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屬於會意字還是形聲字?中國文化歷史中有哪些值得說道的名句和故事?

佳思佑考場語文


對於一個在中文系摸爬滾打許久,天天面對各種古體字和文言文的嚴刑拷打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滴😂

可可說:

“忠”為形聲字。

“ 忠”字的字源演變

所謂漢字的形體構造,漢代的儒家學者第一次將“六書”解釋為漢字的六種造字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

何為“六書”

1.象形

《說文•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簡要來說就是獨體字。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也有侷限性,因為有些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比如:日、月、車、牛、羊、馬、刀、果

象形字“京”

2.指事

《說文•敘》:“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指事”也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中較抽象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簡單來說,“指事”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加一個標示符號。

比如:上、下、刃、甘、本、末、朱、亦

3.會意

《說文•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摘,武信是也。”

“會意”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者多個獨體字組成,所以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

比如:武、信、及、眾、休、令、析、叔、淚、鳴

4.形聲

《說文•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組成。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

比如:枝、櫻、籃、齒

形聲字“責”

5.轉註

《說文•敘》:“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屬於“用字法”。轉註是古人制造“同義字”的方法,換言之,轉註就是用同義字輾轉相注的方法造字。

比如:考、老、耆、耋

6.假借

《說文•敘》:“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

假借,是用已有的同音字來寄託新詞的意義,因此,漢語的各種詞類中都存在著豐富的假借字。

比如:借“湯”為“蕩”;借“壺”為“瓠”等等

可可說

“忠”為形聲字,從心,中聲。把心放在中間,不偏不倚就是忠,本義為盡心竭力。

關於“忠”的名句

1·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

2·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宋)程頤

3·忠誠敦厚,人之根基也。——(清)魏裔介

4•君子以為“忠”——(宋)司馬光

5•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 ——宋·司馬光《四言銘系述》

6•交不忠兮怨長。——《楚辭·九歌·湘君》

7• 莫不欲求忠以自為。——《屈原列傳》

關於“忠”的故事

蘇武牧羊

漢代蘇武 (字子卿),武帝時以中郎將身分持節出使匈奴。匈奴單于驕橫,藉故扣留了他,並逼使歸降,但蘇武始終堅貞不屈。漢朝降臣衛律前去相勸,卻遭蘇武嚴辭痛斥。衛律回報單于,單于逼降的念頭反而更加強烈了,他把蘇武囚禁在地窖裡,不與飲食。

當時正值嚴冬,天降大雪,蘇武躺在窖中靠吃雪和氈毛維持生命,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匈奴以為是神。後又把蘇武轉移到荒無人煙的北海 (今蘇聯貝加爾湖) 一帶,讓他放牧公羊,並說只有公羊產羔才能返回。

蘇武到了北海,匈奴不給口糧,只得掘野鼠、挖草根充飢,每日放牧時手持漢節,日夜不離手,隨著歲月流逝,節上的穗子全都掉了。

漢昭帝始元六年的春天,蘇武才回到漢都長安,昭帝使蘇武以最隆重的祭禮拜謁武帝陵廟,拜他為典屬國。蘇武在匈奴共十九年,出使時年富力強,歸來時已是須發皓白。

精忠報國

岳飛從小家境貧寒,受母親的嚴教,性格倔強,為人剛直。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一天,岳母問岳飛:“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岳母聽了十分滿意,於是把“精忠報國”四個字刺在兒子背上,讓他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請母親下針。岳母問:“你怕痛嗎?”岳飛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後來,岳飛以“精忠報國”為座右銘,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一名抗金名將。

侵聯刪


中文系可可


“忠”,我覺得很大形式上象“形聲”造字法,但又覺得象“會意”造字法。

忠的成語有很多,例如:

誠心盡力、盡心竭力、矢忠不二、

精忠報國、忠心耿耿、忠貞不渝、

忠言逆耳、赤膽忠心、志慮忠純、

忠孝兩全、忠厚傳家、盡忠效力、

天下盡忠、忠心如初、忠於職守、

最著名的南宋岳飛“精忠報國”的事蹟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正是:

金兵進犯中原國

人民流離山河破

岳飛力主奮起戰

勇率嶽軍陣地奪

屢建奇功人人贊

名垂千古心中活

秦檜求榮把國賣

陷害忠良人憎惡

千年難埋岳飛忠

岳飛光輝同日月

今天我們更應該把忠字應用好,為實現中國夢而盡忠效力:

忠於職守有理想

忠於人民忠於黨

忠心耿耿勤為政

步步緊跟黨中央

為了實現中國夢

忠貞不渝向前闖


用戶華guifu


"忠”屬於形聲字。中國文化歷史中有很多值得說道的名句和故事。在這裡只各舉一個例子。

關於名句,大家還記得《詩經•秦風》裡面《無衣》這首耳熟能詳的詩歌吧,這是春秋時期秦國流行的歌謠,也是歷史文化的名句。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當時的秦國推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寓兵於農。每當有戰爭來臨之際,人們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備甲冑兵器踴躍參戰。

《無衣》這首詩歌共分三章,每章前兩句以"豈曰無衣”問起,以"同袍"、“同澤”、“同裳"作答,語氣慷慨激昂,表現出大敵當前秦國將士上下情同手足、親密無間的團結協作精神;每章後三句則是從"王於興師"說起,反映了秦國軍人孝忠於王、響應王命,為國為民,積極備戰、患難與共、同赴沙場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該詩作該言精簡質樸,運用重章疊唱,迴環反覆的手法,將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層層向前推進,洋溢著樂觀向上、昂揚奮發的愛國熱情,是《詩經》中描寫戰爭的優秀作品,廣為傳唱。

綜述感言:怎的一個“忠"字了得。不要問為什麼,卻知道為了誰。戮力同心,共禦外侮,保家衛國,只為腳下生我養我的這片國土,只為身後血脈相連的父老相親!

關於故事,從古至今很多很多,這裡只舉岳母刺字這個典故。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朝廷當權者腐敗無能,在國家處在生死關頭,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說:"如今國難當頭,何做何打算?”岳飛說:"我要去前線殺敵立功,精忠報國。”

好一個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非常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殷切希望。於是岳母決定將這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於心。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苦的,你不怕嗎?"岳飛答道:“母親,如果連小小的鋼針都害怕,還怎麼去前線打仗呢!"

母親的鼓舞時刻激勵著岳飛奮勇殺敵。後來,岳飛成為著名的抗金大英雄,受到歷朝歷代人民所敬仰。

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是婦女的楷模,母教的典範。在國家大義面前,勵子從戎,教子精忠報國,被稱為中國歷史上三大賢母之一。

"岳母刺字"成為中華民族母教的精典之作,成為激勵無數英雄兒女奮起抗爭、捐軀報國的戰鬥精神。

因此,做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要把大“忠”獻給國家,小"忠"敬給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