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字化有多遠?

2019年企業數字化無疑是最熱門的風口,很多機構從TOC市場調轉方向,研究企業服務。互聯網上半場最光輝的成績是交易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影響,前端的交易市場已經高度的信息化與數字了,進入下半場後,企業必須要順應市場的發展,為高度數字化交易的前臺配備一個高效率的業務支持平臺。在交易產生的一瞬間將相關的交易信息準確的送達到每一個服務交易的職能部門去,高效的完成整個交易流程。在這個過程中,為提高效率而生的各類企業服務軟件相繼誕生,這類系統軟件也是為企業走向數字化的一個鋪墊。

根據當前高度虛擬化的一個交易環境我們對未來數字的化的發展方向並不難判斷,這個方向的正確性也毫無爭議。但是,從目前的市場環境上來看,數字化還處於一個萌芽的階段,就連我們熟知的一線互聯網大廠也沒有完全步入數字化管理。方向是對的,那麼從何聚焦呢?切入點在哪裡呢?如同西天取經,知道真經在西天,但是通往西天的路那麼多,該怎麼走呢?

首先我們需要分析數字化的定義是什麼,一個企業到達什麼程度了才能稱之為數字化的企業。我個人認為起碼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數字化的定義:通過計算機技術重塑業務結構,從前端交易到後端交易背後的資源調動,全面實現信息準確傳達,自動化生成資源配置,無需人工介入的狀態。


階段一:業務系統化

這裡的業務系統化,不是指購買了一個經銷存、或者CRM、或者erp就業務系統化。企業的業務系統化應該是深入業務底層的結構改變,根據企業特有的業務屬性深度定製的一套業務系統,獨立部署,可根據業務發展而迭代的業務系統,當市場發生交易之後,交易背後的資源調動即完成。每一個業務環節都完全信息化,前臺與後臺保持100%一致。這套系統就是企業的操作系統,通過系統整合企業的上下游、前臺銷售、後臺服務職能部門、客戶資源等等,形成信息化管理。從傳統的業務結構徹底轉型為信息化結構。我個人認為目前整個數字化發展停留在這個階段,大部分企業為了應對交易的虛擬,紛紛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業務系統。但是,由於90%的商業均為業務型企業,雖然有IT的需求,但是卻沒有組建技術團隊的需求,所以造就了外包市場的繁榮,這裡不得不提一句,雖然當下外包市場混亂沒有一個行業標杆和標準,大部分企業入過外包的坑,但是並沒有妨礙外包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複合增長。當前中國的外包市場大概是4000多億,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刷新,所以外包市場對於數字化的奠基有著非凡的意義,這裡一定會出現一個巨無霸公司。


階段二:業務中臺的生長

當企業實現信息化之後,所有的業務在信息化管理之後,效率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越。但是這個飛越僅僅是針對企業內部的。對於外部而言依然會有不對稱的信息,需要人工介入轉換。比如,外部對接。當企業涉及到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時,就會出現信息閉塞。比如,企業的倉儲可能均為外部,很有可能在全國地區有10個合作倉庫,當需求向對方倉儲調撥貨物的時候,就需要系統的對接,這個就是外部對接。除此以外還有、物流、車輛、門店、各類不同的銷售渠道硬件對接等等外部接口。這些接口需要統一,需要配套。行業的業務中臺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生長出來。雖然商業的表象紛繁複雜,但是從底層分析均是圍繞交易產生價值的一個過程。每一個商業都對應相應的行業,行業內的業務在足夠多的範本裡就可以抽象出一個邏輯出來。當業務中臺將這些邏輯抽象出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案時,可想而知將會為行業帶來巨大的價值,這將會是整個行業效率的提升。在這個階段裡,企業實現系統化是從內部到行業的整體信息化解決方案。這裡提到的業務中臺絕非空中樓閣,而是在企業信息化這個階段內生長出來的。


階段三:數字化中臺的生長

當整個行業完成信息化部署之後,數據分析、數據應用、數據化管理就會顯得十分自然。企業的內部生產、庫存管理、成本運算等等將會通過數據化管理來完成。這裡的數據分為企業內部數據和行業數據。內部的數據用於日常管理,行業數據來源於行業的數據中臺,這裡會根據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結合行業的數據分析,給出企業更為合理的業務管理。到這個階段,企業將全面進入數字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大數據、雲分析、網絡安全、去中心化存儲、區塊鏈技術都將是必備的基礎建設。而在這個環境裡,我預言將會是SAAS的春天,這裡的SAAS不再需要定製化的屬性,而是一個極致標準的工具軟件,服務著企業的業務系統。比如:當企業需要一個門店客戶管理軟件時,直接在對應的行業雲裡下載一個對應的軟件,打開軟件之後就開始服務於企業的多個門店,而軟件不再需要考慮門店的庫存、商品上下架等等與客戶管理沒有關係的功能。


結束語:企業數字化絕對是未來,我深信不疑!但是數字化的建設需要沉澱,這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它需要對整個商業的底層結構進行顛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