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注】在戰“疫”中堅守中原“南大門”

在戰“疫”中堅守中原“南大門”

——河南省信陽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

2020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一場全國總動員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打響。作為與湖北省毗鄰的人口大省,河南的戰況事關一億人的生命健康,也關係著阻擊戰的走向。

位於大別山區的信陽市是河南的“南大門”,與鄂接壤,且靠近戰“疫”中心城市武漢,新冠肺炎疫情輸入中原的危險性增大。春節前後,從湖北返回信陽的人員超過10萬人,僅從武漢回鄉的就達8萬人。大數據統計顯示,信陽成為武漢流出人口排名第一的外省城市。

扼住疫情傳播的咽喉,在中原“南大門”築起一道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屏障,大別山革命老區吹響了戰“疫”號角。

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信陽市衛健委衝在戰“疫”第一線,在疫情大戰大考中淬鍊黨性戰鬥力,在火線上激揚大別山人民的戰疫力量。疫情危難時,他們舍一己安危,守好中原“南大門”安全,展現出大別山人民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的中流砥柱風貌。

弘揚大別山精神 搶佔疫情防控的“上風口”

新冠肺炎疫情從武漢蔓延全國,信陽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成為河南省抗擊疫情最前沿、最密集的主力陣地。

“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和省長尹弘在信陽檢查疫情防控工作時提出,要合理用好本地與上級醫護力量,保障醫療物資供應,全力滿足救治需要,堅決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勉勵大家弘揚大別山精神,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信陽市委書記喬新江談到打疫情防控阻擊戰時說。

為了880萬信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信陽市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忠於職守、勇當先鋒、敢打頭陣,義無反顧、逆行而上、持續奮戰,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身披白衣戰袍,牢牢築起堅固的防疫屏障和生命防線。

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後,信陽市衛健委先後兩次召集專家分析研判會,並及時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研判報告》,制定了開展風險評估、及早防控部署、加強應急演練、建立聯控機制、設置定點醫院、加大宣傳力度等應對措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即要求市、縣兩級建立應急機制、制定應急預案,為全市把好疫情“輸入關”爭取了寶貴時間。

“會議傳達不過夜、安排部署不過夜、動員落實不過夜。”信陽市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王亞玲介紹說,1月20日,國家、省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會議後,市衛健委連夜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全系統動員、全員取消假期,立即進入“戰鬥”狀態,在全省、全市率先啟動一級響應。全市衛健系統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頭等大事、放在重要位置,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和工作專班,制訂防控和救治工作方案,統籌全市醫療資源,有序落實聯防聯控措施。

王亞玲和各縣區衛健委黨政主要負責人既掛帥又出征,始終和大家並肩戰鬥在防控工作第一線。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衛健委黨組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通知》,基層黨組織紛紛響應併發出倡議書,先後有800多名黨員醫務人員遞交了請戰書,680名一線醫護人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們中有的是已退休的老黨員重返戰場,有的是年輕黨員主動請纓,有的是夫妻、父子一起上陣抗“疫”……哪裡最危險,哪裡最需要,哪裡就有共產黨員逆行而戰的身影。

發展戰鬥在防控救治一線的醫務人員“火線”入黨70餘人。“90”後的市疾控中心檢測員常雨花是市直衛健系統11名“火線”入黨的醫護人員之一,她為了節省醫用防護服和N95口罩,每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不敢多喝一口水,在實驗室連續堅守30天;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生葛俊偉,將懷孕7個多月的妻子交給家人,在感染病區連續奮戰24天,在輪崗休整之際,再次遞交請戰書和入黨申請書,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讓給他人,毅然堅持戰鬥在抗“疫”第一線……每一位黨員都是一面鮮紅的黨旗,始終在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防控絲絲入扣 全力打好“阻擊戰”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重點在‘防’。”王亞玲說,水龍頭不關,不停地拖地板也是徒勞。對於傳染病而言,醫院是消存量,疾控是減增量,市衛健委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立足於防,聯防聯控,防控結合,堅決打好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在市防控工作指揮部的統一安排下,市衛健委一方面積極主動與相關部門和單位協同聯動,全力配合各級政府部門和重點行業、重點單位迅速採取“查、關、停、卡、防”等果斷措施,形成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工作合力,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另一方面,全市所有符合條件的醫療單位全部啟用發熱門診和預檢分診,24小時動態監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織牢疫情監測和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預檢“兩張網”,一旦發現病例,首先採取隔離措施,及時到定點醫院進行救治,追蹤相關密切接觸者,防止疫情擴散。

