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年尋夢生花筆,未若工詩賦滄桑

今天想來說一說,寫文章時的困惑。

平日裡喜愛閱讀,也注重積累。可是真到落筆之時,卻會發現平日的積累能夠浮現在腦海之中的少而又少。偶得佳句,也僅僅是隻言片語,不能成文。這便是我平日寫作存在的一大困境。

世年尋夢生花筆,未若工詩賦滄桑

我經常反思這一問題,想要找到問題的根源。隨著思考的深入,我慢慢發現聯想能力是影響寫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什麼叫作聯想呢?聯想就是見到甲而想到乙。甲喚起乙的聯想通常不外起於兩種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質上相類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節士;或是甲和乙在經驗上曾相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起螢火蟲,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蘇東坡。類似聯想和接近聯想有時混在一起,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詞就是好例。詞中主人何以“記得綠羅裙”呢?因為羅裙和他的歡愛者相接近;他何以“處處憐芳草”呢?因為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類似。 ——朱光潛《談美》

世年尋夢生花筆,未若工詩賦滄桑

聯想有時可用意志控制,作文構思時或追憶一時記不起的過去經驗時,都是勉強把聯想擠到一條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數情境之中,聯想是自由的,無意的,飄忽不定的。聽課讀書時本想專心,而打球、散步、吃飯、鄰家的貓兒種種意象總是不由你自主地闖進腦裡來,失眠時越怕胡思亂想,越禁止不住胡思亂想。這種自由聯想好比水流溼,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牽絆,未登九天,已入黃泉。比如我現在從“火”字出發,就想到紅、石榴、家裡的天井、浮山、雷鯉的詩、鯉魚、孔夫子的兒子等,這個聯想線索前後相承,雖有關係可尋,但是這些關係都是偶然的。我的“火”字的聯想線索如此,換一個人或是我自己在另一時境,“火”字的聯想線索卻另是一樣。從此可知聯想的散漫飄忽。

還記得當年上學時為寫一篇作文而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等到試卷發下來,作文分數往往不高。而看到其他同學的作文,有些似行雲流水,有些文采斐然,常常羨慕不已。

世年尋夢生花筆,未若工詩賦滄桑

自觀文學之路,一路坎坷。自省寫作之道,常常不得其法。就像是在摸黑行路,一路路磕磕絆絆。我之前總認為一篇美文,她的語言,事例總是靈感的迸發,其實隨著閱歷的豐富,我逐漸發現。好詞好句是可以積累的,而真正有思想的內容是需要用心感悟的。為寫一篇作文,而搜腸刮肚的尋找論據,絕不是我所說的聯想。

世年尋夢生花筆,未若工詩賦滄桑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一種聯想的高度。無病呻吟的文章,寫得再優美終沒有太大的意義。

“文章合為時而作”特別是經過這次疫情,我更加發現這句話的深刻之處。“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經歷過了磨難所寫的文章更加深刻,這種合著時代的車轍而深入人心的文學作品,終將如這些時代的英雄們一樣永遠閃耀著光輝!

世年尋夢生花筆,未若工詩賦滄桑

與其說追求所謂的聯想,倒不如多體味些生活。生活永遠是靈感的源泉,也是寫作時聯想的不竭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