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輸給劉邦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

迴歸cyc


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麼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項羽自己是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麼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裡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麼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好,行,就這麼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後什麼什麼地方給誰,什麼什麼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情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賬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麼辦?於是他在帳篷裡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麼意思呢?說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麼辦啊?項羽唱著唱著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後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太兒女情長了。所以成就不了大業。


小李子說事兒


真英雄與莽夫

楚霸王項羽為何為輸給小混混出身的劉邦呢?《史記》中有許多評說,劉邦及其臣下也有總結。我想,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能不能賞罰分明。

劉邦自年輕就慷慨大方,常請人到家中吃飯,次數之多讓他大嫂心疼不已。有一次,他請了客人到家後,大嫂故意說吃完飯了,弄得劉三很尷尬。所以稱帝之後,就不願意分封大哥的兒子。

在項羽起兵之後,劉邦與蕭何、張良等人揭竿而起,響應陳勝吳廣。開始了軍旅生涯,在征戰過程中,只要你立下戰功,就馬上論功行賞,該封官的封官,該賞物的賞物,從不吝惜,從不遲緩。例如,在他稱帝之際,最先得到封賞的是一直與他有矛盾的,曾多次侮辱過他的雍齒。不管親疏,不管出身,只要有功,馬上封賞。你想一想,有這樣的老闆,誰不好好幹活呢?誰還想炒老闆魷魚呢?相反,投奔他的人才越來越多,大將軍韓信,謀士陳平等都是從項羽那兒主動跳槽過來的。

可是項羽呢?他分封的都是他的親屬故交,十分嗇吝。其他將士再有才能也得不到重用,所以,韓信、陳平看出這個傻大個只是個莽夫罷了,所以,及時地離開了他。他手下唯一一個將相之才范增,也因他中了張良的反間計,而被懷疑。氣得范增連諷帶刺地說:“大王己功成名就,我也該告老還鄉了!”可是,項羽竟傻傻地答應了。結果,為項羽出盡奇謀異策的范增,已經70多歲的范增,就這樣“被下崗”了。又氣又急,死在了路上。你想,這樣的一個老闆,你出力流汗跟他幹了大半輩子,可是你連個小組長都沒當上,他還讓他當經理的舅子,當主任的外甥提防你,擠兌你。你幹嗎那麼用心工作呢?有機會就得跳槽。

其次,能不能知人善任。

劉邦稱帝之後,有一次在朝廷上問群臣:“眾愛卿,你們說說我憑什麼能做上最大的老闆?”有人說:這是天命;有人說:陛下英明。劉邦笑了笑說:“你們都說錯了。重在我會用人。蕭何,有治理天下的才能,當我帶兵出征時,我就把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張良、陳平有奇謀良策,所以,每次有疑難問題都向他們請教;韓信有軍事才能,所以,他剛跳槽過來,我就讓他做統率全軍的大將軍。這才是我成功的經驗啊!”

其中,韓信的經歷最為傳奇。韓信因受過袴下之辱,所以,在他投奔了項羽後,項羽很瞧不起他,認為他該挺劍而起,殺了那個無賴,而不應忍氣吞聲。所以,在項羽眼裡,韓信就是個懦夫,孬種。項羽怎麼能重用他呢?

然而,韓信到了劉邦那裡,寸功未立,僅憑蕭何的真誠推薦,和劉邦的一番談話,就被封為統率全軍的“大將軍”,怎能說劉邦沒有識人之明呢?

再次,是不是胸懷天下。

在劉邦攻下秦的國都咸陽後,按事先約定,劉邦應稱帝。可是劉邦很聰明,他知道自己毛羽未豐,不可高飛。於是,封庫府,對咸陽百姓秋毫未犯,專等項羽來處理。等項羽到了以後,有人勸項羽就定都鹹舊,然後稱帝。並把定都咸陽的好處一一列舉出來。可是,項羽卻愚蠢地說:“人富貴了不回家鄉,就如同人夜裡穿漂亮衣服,有什麼用呢?”你看看,這種在父老鄉親面前顯擺的心態,和現在的土豪們有什麼區別呢?其小心胸顯而易見。

這個敗家子兒一把火燒掉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然後,回老家了。

可是,劉邦則不然。本來年輕時的劉邦品行不端,貪財好色。但在攻下咸陽後,一改以往作風,與手下約法三章,不侵犯百姓一絲一毫。你想,咸陽百姓誰不念誰邦好呢?而項羽一把火燒了他們的家園,誰又不恨他呢?後來,劉邦接受張良等人的建議,定都在漢中,為大漢朝奠定了基礎。

第四,能否做到屈伸自如。

自古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劉邦在鴻門宴上,那是卑詞厚禮啊,又說軟乎話,又送禮,連亞父犯增都得到了一份禮物。可是項羽呢,打了敗仗就自殺,能伸不能屈。如何渡過河,回到江東,“捲土重來末可知”呢?

第五,心腸夠不夠硬。

劉邦在打了敗仗逃跑時,為了讓車跑快點,竟把兒女踹下車。在他父親被敵人抓住,來要挾他時,他竟然說:“你殺吧,煮了肉,熬了湯,也分給我點。”夠狠吧!

可項羽則不然,雖“力能扛鼎”,小山似的大個子,卻婦人之仁,心腸極軟。所以,才容易聽信讒言,被感情所左右。這樣的人,怎能成大事業呢?

統觀以上幾點,誰是真正的大丈夫,昭然若揭!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楚漢相爭,項羽之所以輸給劉邦,其中的關鍵因素有很多,而最關鍵的因素應當是項羽本人有“三缺”。那“三缺”呢?個人性格的缺陷、戰略眼光的缺乏,以及能人異士輔佐的缺失,等等。因此,這“三缺”成了項羽最終敗亡的“罪魁禍首”。

項羽不善“帝王之術”的養成,性格優容寡斷。鴻門宴上,“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放走了劉邦,釀成了大禍。其“放虎歸山”的做法,看似大丈夫光明磊落,實則是為以後自己的潰敗埋下了伏筆。

項羽缺乏足夠的戰略眼光,是其輸給劉邦最關鍵因素的核心。面對“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勢變化,項羽起兵伐秦,一路勢如破竹,“破釜沉舟”坑殺了四十萬秦軍,葬送了秦軍的主力。自此以後,聲名大噪,成為了天下第一諸侯,自封為“西楚霸王”,進而大肆分封天下諸侯。這時,劉邦只是天下諸侯中毫不起眼的一位,被項羽封為了“漢王”。殊不知,這是給了各路諸侯席捲天下的機會嗎?缺乏戰略眼光,倒是表現的淋漓盡致。由此看來,在一定程度上“楚漢相爭”是項羽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別人啊!曾經微不足道的“漢王”,在經過四年勵精圖治後,卻是統一了天下,創立了大漢王朝,繼承了秦的“餘蔭”。所以,項羽重現春秋戰國的“諸侯割據”,其結果自然是重蹈“秦滅六國”的覆轍。

項羽缺乏謀臣武將,只會自己一味地衝鋒陷陣。短期來看,由於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取得了某一次戰役的勝利,長期來看,其一人不足以平天下。反觀,劉邦身邊有眾多的文臣武將,諸如韓信、張良、蕭何等等“人中翹楚”,項羽與劉邦相爭焉有不敗的道理。

須知,個人的勇武只是一時的、不長久的,更不可能成為其縱橫一世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