地利和俄羅斯,在陸地上與普魯士血拼的同時,法國海軍還要在美洲和地中海應付龐大的皇家艦隊。戰爭的結果顯而易見,英國集團取得全勝,法國喪失了整個加拿大和大量亞非殖民地,“日不落帝國”進入全盛時期。

從百年戰爭到險些合併,英國與法國有何歷史恩怨?

七年戰爭的勝利使得英國人優越感爆棚,但同時也導致法國人對英國更加敵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對華盛頓陸軍的支持。法國以“志願軍”的名義派出了正規軍隊協同美國民兵作戰,英國勢力最終退出北美十三州。法國人同仇敵愾的心態很自然地過渡到拿破崙時代,在皇帝的帶領下,法國陸軍幾乎踏遍了歐洲陸地的每一片角落,當然也導致了英法兩國的隔閡更加深重。儘管英國最終通過與沙皇俄國結盟擊敗了拿破崙,但暫時的和平只是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

從百年戰爭到險些合併,英國與法國有何歷史恩怨?

實際上真正促成英法站在同一陣線的起因是德國的崛起,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軍團在西線的狂飆突進。共同的威脅使得兩國政府暫時放下了成見,但並不代表兩個相互鄙視的民族在心理上走向諒解。況且從戰後的結果來看,法國的損失遠遠超過英國,這也成為英國在20世紀50年代兩次拒絕英法合併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百年戰爭到險些合併,英國與法國有何歷史恩怨?

從歷史上看,1956年9月時任法國總理的摩勒曾兩度向英國首相提出“英法合併”的草案,第一次旨在建立一個英法平等基礎上的“盎格魯·法蘭西”國家,但英國顯然不願意降下身段與破敗的法國合併;第二次則是法國主動降格,要求加入以英國女王為共主的“英聯邦”,但事情最終沒有下文。事實上相對於第一種提案來說,英國人對第二種方案還是頗為心動的,但問題在於法國方面在關鍵時刻打了退堂鼓。

從百年戰爭到險些合併,英國與法國有何歷史恩怨?

與加入英聯邦相比,法國在另一個組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歐共體。戰敗的德國已經不能在政治和軍事領域對法國構成威脅,於是以法德為首的歐洲共同體成為此後數十年中法國人著力的重點。縱向來看,英法之間有戰爭、有矛盾,也有抱團取暖的現實需求,或許它們之間真的有朝一日會走向合併,但肯定不是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