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歷代都有不同的同源觀,合理還是不合理

#古代生活日常#

書畫同源這個概念自古有之,歷代書家都在對其討論不休,這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因為書法和繪畫都是以毛筆、墨汁在宣紙上進行表達創作的,故而歷來都有這幾個爭論的方面:一是書法與繪畫毫無關係,二是書法與繪畫“同源”,三是書法與繪畫起源相同內容與本質不同。這些爭論都有其合理的地方,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時代的侷限性以及書法家或是畫家自身修養不全面而產生的片面結論。其實書畫同源有其合理性,而且相互之間還可以是有相輔相成的關係,要理解這個相輔相成還得從以上三個爭論點入手展開探討才能引申出來。

書法與繪畫毫無關係的定論其實很好理解,只需搞清楚“書畫同源”這個概念

在傳統的文化背景中,各項文化都講究溯源,這樣一個方式不僅可以幫助瞭解一項文化藝術的前世今生,通其脈絡。在書法與繪畫中也是這樣的,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關於書畫討論的當屬先秦諸子的一則言論:

《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這句話更多的是文化指導功能的起源,其中的圖應該指九宮八卦方位圖,書則是具有啟蒙功能的書籍,與書法和繪畫的關係論述還是有一段距離。

書畫同源,歷代都有不同的同源觀,合理還是不合理

米芾《珊瑚帖》

因此最早的關於書畫藝術同源論的當是這則話: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這句話是說倉頡造字如何驚天動地,因為要區別傳達言意和判別物象就有了書和畫的區分。這則最早的書畫起源論具有傳說嫌疑,還是不客觀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下就完成,它需要時間的歷練還得不斷在實踐中驗證然後根據實踐產生的效果進行篩選和改進才能成熟,並且這個時間跨度必然是比較長的。因此這裡的倉頡應該是代表一類人,而這類人在長期實踐活動中不斷總結改良而有書法和繪畫產生。

早期書法的造字承續一個規律,在《周禮·六書》中就有明確規定造字的要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尤其要注意的就是第一個要求象形,因為繪畫也從象形開始,繼而才有各種人文精神內容,慢慢地後來因為書寫量的增加為了滿足書寫需求,就有了諸如刪減、快寫的方式而有所改變,結果便是書法與繪畫的體系給自分開。所以書畫同起源是毋庸置疑的,這就規定它們之間必然有關係。

書畫同源,歷代都有不同的同源觀,合理還是不合理

周禮

在書法和繪畫各自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書法理論與繪畫理論的誕生,如此便有人看到了它們之間一些共同點

首先來說第一個共同點,如上文所說就是同起源,而這個起源還可以具體展開就是共同產生的本源,這個本源就是自然萬物。師法自然是最直接得到啟發的一種方式,例如藝術起源的幾種學說勞動說、巫術說、遊戲說等等都是基於自然界中的活動才有的結論。書法與繪畫也是一樣,都是人民在實踐活動中對自然進行概括理解的抽象表達,這個表達不同於西方的寫實,是一種抽象的提煉,這與柏拉圖的模仿說和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論有直接關係。

先來說說書法如何從自然中得到起源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羲之的老師的書論:

王羲之的老師衛鑠在《筆陣圖》中說:“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折如百鈞努發,豎如萬歲枯藤,捺崩浪雷奔,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這段話就充分表明了書法與自然萬象的關係,那就是從自然界的現象中來得到啟示從而進行創造。最初,人民的根據所看到的自然現象進行圖畫式記載,慢慢刪減發展就成了字,而繪畫也因為根據圖像記錄的要求不斷髮展成熟,這就說明書法與繪畫都有同一個起源就是自然。

書畫同源,歷代都有不同的同源觀,合理還是不合理

金文

第二的相同點當屬表現技法方面,因為書法繪畫都是用毛筆以線來進行表達,所以它們在表現技法方面總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用線,如: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維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

這句話就是說書法和繪畫都是在於關鍵氣息連貫,如一筆為之,所以書法和繪畫在用筆方面上同法。我們知道書法都是以線來進行漢字字形塑造,其實在早期繪畫中都是以勾線上色繪製,陸探微是著名的人物畫家,他所創作的人物畫具有“秀骨清象”的特點。而他的繪畫關鍵之處就在於人物形象用線的塑造上,用線必然會有涉及到用筆方法,而這個用筆方法在書法上面同樣適用因此就有了書法繪畫同表現方法的說法。

元代趙孟頫也是一個書畫技法同源的代表人物,在宋代文同以水墨畫竹開始越來越多的文人以書法筆法如畫,他們強調繪畫的文氣、書卷氣,而趙孟頫正是這個群體追隨及發展者。他在自己的畫作《秀石疏林圖》上跋:

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與有人能會此,需知書畫本來同。

這裡就是強調以書法的筆法來進行繪畫,強調書法的意趣。但是這也是不客觀的,因為繪畫除了在用筆方面外還有用色、造形觀念等,每一環都是關鍵,而書法只有造字觀念和用筆、章法等方面要求,所以僅僅拿其中一點來進行比對下結論明顯是不全面是偏頗的。

書畫同源,歷代都有不同的同源觀,合理還是不合理

趙孟頫《秀石疏林圖》

第三個同源的方面就是審美內涵的精神層面上的,會出現這樣的原因都是基於傳統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後來的禪宗思想交互影響的結果。除了這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滿足一個對書法與繪畫都有較深研究的人的條件出現,如此這樣的人提出的結論就能充分印證以上三個思想的統領下而產生書畫同源的探討。而宋代蘇軾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蘇軾在他的人生際遇狀況不同而不斷徘徊在儒、道、釋的思想中,對於繪畫而言他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蘇軾與詩詞、書法、繪畫等等方面都精通是一個全才,在論及繪畫的時候他強調的是神韻,而書法在這層方面的也是這樣的要求,如:

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王僧虔強調好的書法是注重神韻,而形質都是其次,這樣的理論與蘇軾的“論畫以形似”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精神層面上書畫都是重神采的,因此這是書畫的又一個同。這樣的同是就其審美本質而言,還是比較客觀比較合理的。

書畫同源,歷代都有不同的同源觀,合理還是不合理

蘇軾《渡海帖》

第四個同源表現在心性表達方面,書法與繪畫發展到元代趙孟頫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峰,而明清因為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人們思想上也有了較之前代更大的解放與追求。明代徐謂經歷半生浮沉在藝術的追求上更是直接對於心性的表達,著名的代表就是他所作《墨葡萄圖》,尤其是其上面所題書法,與畫面配合的相當到位,觀之令人動容,可謂書畫都是其心靈的真實寫照。

在書法與繪畫的關係方面,書法與繪畫表達技巧相同而本質不同這樣的結論依然存在,這樣的結論多發生在當代。當代書法於繪畫割裂更為嚴重,加上各西方藝術文化的衝擊,傳統式的詩、書、畫、印的綜合修養已經不復存在了,所以大多人都會認為書法和繪畫就是不同的藝術形式,也許會有一些關聯但本質還是有區別的。

書法與繪畫之間難免是有許多的關聯的,不僅同起源,還有共同的審美精神上的同源,對此,你怎麼認為?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