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人都討厭劉備、唐僧和宋江這三個人,他們有何相似之處?

我是黃猿黃猴子


偽君子假道學啦。

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唐僧人妖不分假慈悲,宋江殺人放火卻奢談忠義。

當然,這是指文學形象。


真正鱷魚不哭


既然是“一些人”就不能說“都”,我就不討厭這三人,別用“都”把全部讀者代表了。

也許一部分現代讀者討厭三位故事主角,覺得他們最愛“裝”,或者愛“磨嘰”。其實,這主要現代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旨趣決定的,並非原著的意思。

劉備,在《三國》中代表“仁”,在現代人眼中就是“假仁假義”

劉備,《三國演義》把他當做“仁”的象徵,有“操以暴,吾(備)以仁”這樣的對比性評價,也有受衣帶詔、攜民渡江這樣的情節為佐證,但是讀者還是覺得他虛偽,比如摔孩子、三讓徐州這種“假惺惺”的行為,更有取益州這種“不義”之舉。而且他動不動就哭的形象也不討喜,常言道“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但如果劉備是最招人討厭的人,為什麼關羽、諸葛亮、張飛、趙雲這些非常令讀者喜愛的正面人物會死心塌地的追隨他呢?還有徐庶、水鏡先生,這些基本上屬於半隱退型置身事外的而且性格比較可愛的人物,也一樣欣賞劉備;還有左慈這樣的世外“仙人”,在“降維打擊”曹操的過程中,也表達了對劉備的讚賞。難道這些人很傻,都被劉備矇蔽了嗎?顯然說不通,所以,說劉備虛偽是不通的。

劉備為正面人物,是《三國演義》遵循的古代價值觀決定的。首先是天命正統觀,漢為絕對正統但命運已衰微,忠於漢既是忠於正統,在這個前提下,無論是漢獻帝之漢,還是後來的蜀漢都意味著正統。除了漢為正統這一基本天命觀,小說的另一重要立場,就是遵循儒家的“仁”。也就是說,三國這樣一個群雄並起,各方勢力血腥廝殺,為爭權奪利不惜一切代價無所不用其極,其終極意義究竟是為什麼?是為個人和團隊的私利私慾,還是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以曹操一方為代表的顯然是以自傢俬利放在首位,有點類似法家的信念:“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誰有力天下就是誰的,好處就是誰的。所以曹操才放出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而劉備的言行,基本上能看出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忠君,愛人,行仁術。

當今時代,很多人都習慣認定儒家那套處世哲學屬於假仁假義,反倒是以個人私利為出發點的個人主義更有人緣,為己處世謀利非但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反倒屬於真性情。從這樣的視角出發,很容易斷定劉備是偽君子,在他的“假仁假義”行動背後一定隱藏著他更嚴重的七情六慾。說白了,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有罪推定”。有點類似於魯迅所言,劉備長厚而似偽。也就是書中越是誇他讀者就越懷疑他和反感他。

宋江,在《水滸》中代表“忠義”,在現代人眼中就是“奴才”和“慫包”

宋江,和劉備在形象上有點類似,也是“長厚而似偽”。本來已經有了梁山一票人馬,自己都當上了大哥,卻偏偏日夜想著被招安。在《水滸》中這個設定,其實也是古代“正統王權”觀念的體現,國家權柄被奸臣掌握,梁山好漢造反出於萬般無奈,本身是反貪官不反朝廷的,所以首領宋江提出在合適的時間接受招安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總之,他的“忠”並沒有虛偽的成分,如果是為自己私慾的,在梁山當頭領自在逍遙,迴歸朝廷還可能倒黴,而且最終也恰好如此,他這是圖何許呢?

而且宋江對父親孝,對父親的話唯命是聽;對朋友義,甘願冒死私自放走了重罪的晁蓋等人,所以才有孝義黑三郎之稱。

可就是這樣一個佔全了“忠孝義”三大優點的人物,卻被人罵得最狠。拋開小說中把一百零八將設定為魔轉世的前提不論,在很多讀者眼裡,武松怎麼看都是好漢,宋江怎麼看都是奸人。

討厭宋江,應是從金聖嘆開始,他在點評中處處從字裡行間中尋找“罪證”對宋江加以貶低,甚至不惜改動原文,達到“黑”宋江的效果。綿延到近世,宋江更是被冠以“投降派”大帽,惹得人人狠之。到如今這個崇尚個性自由的時代,宋江為人更是與現代人的價值觀相去甚遠。現代人講究的是瀟灑,不裝,而宋江活得既不瀟灑,還為了個莫名其妙的“招安”信仰而“裝”得厲害,甚至坑了兄弟,不罵他罵誰?

