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张弛 作者

把杨梅竹胡同称作斜街比较勉强,因为它基本上还算是正东正西,但我看到的是改造之后的状况,之前是什么样子没有概念了。总之,跟鼓楼的烟袋斜街比,杨梅竹笔直得不是一星半点儿。有一种说法,北京所谓的斜街,大多没有经过规划,而是依河道自然形成的。元代的时候,这里的商业就十分发达,如果为此专门修一条路,远不如用人脚趟出来的方便划算。但是这一代以前是否存在河道,还需要具体考证。

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杨梅竹斜街)

至于这条斜街的名称,据说是来自一个杨姓的媒婆,杨梅由此而来,跟竹的关系不大。这就不得不提到这条斜街曾经有过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八大胡同,这是它跟附近七条小巷的合称,民国期间最热闹时,号称妓女有八千之多,俨然蔚为大观。胡同里的青楼早已不见,但至今还保留着青云阁,这是一栋被称为轿子楼的砖木建筑,是当年京城最著名的商业以及娱乐场所,蔡锷和小凤仙也是在此结识的,小凤仙爱吃普珍园的名吃辣子凤节(味道大概类似泡椒凤爪)。鲁迅知道了,不知作何感想,想必是又要写篇杂文吧。实际上,周氏兄弟也是青云楼的常客,曾多次来此饮酒作乐,鲁迅在他的日记里就特别提到玉壶春的春卷和虾仁面。青云阁现在是一家酒店,杨梅竹这侧是它的后门,正门应该在相邻的观音寺街。

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青云阁)

今年春节年初二,突发奇想去琉璃厂逛厂甸庙会,到了以后发现,所谓庙会,早已不复当年的景象。大多数店铺都没开门,开着的几家,大多都在出售旅游纪念品。索性沿琉璃厂东街向东一路前行,便来到了杨梅竹斜街,眼前顿觉开朗。虽说是胡同,但比一般的胡同略宽,而且没什么游客。路边,一位老大爷在做糖人,一位大妈在一旁看得认真。据说这条街改造之前,政府动员搬迁,但很多住户不愿牵走,开发商也不勉强,所以沿路看到的尽是创意门店跟民宅(包括棋牌室、理发馆以及平价超市)相邻相伴的情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斜街西端连着琉璃厂)

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民居)

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吹糖人)

走进一家古玩店,看上一件唐代的酱青釉的三足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如愿以偿,将其收入囊中。还有一件宋代的哥窑的葫芦瓶,因为店家开价太高,只好放弃。在这条街上,能开出天价的不光是文玩,在一家名品店,一个英国的帆布书包便开价3200大元。还有一家门店,门楣上方是一个繁体的药字,开始还以为是一家药店,后来才发现是一家服装店。还有一家叫素园的小店,看着像是一家素食馆,实际上不过是小店的装饰比较朴素,它们主要经营的是一些居家小摆设。不过这两家还不算最过分的,几家文化创意的工作室从外面看完全不知所云。也许,不知所云正是文化创意的真正内涵。

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名品店)

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藥服装店)

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文化创意工作室)

斜街上有好几家餐馆,其中包括一家湘菜馆和一家东北农家菜,但最合我意的的是铃木食堂。它坐落在一家小院里,院子是按日本庭园布置的,铺着长条石头,周围铺着黑色的碎石,另外还有一棵老树。这季节正好点一份牛肉火锅外加一份铃木肉饼。说到肉饼,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肉饼控,从带面皮的到没有外面的那层皮,可以直接吃肉馅的。只可惜没到营业时间,想吃只好等下次了。铃木食堂在南锣也有一家,这不由得让人把这条斜街跟南锣做一番比较,我认为两者差的不是一条街,原因我就不说了,逛过这两条街的自然会得出结论(我比较喜欢杨梅竹,倒不是因为有文玩店,而是没有创可贴以及衍生产品),这不由得让人长长松了一口气。

这个院子里除了铃木食堂,还有一家铃木商店,主要经营日本陶艺制品,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日用品,比如饭锅之类的,有日本的、欧洲的,还有国产的,但就是不卖摩托。早就知道日本人对陶器情有独钟,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他们采用古法制陶,做出的的陶艺制品至少在表面上,丝毫不比古陶差。再过七八百年,照样可以乱真。

杨梅竹斜街,曾经的八大胡同

(铃木食堂小院)

杨梅竹斜街还以书局扎堆儿著称。这条街上现在就有一家模范书局,说是书局,我觉得其实就是书店。而过去的书局,更接近现在的出版社,是自己可以做出版和发行的。民国年间,这条街上有七家书局,很可能其中一家就是模范书局的前身。模范书局的书不多,也就几书架,大多是人文类的,其中还有一些外版书(包括港台)。我看上几本可买可不买的,结果如你们所知,当然是一本没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