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主宰整個太陽系,控制著太陽系的運轉,給我們帶來生命與能量

太陽不僅僅給予了我們光明,還給予了我們生命和取之不盡的能量,它一直都是正義和強大的象徵。幾乎所有的民族,都對太陽懷有無限的感激和敬仰,原始人甚至把它當做神來崇拜。它被科學家研究,它被藝術家歌頌,它被世間萬物無時無刻需要著。太陽把它的能量以光速發出,惠及到整個太陽系,如果沒有太陽,整個太陽系將進入無盡的黑暗與寒冷。

它主宰整個太陽系,控制著太陽系的運轉,給我們帶來生命與能量

地球上的萬物依賴陽光

太陽系概況

如果把太陽的直徑縮小到和足球場長度一樣大,那麼地球的大小將會是放在足球場中一個直徑1米的球。而質量差距更為巨大,要332500個地球才能夠等於一個太陽的質量。因為它擁有了絕對的質量,所以它擁有了對其他星球控制的絕對權力。

它主宰整個太陽系,控制著太陽系的運轉,給我們帶來生命與能量

太陽和地球大小的比較

距離的比較

冥王星和太陽的距離是地球和太陽距離的40倍,是水星和太陽距離的100倍。由於距離越遠,它接受到太陽的光和熱越少,導致冥王星受到的光和熱是水星的萬分之一,表面溫度僅為零下229℃。如果人類上去居住,連個年都過不了,因為冥王星上過一年需要地球上的250年。

它主宰整個太陽系,控制著太陽系的運轉,給我們帶來生命與能量

各大行星概況

質量和密度的比較

以我們地球的直徑為標準單位,最大的木星是11,水星的直徑才有0.37,質量才是地球的5.3%。已知各個星球的質量和體積,很容易算出它們各自的密度。密度最大的是水星,而密度最小的土星,這樣的事實看上去很不符合給它們起的名字。

太陽系各行星的軌道

它主宰整個太陽系,控制著太陽系的運轉,給我們帶來生命與能量

太陽系軌道圖

仔細觀察太陽系真實比例各個行星的軌道圖,發現每個行星和太陽的距離都不相同,它們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嗎,這個問題在很長時間一直困擾著人們。直到18世紀,一個叫提丟斯的天文學家提出了一個定律,他認為行星至太陽的距離,依次可用一個很簡單的級數表示。我們先寫下一串以2為公比的數字

 3,6,12,24,48,96

然後在這一串數字前面添加上一個0,然後再在每個數字上加4,得到

4,7,10,16,28,52,100

如果將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定義為10的話,那麼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可以表達為:

  • 水星:3.9
  • 金星:7.2
  • 地球:10
  • 火星:15
  • 小行星帶:27
  • 木星:52
  • 土星:96

太陽的引力

太陽系內所有的星球都是圍繞太陽運行的,而且越靠近太陽,運行的速度就越快。星球繞太陽運動而產生了離心力,這是一種驅使該星球想要遠離太陽的力。而太陽又想把該星球拉近自己,這就是引力。當這兩種力正好達到平衡時,這個星球就會永遠在它的軌道上運行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告訴我們,引力的大小隨著距離的平方而減小。也就是說,在兩倍遠時,引力減小到1/4,當在三倍遠時,引力就只有1/9了。根據萬有引力,我們可以輕易的計算出各個星球處所受的太陽引力大小。如果拿一個石塊放在太陽系不同距離處,它第一秒內會向太陽移動的距離依次是

  • 在水星距離上:19.6mm
  • 在金星距離上:5.6mm
  • 在地球距離上:3.0mm
  • 在火星距離上:1.3mm
  • 在木星距離上:0.11mm
  • 在土星距離上:0.032mm
  • 在天王星距離上:0.008mm
  • 在海王星距離上:0.003mm

可見,隨著距離的增大,太陽的引力作用也在不斷減小。既然已經算出了移動的距離,那麼就能輕易算出這個石塊由於太陽引力,會經歷多長時間墜入太陽。

  • 水星:15天
  • 金星:40天
  • 地球:65天
  • 火星:121天
  • 木星:766天
  • 土星:5年
  • 天王星:15年
  • 海王星:29年

開普勒定律

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的運行軌道並不是一個規整的圓,而是在一個橢圓上運行的。這就是由大名鼎鼎的開普勒定律告訴我們的,在這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地球軌道是一個規整的圓。該定律有三條定律:

1.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太陽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2.連接太陽和行星的向徑線所掃過的面積,和所花的時間成正比。

它主宰整個太陽系,控制著太陽系的運轉,給我們帶來生命與能量

行星橢圓軌道

假如有一顆行星,在它的軌道上運行。取三段它運行的弧線分別命名為AB、CD、EF。行星在軌道的不同位置,運行速度是不一樣的。與S的距離越近,速度就會越大,反之距離越遠,速度就會越小。CD段就是以比較快的速度運行的,EF段則是以比較慢的速度運行的。我們的地球也是這樣的,每年的1月2日地球離太陽最近,這時它的速度能達到30.27km/s,當它在7月2日運行到遠日點的時候,速度就會變成29.28km/s了。雖然相同時間內,行星經過的距離是不同的,弧EF長度明顯小於CD。但如果兩條向徑線之間所包含的面積相等,比如SC和SD所包含的面積和SE和SF所包含的面積相等,當運行速度變小時,向徑線就會長一些。這些向徑線所掃過的面積和所用的時間成正比,如果所用的時間是2,3,4倍長,那麼掃過的面積也是2,3,4倍的大。

3.行星繞太陽運行的週期的平方和它們軌道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這三個定律的發現使人們對太陽系的瞭解前進了一大步。牛頓也根據開普勒定律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物質相互吸引,其強度與質量成正比,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它主宰整個太陽系,控制著太陽系的運轉,給我們帶來生命與能量

萬有引力公式

寬廣的太陽系

現在我們已經大致瞭解了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規律,其實不僅僅是行星,環繞行星的衛星、人們認為飄忽不定的彗星,都遵循開普勒定律。大部分彗星的軌道都是極長的橢圓,哈雷彗星最遠的距離能夠達到日地距離的35倍,有些特別的彗星甚至能達到100倍的距離。太陽的引力範圍不僅僅是幾十億公里,而是幾十萬億千米,它會將引力不斷的向外傳播著,直到進入另外一個太陽的引力圈。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