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張弛 作者

把楊梅竹衚衕稱作斜街比較勉強,因為它基本上還算是正東正西,但我看到的是改造之後的狀況,之前是什麼樣子沒有概念了。總之,跟鼓樓的菸袋斜街比,楊梅竹筆直得不是一星半點兒。有一種說法,北京所謂的斜街,大多沒有經過規劃,而是依河道自然形成的。元代的時候,這裡的商業就十分發達,如果為此專門修一條路,遠不如用人腳趟出來的方便划算。但是這一代以前是否存在河道,還需要具體考證。

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楊梅竹斜街)

至於這條斜街的名稱,據說是來自一個楊姓的媒婆,楊梅由此而來,跟竹的關係不大。這就不得不提到這條斜街曾經有過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八大胡同,這是它跟附近七條小巷的合稱,民國期間最熱鬧時,號稱妓女有八千之多,儼然蔚為大觀。衚衕裡的青樓早已不見,但至今還保留著青雲閣,這是一棟被稱為轎子樓的磚木建築,是當年京城最著名的商業以及娛樂場所,蔡鍔和小鳳仙也是在此結識的,小鳳仙愛吃普珍園的名吃辣子鳳節(味道大概類似泡椒鳳爪)。魯迅知道了,不知作何感想,想必是又要寫篇雜文吧。實際上,周氏兄弟也是青雲樓的常客,曾多次來此飲酒作樂,魯迅在他的日記裡就特別提到玉壺春的春捲和蝦仁面。青雲閣現在是一家酒店,楊梅竹這側是它的後門,正門應該在相鄰的觀音寺街。

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青雲閣)

今年春節年初二,突發奇想去琉璃廠逛廠甸廟會,到了以後發現,所謂廟會,早已不復當年的景象。大多數店鋪都沒開門,開著的幾家,大多都在出售旅遊紀念品。索性沿琉璃廠東街向東一路前行,便來到了楊梅竹斜街,眼前頓覺開朗。雖說是衚衕,但比一般的衚衕略寬,而且沒什麼遊客。路邊,一位老大爺在做糖人,一位大媽在一旁看得認真。據說這條街改造之前,政府動員搬遷,但很多住戶不願牽走,開發商也不勉強,所以沿路看到的盡是創意門店跟民宅(包括棋牌室、理髮館以及平價超市)相鄰相伴的情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斜街西端連著琉璃廠)

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民居)

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吹糖人)

走進一家古玩店,看上一件唐代的醬青釉的三足鼎,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終於如願以償,將其收入囊中。還有一件宋代的哥窯的葫蘆瓶,因為店家開價太高,只好放棄。在這條街上,能開出天價的不光是文玩,在一家名品店,一個英國的帆布書包便開價3200大元。還有一家門店,門楣上方是一個繁體的藥字,開始還以為是一家藥店,後來才發現是一家服裝店。還有一家叫素園的小店,看著像是一家素食館,實際上不過是小店的裝飾比較樸素,它們主要經營的是一些居家小擺設。不過這兩家還不算最過分的,幾家文化創意的工作室從外面看完全不知所云。也許,不知所云正是文化創意的真正內涵。

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名品店)

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藥服裝店)

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文化創意工作室)

斜街上有好幾家餐館,其中包括一家湘菜館和一家東北農家菜,但最合我意的的是鈴木食堂。它坐落在一家小院裡,院子是按日本庭園佈置的,鋪著長條石頭,周圍鋪著黑色的碎石,另外還有一棵老樹。這季節正好點一份牛肉火鍋外加一份鈴木肉餅。說到肉餅,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個肉餅控,從帶麵皮的到沒有外面的那層皮,可以直接吃肉餡的。只可惜沒到營業時間,想吃只好等下次了。鈴木食堂在南鑼也有一家,這不由得讓人把這條斜街跟南鑼做一番比較,我認為兩者差的不是一條街,原因我就不說了,逛過這兩條街的自然會得出結論(我比較喜歡楊梅竹,倒不是因為有文玩店,而是沒有創可貼以及衍生產品),這不由得讓人長長鬆了一口氣。

這個院子裡除了鈴木食堂,還有一家鈴木商店,主要經營日本陶藝製品,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日用品,比如飯鍋之類的,有日本的、歐洲的,還有國產的,但就是不賣摩托。早就知道日本人對陶器情有獨鍾,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他們採用古法制陶,做出的的陶藝製品至少在表面上,絲毫不比古陶差。再過七八百年,照樣可以亂真。

楊梅竹斜街,曾經的八大胡同

(鈴木食堂小院)

楊梅竹斜街還以書局扎堆兒著稱。這條街上現在就有一家模範書局,說是書局,我覺得其實就是書店。而過去的書局,更接近現在的出版社,是自己可以做出版和發行的。民國年間,這條街上有七家書局,很可能其中一家就是模範書局的前身。模範書局的書不多,也就幾書架,大多是人文類的,其中還有一些外版書(包括港臺)。我看上幾本可買可不買的,結果如你們所知,當然是一本沒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