所以說,儘管原著黨掰開了揉碎了講宋江角色的本義,但依然無法改變很多人對他的厭惡之情。除了他之外,一起被厭惡的還有林沖,因為那也是一個“又裝磨嘰”的典型。

總之,現代人很多基本上喜歡的都是我行我素的人物,寧喜這人壞得徹底,不喜這人好得可憐,更何況還不覺得這人怎麼“好”。

唐僧,在《西遊》中代表的是修行者的主體,在現代人眼中是“低能的領導”

其實,唐僧和劉備、宋江還不大一樣,劉備、宋江都是獨立的人物,他們在某種意義上代表的是一種處世哲學,而唐僧則只代表修行佛法或者大道的一種狀態,他不是一個完整意義的獨立人物。他們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才是一個修行的整體。五個角色,分別體現的是學佛求道者的一個側面。

書中借悟空之口說道他和師父本是:“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幼同生意莫窮。同住同修同解脫,同慈同念顯靈功。同緣同相心真契,同見同知道轉通。”

無論是唐僧的善良與軟弱、悟空的機敏和急躁、八戒的貪痴和真實、沙僧的安靜和木訥,反映的都是人性的正負兩面。其實,在西行途中,表面上看似悟空唱主角,最終拿大主意統一行動的人當然還是師父唐僧。

然而,在現代人眼中,依然只喜歡真性情,而不喜歡帶有一定禁慾色彩的“矯情”,所以最受歡迎的人物依次是豬八戒、孫悟空,沙和尚老實巴交不讓人討厭也不讓人喜歡,唐僧雖然身為領導,卻屢屢決策失誤,屬於“口是心非”“不識好歹”“無德無能還居於高位”,這樣的人物自然不受喜歡。

總而言之,原著中,如果說劉備宋江唐僧三人有什麼共同之處,那也就是他們都有著強烈的信仰,而且這個信仰完全符合古時的主流價值觀。正是基於信仰,他們的表現才會不同於那些按個人慾望和好惡行事的人物。可也正因如此,他們會讓現代讀者感覺很“矯情”,很“裝”。此外,因為他們在具體技能上(武功、法力)不如部下,又給人以無德無能還身居管理層的感覺,讓人更是不爽。可見,現代人的看法與原著設定有著巨大的差異。


探謎古小說


要回答題主的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幾個人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我們需要把他們放在他們特定的那個年代,去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不能以我們現代人的審美呀去評價之前的事情。

劉備給人家的印象就是仁義,但是現代人卻把它當成假仁假義。但是把它放在三國的時代裡面。漢基本上沒有任何話語權,那些首領都爭著想做漢的皇帝。所以劉備提出匡扶漢室。這個這就是當時所謂的仁,放在那個時代,這個仁是正確的,這樣子他才能拉攏更多的人跟他一起成就霸業。

而唐僧在西天取經的過程中,他優柔寡斷。而很多現代人認為他作為一個領導,這樣子去帶領團隊會使整個團隊全軍覆沒。但是把它放在唐朝那一個年代,唐僧是沒有佛法的,他也沒有法術的,他手下的三個徒弟都是佛法無邊。所以他根本不知道他,他手下心裡想的是什麼,他只能這樣子猶猶豫豫中才能去明白,去猜測出他們徒弟的真實想法。

而宋代的宋江,用他所謂的忠心耿耿而使自己的手下基本上損傷過半,這樣子就造成他罵名在外。但是把它放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宋江108將能推翻朝廷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推翻不了朝廷,那結果是什麼?那便是亂臣賊子。顯然這樣的罪名是無法讓他們108將接受的。

我們討厭他們,往往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為,他們做錯了,而且我們所謂的認為他們做錯了,是以事後諸葛亮去判斷的。如果劉備按照現代人的思想去的話,他就只能孤身一人。唐僧如果處處出頭,結果也是他一人往西邊取經。宋江如果不接受朝廷的招安,結果便是孤魂野鬼。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大陸講歷史】每天一個故事,讓我們一起穿越曾經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