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通常而言,偉大的思想家有兩種:

一種是橫空出世,影響了一個時代,以致他的名字常被用來定義他所處的時代,但在歷史長河中,他只被定格在特定的時空之中;


還有一種,不僅準確預言了未來,還把自己變成歷史的一部分——他身後所發生的每一場悲劇和災難,都在為他的思想做註腳。


前者如伏爾泰,後者如哈耶克。

哈耶克的一生,多半是孤獨的。


哈耶克雖然在1944年就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名滿天下,但也因此被斥為“最重要的反動思想家”,被那個時代的主流視為“異端”。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蘇東劇變,哈耶克的預言被驗證,他的思想才逐漸被理解和接受,併成為享譽世界的思想家。

適逢哈耶克誕辰120週年,先知書店總結了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人類是如何從早期原始社會那種一個一個的小部落,發展成今天這種龐雜的巨型社會的?哈耶克認為,其中一個關鍵性因素,是人類某一部分群體,在一個類似於自然選擇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調節人際關係的規則。它不是人類特意計劃,或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在沒有人能夠預知其後果的情況下,經過漫長的歲月,在自發的進化中形成的秩序。


如今,我們在這個龐雜的社會里相互高度依賴,這種依賴源於每個人自利的動機,每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利用自己的局部知識,參與社會分工協作,在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同時,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好處。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個控制者,也沒有一個指揮者,卻形成了一種新的秩序——自發秩序。


這是哈耶克最具標誌性的標籤,相當於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是經濟學中的自發秩序,而哈耶克把這種自發秩序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

哈耶克認為,自發秩序無處不在,任何一個有互動的世界,都會形成自發秩序。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自然秩序,是自然的力量形成的秩序,比如下雨、下雪,比如太陽和地球之間恰到好處的距離,等等,這些不是人類相互作用的結果,與人是否存在、人認不認可都沒有關係。


理性設計的秩序,是人有意識的理性建構生成的秩序,體現為成文法、政策、制度及其塑造的秩序,例如汽車限購、限行的政策形成的交通秩序。


第三種秩序——人之行為的,但非人設計的秩序,它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人為的,它與人有關係,但又不是人為設計的,它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適應環境、不斷的互動、不斷的修改、慢慢被人認可、接納形成的。它介於理性和本能之間。比如語言,語言如此複雜精密,很難說是由哪個人設計的,它是由無數人參與,慢慢進化、自然選擇的結果。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群體選擇理論,其實是解釋自發秩序到底怎麼自發形成的理論。


自然選擇在群體身上顯示的作用,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在個人身上顯示的作用是一樣的。舉個例子,有兩隻兔子,其中一隻因為跑不快,所以被吃掉了。另外一隻肌肉特別發達,跑得特別快,結果就存活了下來,並繁衍後代。跑得快的兔子基因不斷進化,以至於和老虎之間形成一種生態平衡——老虎吃不完兔子,兔子也不至於多得到處都是。大自然只挑選那些有優勢的個體出來,好比兔子跑不快就要死,企業搞不好就要垮掉。


我們可以把時間拉長些,從動態的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到,人類群體的疆域是在時刻變動的,有的時候在擴張,有的時候在縮小;有的群體消失了,有的群體誕生了,這說明人類群體一直在進行殘酷的競爭。


在社會科學領域裡也是如此。一個群體制度的優劣,往往可以從經濟、軍事、國際信用、原創科研能力等方面表現出來,表現越強,說明制度越優,就傾向於被其他群體複製和擴散。


但是,自發秩序只是一種解釋的科學,不一定就是好的東西,也可能是壞的東西,比如恐怖組織的擴張,這種擴張,也是一種群體選擇,這種群體把它的宗教信仰擴散到了其他地區。如果我們以寬容對待不寬容,不寬容就會把寬容消滅掉,造成巨大的災難。


所以,群體選擇也可能會導致一個惡的後果,一個殘酷的後果。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哈耶克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在本質上不是一個物的世界,而是一個由知識和信息組成的世界。


因此,勞動分工的本質是每個人利用自己特有的理性、存儲的知識信息,跟他人的理性、知識進行整合,這些知識片段整合在一起,就產生了我們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所以說,最重要的不是勞動本身這種機械性的活動,而是知識。


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的局部知識,所以需要知識分工。而知識分工的前提是,知識必須是分散的,沒有一個人能夠掌握全部的知識。同時,因為世界總是充滿不確定性,所以需要我們能隨時利用自己的知識做出決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所謂適應(adaptation),是在很長時間尺度上,一點一點的累積,多步驟的選擇,在無設計師的情況下,最終被設計成一個極為精緻而又複雜的東西。


適應性導致複雜性。

競爭的過程是一個為了不斷適應環境,慢慢產生變化的過程。逐代的變化,讓事物越來越複雜。


適應導致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在競爭過程中,競爭雙方都受一種想要打敗競爭對手的慾望的驅使,無時無刻不在改進自己的組織、制度、技術、產品,讓自己能比對手強那麼一點點,再強一點點。有的時候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


人類的進化也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每次進化一點點,差的地方進化掉,好的地方保留下來,微觀上慢慢改進人類的生存能力,讓人類能夠逃避危險存活下來。


一般而言,進化有三個步驟:複製、變異、選擇。科技、產品、商業模式,進化很快,每一次的改變,都會把壞的去除,好的保留,接著用於下一代,這個改變週期可能僅僅是幾個小時。而基因變化的週期特別長,每一次變化都需要一代人,所以人類的進化才如此漫長。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政府壟斷了貨幣發行權,所以,政府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這種權力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通過印鈔票、降低貸款利率發行信貸等方式給市場放水,注入資金,很多人會誤以為經濟形勢一片向好,企業家會擴張生產,殊不知,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變好,這只是人為製造的集體幻覺。

