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幕後的青年都做了些什麼?

疫情期間,幕後的青年都做了些什麼?

| 星野疫情特刊 PART ONE |

每天換衣服的時候,我都會看到之前帶回來打算要穿的演出服一直疊在櫃子的角落裡,一直沒有拿出來過。星青年論壇取消了,我帶回家的洗面奶快用完了,穿回來的衣服也早已不適合這個天氣,曾經以為用不完就要開學的咖啡月卡,陪我度過了漫長而昏沉的半個冬天加上半個春天。一月份去街上買不到口罩的那一天,還以為只是年前繁雜瑣碎的一場鬧劇,不想卻只是一個帶著戲謔的故事前序。

我們在這裡記下來這些我們與新冠疫情的故事,也許多年以後你回想起來,也會記得在龐大的歷史敘事中自己的那些冗長的午後發呆時光。


01

橫跨半個世界的反覆橫跳

如何明“哲”保身


我是:吳尚哲

牛津大學工程科學博士生在讀

我現在在:香港

我本來應該在:英國


藉著這次經歷瞎聊兩句,說的話沒什麼科學依據,只吃瓜,不負責。

從1月份以來三個月過去了,每天的日常總還是躲不開“肺炎”這個話題,但仔細想想,這些經歷倒引出了一些有意思的問題。

記得一月初還忙著準備星野的“星青年”論壇,隨著疫情在武漢愈演愈烈,我們決定忍痛取消了這次活動。說實話,當時也只是本著“萬一出事了,不想承擔責任”的心態,並沒有真正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當時大家都還在轉發“爸爸媽媽,求求你們戴上口罩吧”,我記憶裡印象深刻的還有這樣一幅畫面:弟弟拿著口罩追著騎摩托車去菜市場的媽媽,喊她戴上口罩。

誰知道,後來世界變成了這樣。

一月底,許多國家已經停飛了來自內地的航班,第一次慶幸自己訂了香港起飛的航班。大年初三,靈機一動改了隔天回香港的動車,打算按原計劃初十飛回英國。心想著已經請了一兩個月的假回家過年,萬一過幾天趕不上回學校的飛機,那估計是再也不用回去了。於是隔天便宣佈了香港對大陸封關的政策,第二次慶幸自己提前回了香港,順利返回了英國。

回英國的第一天,戴著口罩去了趟實驗室,把同事們都嚇壞了,我還是在家裡關兩週吧,於是匆忙收拾了東西回家。不做飯的我,每天有兩次飯點需要出門買飯。戴著口罩走在街上時,雖然沒有真正碰上歧視現象,但仍總有很大的心理負擔:“亞洲面孔+口罩=?”後來還是不出門了,感謝幾位朋友連續幫忙帶了一兩週的飯。


疫情期間,幕後的青年都做了些什麼?


關在家裡日益鈍化的兩週裡,我時不時總不由自主就開始想:為什麼我要關在家裡?按照英國當時的政策,由中國(除武漢外)返英的人士,若沒有症狀,並無需主動隔離。那我為什麼要隔離?而且,我為什麼要戴口罩?英國政府並沒有出臺政策要求或建議返英人士戴口罩,為什麼要揹負著心理壓力戴口罩出門,讓大家都以為自己可能攜帶著病毒?

當時流傳的“晉江毒王”,連英國同事都聽說了,於是我便很怕成了“牛津毒王”。但仔細想想,這位“毒王”做錯了什麼,為什麼當時大家都在罵他?我當時認真翻了翻時間線,“毒王”出沒的時候,晉江並未出臺隔離的政策,為什麼出了事捱罵的是他?其次,大家指責他謊稱自己從菲律賓回來,可是在沒有出臺湖北返鄉申報要求之前,他有什麼義務要告訴任何人他來自哪裡?後來這位“毒王”被“平反”了,不過也不會有多少人關注。事實也往往不太重要,我們往往會主動地選擇事實自圓其說。當然,如果大家批評的是這位“毒王”缺乏社會責任心,我或許同意。雖然,我們當下的社會,已經默認大家都有了社會責任心了嗎?


疫情期間,幕後的青年都做了些什麼?


