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輪戰時解放軍的訓練水平,比79年對越反擊戰提高一大塊

對比一下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和80年代老山輪戰這兩個歷史階段,軍事愛好者就會發現,解放軍的整體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才取得了最後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臨戰訓練方面有較大差距。

1979年戰爭打得很倉促,解放軍廣州軍區、昆明軍區所屬9個野戰軍29個步兵師,以及配屬的炮兵、裝甲兵、工兵、防化、運輸等兵種部隊,都是緊急調動,臨戰擴編,簡易訓練,屬於臨陣磨槍。當時最早接到命令行動的部隊到開戰的準備時間有70多天,大部分參戰部隊從行動到開戰的準備時間有近2個月,最晚接到命令的部隊到開戰的準備時間只有16天。

老山輪戰時解放軍的訓練水平,比79年對越反擊戰提高一大塊

這種情況下,部隊緊急進入集結駐地後,只能採取先到先訓、急用先訓、突出重點的原則進行針對性的臨戰訓練。以步兵為例,訓練的重點是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埋雷、排雷、防空、防化、戰場自救、互救、穿林行軍和從單兵到營的山林地區攻防戰術,普遍完成了2次左右實彈射擊,投擲了數枚手榴彈,不算惡補戰術的數量級,質量情況僅僅也就是新兵連的水準。

更重要的,因為部隊20多年沒打過仗,從上到下都對越軍的作戰特點不瞭解,也缺乏山嶽叢林地的實戰經驗,在訓練方向和訓練內容上不可避免地帶有偏差和無法準確把握。也就是說,一名剛入伍的新兵,只打了幾次槍、投了幾次彈,接受了幾次攻防戰術訓練,單兵戰鬥技能遠稱不上嫻熟,對亞熱帶山嶽叢林環境也還沒有充分適應,而且不瞭解對手的作戰特點,就直接上了炮火紛飛的戰場,其戰鬥力可想而知。1979年戰爭初期我軍遇到了很大困難,作戰效果不很理想,這與部隊訓練不足有密切關係。

老山輪戰時解放軍的訓練水平,比79年對越反擊戰提高一大塊

到了80年代老山輪戰時,一般我軍新一批輪戰部隊從接到命令到上陣地換防,短的有3個多月,長的在半年以上,因而有了比較充分的駐訓時間。同樣以步兵為例,輪戰部隊通常要突出進行“三防三反”(即防炮擊、反炮擊,防偷襲、反偷襲,防特工、反特工)、“五小”(小課目、小分隊、小行動、小火炮、小動作)和“六項基本功”(體能、射擊投彈、自救互救、埋雷排雷、利用地形地物、土工作業)的強化訓練。

除了要進行能走、打、吃、住、藏,會打槍投彈、埋雷排雷、土工作業、自救互救、利用地形地物、識圖用圖等基本科目的訓練,還要選擇相似作戰地形,設置近似戰場環境,在人煙稀少、環境複雜、氣候惡劣、缺糧少水的艱苦條件下,連續若干晝夜進行關於上述科目的適應性演練,同時重點加強夜間作戰能力的訓練。

老山輪戰時解放軍的訓練水平,比79年對越反擊戰提高一大塊

在此基礎上,根據越軍的作戰特點,開展針對性的適應作戰對象、作戰環境的強化訓練,從單兵到分隊,邊訓練邊研究,集思廣益,總結推廣,及時充實訓練內容,活躍訓練方法,培養骨幹、尖子,並推動傳幫帶活動,使部隊官兵能夠對山地叢林作戰和越軍的作戰特點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

做好上述措施,輪戰部隊有充分時間訓練單兵戰鬥技能和分隊戰術,並在實兵演練中逐漸適應了亞熱帶山嶽叢林環境,同時對越軍的作戰特點有了較多的瞭解,針對性地進行了反制訓練,其作戰效能和1979年時已不可同日而語。我軍最後能取得勝利,正是以練為戰結出的碩果。

作者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