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一下,有人說當時劉邦和項羽根本沒和秦軍主力交手是真的嗎?

馬松


項羽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威名遠震,劉邦倒是沒有和秦軍主力相碰。











六扇門人jgy


當然是假的,眼見秦國就要亡了、自己的人頭分分鐘落地,秦二世和趙高還不竭盡全力?真當他們是傻子嗎?這種傳言,估計是源自“長城、嶺南軍團至死不回援,秦朝重視外敵高於內患”的傳說,顯然屬於無稽之談。

首先,秦軍的主力,不是某一支軍隊,而是關中的秦人男丁

自商鞅變法起,秦國就實行“農戰合一”制,即老百姓平日耕種、戰時從軍,兩大途徑都可以因功授爵。

一般來說,秦人男子在17歲時即登記在冊,具備了兵、民的雙重身份,在從事勞作的同時,隨時做好應召入伍的準備。不過在特殊時期,年齡也會下調,比如在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等於是豁出去了;不過還有更誇張的,據《商君書》記載,在緊急時期,婦女老人也得應徵入伍,從事運輸等後勤工作,這就是一種全民皆兵的狀態。

而在秦朝建立後,為了防止各國的抵抗力量復發,秦始皇首先“收天下兵聚咸陽”,就是把各國的兵器都收到咸陽,融化鑄成了“鍾鐻、金人”,各地平日裡只保持維持治安的小股武裝力量;其後修建直道,若各地有亂,關中的秦軍可以長驅直入、直達戰亂地區鎮壓。

在陳勝吳廣大起義爆發後,瞬間集起了數十萬造反的百姓,而秦朝廷首先想到的是就地徵兵:

二世乃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即:從鄰近郡縣徵集兵丁需要時間,而正在修建驪山陵墓的役卒們則是現成的兵源。就靠著這股靈機一動徵調的力量,秦軍很快擊敗了起義軍首領周文。

接下來,為了應對各地此起彼伏的起義事件,秦二世不斷在關中徵調秦人從軍,《資治通鑑·秦紀三》:

是時,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無已。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追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

可見秦人幾乎沒有留下餘力。此外,章邯首次敗給項梁後,也正是得益於秦二世不斷增兵,最終才反敗為勝。

可能有人會說,當時秦朝北有長城軍團、難有嶺南軍隊,這兩股常備軍才是主力。那我們看看這兩股軍隊的情況。

長城軍團被項羽所滅

公元前215年,為了打擊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秦始皇徵調了30萬大軍,派由蒙恬率領。第二年,秦軍在北地爆錘匈奴,《資治通鑑·秦紀二》: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為四十四縣。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迤而北。

其後,這股軍隊在蒙恬的率領下,長期鎮守在北部邊疆,大本營設在上郡。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也被派到此地監軍。

公元前210年,趙高、李斯假傳聖旨,除掉扶蘇、蒙恬二人;而對於北方邊軍的統帥權,聖旨中也交待得明明白白:

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注意,統帥是名將王翦的孫子王離。但在公元前207年,他在鉅鹿被項羽俘虜:

戰少利,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乃悉引兵渡河...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

當時的章邯和王離是相互獨立的兩股隊伍,王離糧道被斷後,兵敗被俘。(插一句,歷史真奇妙啊,當初王翦擊敗項燕,滅楚國;如今王翦的孫子敗給了項燕的孫子,秦朝即將被滅)

其後,跟隨章邯向項羽投降的20萬秦卒更是被悉數坑殺,至此,秦軍的精銳已不復存在。這一點在後來也得到了側面證明,據《資治通鑑·漢紀三》,在介紹匈奴冒頓單于的崛起時,透露了北地秦軍的結局:

初,匈奴畏秦,北徙十餘年。及秦滅,匈奴復稍南渡河。

30萬秦軍,難道是人間蒸發了?跟隨王離救國難被滅了。

嶺南軍團,則是一群只求自保的“賊配軍”