回英國呆了一個月,日常實驗室生活開始逐漸穩定下來,於是,歐洲戰火不期而至,鮑里斯推出了“群體免疫”計劃。3月9日受了一位同學的一波煽動,隔天訂了11號的飛機飛回了香港,實現了第二趟回程跑毒。幾天後,機票從5000翻了三倍,一幕幕“回國機票一票難求”的故事接踵而至,第三次慶幸自己能夠臨時決定回國。

接著,一句話傳至了世界各地留學生的耳中:“家鄉建設你不在,萬里投毒你最快”。其實,前半句大多時候應該是成立的,多少人真正想著建設家鄉、建設祖國呢?做到的人批評沒做到的興許合理,純粹的“道德綁架”可能就無謂了。


02

審視歷史,保持反思


我是:金金

記者,武漢大學新聞專業本科、碩士

我現在在:泉州

我本來應該在:武漢


我是記者,在這場瘟疫沒有前往武漢。現場對記者很重要,將近2個月時間,我只能通過電話採訪。直到泉州欣佳酒店倒塌,我才能再次出現在現場,一位老父親等待被埋兒子的身影讓我印象深刻,隔天就是兒子22歲的生日,這個年輕人沒能等來這天。

心碎的故事太多,平凡的人總是很快被人忘記。在現場,我有很強烈的時代荒誕感。瘟疫開始時,我們恐懼病毒,戴口罩、噴酒精、保持距離,但誰也沒想到會有29個人卻以這樣方式失去生命。

武漢算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那裡求學7年。1月上旬,當病毒悄無聲息地在人群中蔓延時,我正在武漢出差。事後回想,心存僥倖。但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在下一場災難中會否首當其衝。

所以我們常說要反思,在那2個月中,我頻繁地看書,《疾病的隱喻》、《鼠疫》、《瘟疫與人》,你會發現反思是無力的。歷史是一種循環,人的傲慢、疾病帶來的偏見和歧視,100年前歷史正在被複制。


03

宅家也要盡我所能


我是:張安瀾

復旦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醫學生

我現在在:泉州

我本來應該在:上海


今年春節前我在普外科實習,回家前一天還在手術檯上做無情的拉鉤機器,本來初六就得滾回學校,沒想到疫情讓七天假期無限延長到現在,真就2020魔幻現實的開局。疫情期間很多老師都奔赴前線,真的非常非常敬佩,小菜雞醫學生沒能在專業方面幫上忙很無力,於是後來就報名了學校組織的線上志願活動,與一位父親在金銀潭醫院奮戰的小朋友配對,成為一對一線上家教,總算儘自己所能做點事情了。經此一疫,真心希望自己快快成長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醫生。


疫情期間,幕後的青年都做了些什麼?


04

用音樂掃除疫情陰霾


我是:Justin&Cashroom

晉江本土說唱廠牌Create Music成員

我現在在:南京&福州

我們返工了!


病毒的陰鬱本就是人們心中的一座大山,而疫情時期紛亂的評論、不明的真相更是讓人們更加沉重。疫情爆發的這些天,Cashroom已經在構想著為這次的疫情做首歌,而後的機緣巧合,讓《我們相信愛》這首歌成型發佈。歌詞中寫到:“不因一人,否定一城。風口浪尖,無所畏懼。‘烏籃’力量,不容小覷。”將對個人的否定上升為對地域的否定本身就是邏輯的失誤,風言風語會誤導,恐慌會傳染。

Cashroom在採訪中說到:“我願意相信人,我相信他們(評論這件事的人)沒有惡意。那些語言有(將疫情)擴大化、誇張(的可能),但他們的初衷是想借此讓人們引起警惕。”在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的傳染病中,誰也不是他者。更何況真相遠在雲裡霧裡,更急迫的是,如何撥開一點心靈陰霾,驅除一點錯誤成見,告訴所有人“這不是絕境,而我們都在”。

Justin說:“我們還是想給大家一些正能量。”所以有了歌名:《我們相信愛》,什麼意思?愛當然不是肺炎特效藥,亦不能拯救蒼生,但是,愛是人類的存活的獨特籌碼。我們依然相信有一種力量能讓我們的心聚集在一起“共赴時艱”,依然相信有一種對共同體的責任能讓我們自覺“戴好口罩,自我隔離”,依然相信有良知和善意的人們真的在為這場“戰疫”做出努力。


END

下期預告

在目前國內疫情緩和的情況下,回過頭來看,曾經疫情將人們囚禁在小黑屋,卻也讓他們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中找到另外的自由。下一期星野疫情特輯,我們來看大家在疫情期間都搗鼓出了什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