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搶了誰的非遺項目?一碗鎮江“寶堰面”,竟然下個“雙黃蛋”

4月底,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麵條協會向本報讀者熱線(025-84701119)反映:擁有200多年曆史的寶堰麵條,月初喜入鎮江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沒想到,“寶堰面”竟然下了“雙黃蛋”,除丹徒區“寶堰幹拌麵製作技藝”外,潤州區“寶堰面製作技藝”也進入名錄。對此他們提出質疑,潤州區憑啥“搶”丹徒區的非遺項目?

丹徒麵條“擴展”到潤州

記者查詢瞭解到,4月13日,鎮江市政府《關於公佈鎮江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將“丹徒寶堰面製作技藝”列入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地區或單位為“丹徒區(寶堰幹拌麵製作技藝)、潤州區”,保護單位為“寶堰鎮文體廣電服務中心和‘南鄉一絕寶堰麵館’”。

對此,寶堰鎮麵條協會秘書長李國平既詫異又憤怒:“潤州跨區域申報寶堰麵條,作為寶堰人不能接受!”

4月23日下午,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李良武告訴記者:“去年,寶堰麵條已分別入選丹徒區和潤州區非遺項目。此次市級評審,程序規範、適用法律正確,評審結果公開透明,而且是5位專家全票通過。”

李良武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等於商標註冊,並不是說一個地區申請了某項非遺,就等於擁有該項目的所有權。而且,非物質文化具有活態傳承和流佈性特點,這就要求在推薦非遺項目時,拋棄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著眼於非物質遺產的全面保護。

評審專家也認為,潤州區“寶堰面製作技藝”由“丹徒區寶堰幹拌麵製作技藝”項目擴展而來,所以丹徒位置排在前面。此次增加一個項目保護單位“南鄉一絕寶堰麵館”,有利於“寶堰面製作技藝”的保護和傳承,提升其在更大區域的傳承力和影響力。

潤州“非遺麵條”產自寶堰

擁有43家成員單位的寶堰鎮麵條協會對此並不認可。4月25日,記者來到寶堰鎮世紀大道商業街,80米長的街道兩側,就分佈11家麵館。

店主竇國建告訴記者,傳統寶堰面只在寶堰鎮範圍,他的店最多一天賣過400碗麵。開在潤州區的“南鄉一絕寶堰麵館”店主胡仲華也是寶堰人,聽說在潤州區開了兩家分店。

“胡仲華申遺宣傳片是在寶堰拍的。”一位麵館店主打開手機中的視頻,只見寶堰老街及街上某面館生面製作的時長有一分半鐘,而整個視頻不過四分多鐘。

“他潤州店裡的麵條,是從寶堰鎮拿去的!”竇國建手指斜對面一家深藍門頭的生面製作店說,“每天從這家拿貨,寶堰街都知道。”

4月25日,記者來到潤州區火車站北廣場“南鄉一絕寶堰麵館”,只見牆上貼著寶堰老街及寶堰面的宣傳畫。店員稱:“麵條正宗,是店裡師傅自己做的。”

記者將瞭解到的情況通報鎮江市潤州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4月26日,該局給本報發來一份“情況說明”:“經認真核查,2008年以來,胡仲華在潤州等地開設了‘南鄉一絕寶堰麵館’,2004年和2006年還先後註冊多個類別的‘寶堰面’商標。胡氏‘寶堰面製作技藝’傳承族譜中,胡仲華及上三代皆為傳承人。由於胡仲華為寶堰人,加上申報項目為‘寶堰面製作技藝’,故申報視頻取用了寶堰鎮的一些拍攝鏡頭。”

三代皆為麵條傳承人?

4月27日,記者來到胡仲華老家——寶堰鎮魯溪村。

胡家老鄰居、74歲的譚老保說,胡仲華爺爺在水電站工作,他父親是泥瓦工,以前曾在蘇州某礦幹過,兩代人都沒有開過麵館。記者隨後又走訪村裡10多位胡家近鄰,他們均否認胡仲華的爺爺和父親經營過麵館。

村民胡小華透露,胡仲華父親一輩子做瓦匠,“胡仲華麵條技藝應該是跟他姑姑家學的,並不是上兩代傳承的”。

“寶堰幹拌麵的傳承譜系清清楚楚。”寶堰鎮黨委宣傳委員倪立說,該面清代以來傳承群體、主要傳承人的世系繁衍、血緣關係、傳播傳承活動等信息一應俱全,其他地方根本沒有,如有也是虛假的。

記者多次向潤州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文化產業科副科長韋文勝提出,查閱潤州區“寶堰面”申遺文字材料,截至5月3日記者發稿前,對方一直未予回覆。

跨地區申遺有兩個條件

丹徒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化產業科科長劉莉向記者證實,他們根本不知道潤州區於2019年8月將“南鄉一絕寶堰麵館”申報的“寶堰面製作技藝”確定為區級非遺,更不知其又向市裡申報了市級非遺。直到第六批市級非遺公示,才知道潤州區成功“搭上了便車”。

非遺項目能否跨地區申報?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告訴記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典型地代表所在地域的特色,離開了該地域,便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條件,也就談不上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跨地區申報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要保證傳承技藝是真實的,還要有三代完整傳承脈絡且可追溯可考究。申報過程中,文化部門一定要核查申報材料。”

有關專家認為,胡仲華通過“南鄉一絕寶堰麵館”把寶堰面帶入鎮江市區,在推廣寶堰麵條方面確有功勞。但其傳承脈絡不清晰,製作技藝時間和掌握時間也存疑。既然丹徒方面質疑,有關部門應主動做好甄別、告知、解釋、協調等工作。

南京旅遊職業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鬍愛英建議,要建立申遺多重監督檢查制度,進一步細化非遺申報立項標準,包括“百年曆史考證”“流傳情況考證”“社會影響考證”等細則,並嚴格把關,根據細則審查申報理由。同時,有錯要糾,對造假的非遺項目,堅決要求退出,並追究主管部門和申報人的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