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當面訓子,背後訓妻”要懂!

家庭教育中,家庭不同成員之間,常常因教育觀念、教育態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別,形成不一致,比如父母對孩子要求不一致,就會造成家庭教育者管教要求之間的矛盾,結果削弱了教育效果。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現為一個要管,一個要放;一個要嚴,一個要寬。有時夫妻二人還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臉,以為一打,一個拉,有哄他的,有嚇唬他的就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大錯特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兩面性!

李玫瑾:“當面訓子,背後訓妻”要懂!

家長的要求不一致,常常會伴隨著家長之間的分歧和爭吵,爭吵儘管可以設法避開孩子,但分歧是無法避開孩子的眼光的,這種分歧會給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於鑽這樣的空子:在一方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方去訴苦;在一方受了罰,就跑到另-方去討愛。另外,孩子還會對家長產生不同的看法與態度。由於家長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會誤以為家長中有的愛他,有的不愛他;有的專門保護他,有的老是懲罰他。於是孩子對家長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態度。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之間如何做到要求統一、教育一致呢?

看看李教授怎麼說的?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第一,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見不一致。一位父親曾經苦惱地說:我們家三口人,但我在我們家是第五把手,還沒有我們家的咪咪地位高。咪咪是我女兒養的一隻貓。我們家教育孩子的事情全由我愛人一個人包了。本來,我對教育孩子是挺有熱情的,剛開始還經常給孩子講講故事什麼的,但我愛人就是看我不順眼,老嫌我管不好孩子,說我講故事的口氣不對,腔調不對,手勢也不合格。總之,我不是這不對,就是那不對,弄得我的心情也很不好。她在組織部門工作,可能管人管多了吧,在家裡也總想管我。

後來,我們之間就更對立了,她可能覺得她處處都比我強吧,老說我什麼都不懂,就懂技術,不懂教育。我一張嘴說孩子,她就插嘴說“別聽你爸爸的,他懂什麼”,或者說“你爸盡瞎說”,現在孩子也好像有了保護神一樣,我讓她做點什麼,都支使不動她。我一說她,她就去告訴她媽媽,有時還學著她媽媽的樣子說“你懂什麼”,氣得我不行。如果我們兩個都批評孩子,孩子就覺得少了保護神,立刻就會大哭、耍賴或者滿地打滾。

我覺得孩子之所以這樣,都是我妻子給教壞了。她們娘倆成了一個同盟,我在家裡越來越顯得多餘,所以我現在一般不管孩子了。我們同事都挺羨慕我的,說我真自由,家裡的事情什麼都不用管,其實他們都不知道我心裡的滋味。那滋味的確是不好受。看到別人的父親都和孩子親親熱熱地,而我卻和孩子關係很冷漠。我想,等孩子長大了以後,她會和我更加疏遠。所以,說心裡話,有時我心裡挺怨恨我愛人的,感覺她是在和我爭奪孩子。也許是出於報復心理吧,我對家裡的事情有些漠不關心。

這種不一致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不僅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使孩子面對矛盾的、搖擺的教育方式,接受的是對立的、隨心所欲的教育信息,形成兩面性的人格,而且還非常影響夫妻之間的情感聯結,使夫妻中的一方遠離家庭事務,甚至逃避家庭、漠視家庭中出現的問題。

李玫瑾:“當面訓子,背後訓妻”要懂!

第二,父輩和祖輩之間往往教育態度不一致。一次,筆者在公共汽車上看到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小女孩,清清秀秀的,可就是牙齒上長滿了黑色的斑點。於是我同情地問孩子的母親怎麼回事。女孩的母親滿腹怨言地說都是婆婆把孩子帶成了這樣。原來,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奶奶都給孩子糖水喝。孩子也是越喝越愛喝,一來二去,牙齒上就長滿了黑斑點。孩子的父親一氣之下去和奶奶理論,誰想到奶奶還說:“別信那些書上的說法,小孩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長了新的不是一樣白白淨淨嗎?再說了,我小時沒吃過幾塊糖,這牙不也掉光了?我把你們兄妹七個都帶大了,哪個不長得人模人樣的?咋的了?” 隔代教育的不一致性,除了會帶來夫妻教育不一致所產生的影響之外,還可能形成親子之間的隔閡,使父輩和祖輩之間產生矛盾、孫輩和父輩之間產生矛盾。這樣,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和傷害就又多了一層。

第三,家庭內部的教育一致性還包括家族風氣,即家風的相互矛盾。如,父母在家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獨立的好習慣,但是孩子到了親屬家以後,卻被寵起來,親屬包辦了一切,什麼都不讓做;或者,父母在家中要求孩子不吃零食、少吃零食,但孩子到叔叔或阿姨家以後,叔叔或阿姨卻給孩子零食吃,還對孩子說:“沒關係,吃吧,你媽媽問我,我就說你什麼也沒吃!”這樣的家族環境給孩子的就是不一致的教育。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要養成良好習慣,就會增加很大難度。

李玫瑾:“當面訓子,背後訓妻”要懂!

第四,家庭內部的教育一致性,還包括教育過程前後一致。父母常常犯這樣的錯誤:高興的時候對孩子是一個態度,不高興的時候對孩子又是另外一個態度。兩段時間裡給孩子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孩子放學以後幫媽媽收拾房間,媽媽會說:寶貝兒別幹了,好好學習就行了,家裡的一切事務媽媽都能做!等孩子拿出了成績單,媽媽一看孩子沒考好,就勃然大怒:就你這個樣子,將來準是個討飯的,傻坐在這裡幹什麼,還不去幫我收拾房間?這種前後不一致的態度,會使孩子形成雙重人格,並學會看大人眼色行事。習慣養成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如果一會兒這樣要求,一會兒那樣要求,習慣培養的力度就會越來越小,甚至起到了負面作用。

上述幾種教育不一致的情形,都會使家庭教育的力量互相抵消,從而導致失敗的教育。關於習慣培養的一致性問題,本書第八章第三小節中有詳細的理論探討,由於本章主要供父母們閱讀,因此在這裡不做詳細論證。

因此,我們曾經倡議:建議有效的父母聯盟。當然,推而廣之,為了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我們應該建立整個家族的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