信陽市各級疾控部門認真落實疫情防控方案,迅速落實戰時防控機制,全面打好疫情防控戰。市衛健委和市疾控中心第一時間聯合組織開展全市疾控機構、醫療機構的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培訓與演練,積極籌備防護服、防護口罩等應急物資,盡最大能力做好疫情防控準備。同時,成立兩個疫情防控工作技術指導組,對八縣兩區開展全面、深入、細緻的培訓指導。

市疾控中心負責牽頭組建全市新冠肺炎病例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隊伍,並結合工作實際,擬訂流行病學調查流程。認真落實“關口前移”要求,從留觀病例開始進行流調工作,確保不漏一人。市縣兩級流調人員密切配合,及時追蹤密切接觸者,針對醫學觀察人員採取針對性措施,全力以赴控制疫情擴散蔓延。

早檢出一份陽性標本,就可以早保護一群健康人群。疫情初期,市疾控中心檢驗室承擔著全市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病例樣本的核酸檢測任務。一個樣本的整個檢測流程,至少需要六個小時才能完成。為了搶時間,以90後為主的檢驗師們在高峰期保持著14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狀態。為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確保工作質量,市衛健委及時調派河南聖德醫院兩名具有專業資質的同志予以增援,並指定市中心醫院PCR實驗室承擔檢測任務,科學進行分流,有效緩解了市疾控中心的檢測壓力。市疾控中心和市中心醫院PCR實驗室所有樣本均做到應檢盡檢,24小時內樣本數清零,檢測結果均在第一時間進行反饋,為信陽市疫情研判、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各級疾控部門高度重視流調工作,根據疑似病例報送情況,流調醫師第一時間趕赴病人住處,及時瞭解核實患者信息,並根據防控方案對相關人員和周圍環境進行處理。高峰期,市疾控中心流調人員曾在半個多月的時間內進行了200多次精準的流行病學調查,全體人員力爭不錯報一例、不遺漏一人,全力避免疫情蔓延。

精準分類救治 打好防控“攻堅仗”

從提前謀劃,到一級響應,再到全面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信陽市採取中醫藥協同作戰、精準分類救治戰術,深入打好防控疫情“攻堅仗”。

疫情發生後,市衛健委嚴格按照全市一盤棋的原則,統籌調配全市優質醫療資源和醫療設備,強化中醫藥協同,堅持分類救治,在全市確定了10家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15家疑似病例定點救治醫院和30家發熱門診定點醫療機構,設置集中收治病床1716張,確保收治床位數量充足。

寧可讓床等人,不能讓人等床,做到發熱病人、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應收盡收、分類收治,減少就診人員無序流動,避免院內交叉感染。信陽市明確中心城區所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和縣區重症患者由市第五人民醫院和市中心醫院集中收治,各縣定點救治醫院負責收治普通型確診患者,並嚴格按照輕型、普通型管理規範和重症、危重症診療方案,推動救治的同質化。

疫情初期,信陽市衛健委建立中西醫結合救治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共有148名中醫師進駐一線,參與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救治。實行市級知名中醫專家聯繫縣區(單位)制度,加強病例會診和指導,在全省率先發布適用於普通人群的預防建議方劑,力求降低發病率,中醫藥治療覆蓋率達到97.6%。

為著力做好重症患者的治療工作,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市衛健委及時成立了分設有34人組成的一般診療和12人組成的重症救治兩個市級專家組。專家組涵蓋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醫學、內科、兒科、急診、放射等與救治患者密切相關的醫學專業。市、縣兩級所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的重症醫學科、呼吸科帶頭人和骨幹力量盡銳出戰,對重症及危重症患者,集體會診制定診療計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一人一案,因病、因人施策。

記者在信陽市五院瞭解到,這裡集中了全市最高端的ECMO(人工肺)、有創、無創呼吸機和高流量氧療儀等急救治設備,以集中保障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同時,在全市醫用防護物質極度緊缺的情況下,統一調度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用品,優先保證隔離病區醫務人員使用,最大可能保證一線醫務人員不發生院內感染。

為確保每一名患者都能夠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信陽市衛健委抽調65名優秀專家(第一批27人,第二批38人)組成重症救治醫療團隊,進駐市第五人民醫院(市傳染病醫院),對重症、危重症患者及時進行救治。

據統計,在疫情期間,信陽市衛健委先後抽調46名醫師和143名護士進駐市第五人民醫院的四個隔離病區開展救治工作。全市投入醫療救治的醫護人員共計4348人,醫生1416人、護理人員2244人、醫技人員688人;其中負責隔離病區確診患者醫療救治工作的醫護人員共計2191人,包含705名醫生、1335名護理人員和151名醫技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