討伐嶺南的秦軍,根本就不是精銳,借用《水滸傳》中的說法,他們就是一群“賊配軍”。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南征嶺南時,隊伍是這樣的組成:

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略取南越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

也就是說,這些人是由強行抓捕的逃犯、倒插門的女婿、商人,在當時的觀念中,這群人處於被鄙視的底層。隨後,秦始皇又徵調了50萬犯事的百姓去和越人混住,以求儘快開發嶺南。

為啥是這樣的安排?因為當時的嶺南氣候極其惡劣,去了後幾乎是九死一生,怎麼可能讓良民去冒險?下一年,秦始皇再次向嶺南增派人手,這次遭殃的是不合格的官員們:

謫治獄吏不直及覆獄故、失者,築長城及處南越地。

這樣的隊伍跟“精銳”有幾毛錢關係?而在秦末爆發農民起義後,嶺南軍隊的態度也相當的識時務,首先想到的是佔山為王、自立門戶:

初,秦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秦為無道,天下苦之...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由此可見,包括領軍統帥在內,嶺南的秦軍壓根沒心思北上回援,趙佗在其後甚至殺掉了不服從自己的秦朝官員;況且他們也不是什麼精兵。

因此,秦二世並沒有藏著掖著,他的軍隊,要麼被項羽、劉邦擊敗、屠殺,要麼因為對自己的暴政不滿而投降。“至死不回援、重視外敵高於內患”?只是某些人一廂情願的胡思亂想而已。


正史漫談


在反秦戰鬥中,由於進軍路線的不同,劉邦避開了秦軍主力,提前入關。而項羽真刀真槍與秦軍作戰。



首先我們來交代一下,秦末起義前秦國滅亡六國後,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一個是任囂、趙佗率領的六十萬秦軍,這支秦軍在秦末起義爆發後斷絕了與秦國聯繫,留在了嶺南,建立了南越國。還有一支秦軍由蒙恬率領,大破匈奴畢,後來扶蘇任監軍。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和趙高、李斯逼迫扶蘇、蒙恬自殺,這支秦軍改由副將王離率領。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爆發,其中周文的一支攻破函谷關,抵達戲水。少府章邯就地將驪山刑徒整編為一支秦軍。依靠這支秦軍章邯苦苦支撐秦王朝末世危局。經過一系列戰鬥,他平滅陳勝張楚政權,消滅復辟的魏國,殺死齊王田詹。連戰連勝的章邯遇到項梁,終於棋逢對手,被被擊敗。於是章邯奏請朝廷抽調王離軍團,共同進攻項梁。趁項梁連勝))乘勢包圍趙國。此時的章邯再現了秦軍的最後輝煌。


隨著項梁身死,反秦義軍陷入低谷。這時楚國作為諸侯盟主,派出兩支軍隊救趙,一支由宋義、項羽率領主力救趙,一支由劉邦率領作為偏師,直搗咸陽。先說宋義、項羽這支救趙軍隊。半道項羽殺死宋義,奪取楚軍指揮權。這樣項羽統帥軍隊直接面對秦國章邯、王離兩大主力。接著就是著名的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渡過黃河,接連九戰,消滅王離軍隊,俘虜主將王離,副將蘇角自焚身死。之後,項羽又擊敗章邯。此時統帥大秦帝國最後主力的章邯,前方面對戰神項羽統帥各諸侯國四十萬大軍壓迫,後面二世猜疑、趙高陷害,最終無奈率領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但是秦軍將降而兵未服,項羽擔心二十萬秦軍再生糾葛,在新安將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這就是這支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的最後歸宿。

滅秦的偏師在劉邦率領下,直取咸陽。雖然前期有過失利,但是,在進攻南陽的時候,劉邦聽取陳恢建議,接受南陽郡守投降,並封為殷侯。再領兵西向的時候,沒有不投降的城邑,可以說,這時大秦帝國的地方軍隊也全部淪陷。劉邦也得以最先達到霸上。秦王子嬰投降,大秦帝國終於落下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