任何東西都有真實的價格,真實的價格信號特別重要,尤其是資本生產要素,虛高、虛低都是不可持續的。資本的價格就是利息率,人們是靠利率來判斷資本的屬性。

人為地降低資本的價格,會誤導資本家進行錯誤的投資,最終消費者不買賬,商品都賣不出去,導致債務產生,破產伴隨著失業侵襲整個社會,就產生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對此前錯誤投資的清算,源頭上是對人為扭曲資本價格信號的清算。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人是社會性動物,生活在共同體中,生存繁衍高度依賴於分工交易的合作秩序。因此,我們必須遵守良好的合作規則,即良法,才能不冒犯彼此,才能共同存活。

哈耶克認為,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他就是自由的。

自由與責任相聯繫,自由不許諾幸福。不是說有自由的人一定會幸福,自由只是一個程序,一種權利,要自由,就需要承擔責任。比如,人人都要自由戀愛,不要父母包辦婚姻,如果婚姻不幸福,就需要自己承擔後果。

自由是消極的,自由與能力無關。哈耶克所說的自由,是一種消極的自由,是別人不干涉自然法所賦予的權利。它與個人有沒有能力無關,比如,一個人沒有錢(即沒有能力)去歐洲旅遊,此時,他就不能說,自己沒有自由。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哈耶克不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他認為政府是必要的,應該在保護市場運行的產權制度和法治建設上有所作為。

因為哈耶克看到了人性中惡的一面,一旦沒有監督者,這種惡就可能隨時爆發,靠自覺、道德的約束不能維持一個人與人之間的合理秩序,所以,第三方的強制,尤其是暴力強制,就成為必須。

但是,哈耶克反對政府直接干預、參與經濟過程,尤其反對施行國家壟斷。

如果把民主視為多數人決定的事務,特別是針對不受民主調節的私人領域時,民主就會蛻變為暴政。民主只能用於私人權利以外的公共事務,私人領域的權利不需要民主表決。

如果人們通過民主表決屬於個人自由的事情,那就成了民主程序對自由的僭越,最終會變成由民主操縱的多數人的暴政。這既是一種危險,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哈耶克認為,政府的本分是保護人的自由,保護自然法賦予個人的權利,這比民主本身更重要。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法律分為自然法和人定法。

那種由無數人經過一代代的實踐,不斷地檢驗好與壞,收益與損失,規避那些會對人造成傷害的,保留那些對人有利的,所形成的一般規則,就是自然法。

人定法是政府制定的法律,比如各項規章制度,任何國家的立法機關都沒有絕對至上的立法權,因為人定法之上,還有自然法。但人定法可以表達自然法,比如刑法中規定,不準強姦,不準偷竊,不準搶劫,但不能僭越自然法。

哈耶克的法律理論同樣離不開自由,哈耶克認為,服從符合自然法的良法的統治就是自由,所以,自由和法治是聯繫在一起的,法治,應該是rule of law,不是rule by law。法治在政府強制和個人自由之間建立一個防火牆,讓政府不會輕易地侵犯到個人的自由。

必須警惕公法對私法的僭越。私法的公法化,意味著建構的秩序侵蝕,甚至取代自發秩序,法治就會蛻變為再分配的工具。

很多國家的政府都試圖獲得更大的權力立人定法,結果導致惡的後果。比如北歐高福利國家。本來人的收入就有高有低,社會就有貧富差距,政客為了迎合選民而承諾高福利,結果只能動用權力來調節,通過高稅收和借債,給民眾發福利,福利越來越高,政府入不敷出時,就會印錢,最終導致通貨膨脹,反噬自身。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哈耶克認為,“在社會科學中,事物的名稱要根據人們的觀念來決定。假如有人這樣認為,並且也由於有人這樣認為,那麼,貨幣就是貨幣,詞彙就是詞彙,化妝品就是化妝品。”


哈耶克所闡述的社會科學事實,是一種人們共同接受的觀念性的事實。比如語言中,用“水”這個字表達一種液體,用“爸爸”這個詞表達對一個人的稱呼,都基於一種人們觀念中共同約定的規則,是所有人都同意並遵守的,如果有人不願意遵守,就沒有辦法跟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

再比如婚姻,婚姻不是指兩個人在一起居住,而是一個基於雙方都同意的觀念之上的共同體,是一個社會科學事實。


計劃經濟為什麼行不通?因為它把經濟理解為一個器物層面的“物的事實”,而不是一個合作的、社會科學的事實。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概念都是社會科學的事實,比如供給、價格等等,因為它們都是人行動的結果,是基於一個共同體的共同認知,共同約定。可以說,沒有人的觀念賦予其意義,就沒有供給、價格這些“社會科學事實”的存在。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第一,由生物遺傳決定的。比如,我們都不喜歡別人動自己的東西,這種對自己物品的自然保護反應,就是一種來自於動物的行為,是產權保護行為。

第二,理性。我們的理性有思考美醜善惡、邪惡與正義的能力,理性告知我們,和平、自由、正義是美好的。


第三,體現在傳統中,由社會實踐不斷進行的自然選擇過程形成的規則,比如婚姻規則、一夫一妻規則、市場等價交換,等等,這些我們一生下來就沉浸在其中的文化傳統,也是其中一個淵源。


事實是,人類價值源於三重繼承——既有生物遺傳的繼承、理性思考設計的繼承,也有社會文化的繼承。


哈耶克是自由的衛士,是觀念的鬥士;是20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也是研究橫跨心理學、法學、政治學等學科的天才。然而,他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同一方向——“為自由及其敵人尋根”。


昨天的異端,明日的信條:重溫哈耶克的11個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