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水淹七軍後,曹操對群臣說想遷都,是真想遷,還是另有它意?

原度拾趣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兵襄樊。這個時候,關羽的兵力只有三萬多人,而他的對手曹仁有七八千兵力防禦襄樊。再加上曹操派來的于禁的七軍援兵,曹軍的兵力達到了四萬多人,比關羽的數量佔優。

關羽在襄樊與曹軍多次交戰,未能取勝。曹仁命令于禁率領七軍在城北十里的地方紮營,好和樊城成掎角之勢。于禁將營寨紮在了低窪之處,這讓關羽敏銳的抓住了戰機。

關羽的兵力數量雖少,但是,他的軍隊組成要比曹軍佔優勢。這是因為關羽的軍隊中,有一支強大的水軍。而曹軍的水軍在赤壁之戰中覆滅後,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因此,關羽發揮自己的優勢。他利用當時襄樊地區秋雨連綿,漢水暴溢的情況,水淹了于禁的七軍,收降於禁,擒殺了龐德。

在這個時候,關羽一面率領軍隊攻打樊城,一面趁勢擴張。關羽派部下深入郟下,煽動陸渾的百姓反抗曹軍統治。曹操的荊州刺史胡修和南鄉太守傅芳都投降了關羽。在史書上說,當時關羽是“威震華夏”。

這個時候,曹操只得趕快親自趕往洛陽,率領主力增援前線。曹操在洛陽,感到因為關羽的勝利,形勢不利,所以想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在這裡,我們有個疑問,那就是曹操只是損失了七軍人馬,為什麼就要遷都呢?因為我們看後來的歷史記載,夏侯惇在摩陂統一管轄曹操的軍隊就有二十六個軍之多。如果不是兵力短缺的問題,那又是為了什麼呢?

首先,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當時軍事形勢不利。關羽雖然只是消滅了曹操七軍的兵力,但這是曹操當時唯一可以抽調出來的機動兵力。其他兵力還滯留在關中,欲歸未歸。淮南的兵力也無法調動,這使得襄樊一帶十分空虛。

在當時,只要關羽拿下襄樊,馬上就可以改善他的戰略形勢。他可以多了漢水和漢中聯繫,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在洛陽當面,只要徐晃的一萬曹軍阻擋。可是,徐晃的軍隊大多是新兵,根本不是關羽的對手。這樣,關羽拿下襄樊後,兵鋒可以直指洛陽。

而且,雖然曹仁聽從滿寵的建議,死守樊城。可是大水圍困,外無援軍,根本就維持不了多少時間。再加上曹軍新敗,士氣低落,戰爭的前景一片暗淡。這就是徐晃後來打退關羽後,曹操誇獎徐晃“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確實當時曹操的形勢是十分危急的。

第二個原因是統治區不穩。在當時,曹操因為行將就木,加快了篡位的步伐。這也引起了忠於漢室的人們的反抗。在多個地方,包括曹操的魏都鄴城都發生了叛亂。這使得曹操心驚肉跳,到處鎮壓。

尤其是宛洛一帶,這個地區是原來漢朝的統治中心地帶,對漢朝的忠心程度更高。在關羽出兵之前,宛城的百姓就曾經起兵反曹,被曹軍屠城。在關羽水淹七軍後,這個地區的起義更是風起雲湧,不可遏制。其中陸渾的百姓孫狼就殺了縣裡的主簿,響應關羽。關羽授予他官印,給他兵馬,讓他繼續進取許洛。

這個時候,從許都以南,很多地方都和關羽遙相呼應。滿寵說的,如果樊城失守,洪河以南就不是曹操的統治區了。這話一點都不是危言聳聽。

第三個原因是曹操對漢獻帝的疑懼。曹操是靠挾天子以令諸侯起家的,對漢獻帝的掌控十分嚴密。他生怕漢獻帝落入他人之手,對自己不利。所以,曹操殺掉了許多忠心於漢獻帝的官員,連漢獻帝的皇后都不能倖免。

即便如此,漢獻帝依然讓曹操時刻牽掛在心。劉備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如果漢獻帝落入劉備集團的手中,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漢獻帝留在統治不穩,關羽兵鋒所及的地方,實在不能讓曹操放心。所以,曹才想出遷都這個主意,想把漢獻帝和大臣們遷往自己的穩固的統治區。這樣就切實的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省得出現意外情況。

最後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對自己的臣子進行考驗。在這個危急的情況下,正是考驗自己的臣子是否忠心的時刻。曹操生性多疑,但是看人很準。他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對自己的部下進行一番甄別,來考量他們的忠心和他們的才幹。

在這次考量中,司馬懿和蔣濟脫穎而出。他們為曹操判斷了形勢,阻止了曹操遷都的主張。他們指出可以利用孫權和劉備之間的矛盾,讓孫權襲擊關羽,解襄樊之圍。曹操欣然聽取了他們的建議。

在這裡,得益最多的是司馬懿。他利用這一次的機會,獲得了曹操的信任。雖然曹操對司馬懿的狼顧之相還是有所擔憂,不過因為這次司馬懿的表現,暫時放過了他。

結語:

在關羽水淹七軍後,威震華夏。在當時的曹操出於軍事形勢的判斷,地方統治的不穩,對朝廷掌控的防備,還有對部下進行考量的需要,提出了遷都的主張。但是,在司馬懿和蔣濟的勸說下,孫權主動的要求下,曹操打消了這個主意,轉而和孫權聯手夾攻關羽。

而關羽對形勢判斷失誤,兵力不足,補給匱乏。在關鍵時刻優柔寡斷,不忍心放棄即將到手的戰果。結果荊州被東吳趁虛襲取,自己也最後落得個兵敗被殺的下場。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關羽水淹七軍以後,曹操是真怕了,所以才會考慮遷都。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取得漢中之戰勝利以後,又命關羽北伐襄樊,孟達、劉封進攻上庸。結果這兩戰蜀軍都取得了勝利,孟達、劉封奪取了上庸,關羽擊敗了駐守襄樊的曹仁。曹仁緊急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徐晃兩路大軍前來救援。其中於禁率七軍前往樊城迎戰關羽,而徐晃則率軍進駐宛城。

然而於禁所統帥的七軍在樊城被關羽借漢水暴漲之機全殲,曹軍損失慘重,光俘虜就被抓了三萬。關羽獲勝以後一時威震華夏,曹操就是在這個時候決定遷都,以避關羽的鋒芒。

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曹操這個時候考慮遷都,是有兩方面考慮的。

一是蜀軍連戰連勝,曹軍損失慘重。

自建安二十二年漢中之戰爆發開始,劉備和曹操就爆發了一系列的衝突。曹操屢戰屢敗,損失不小。僅將領方面,漢中之戰曹操的心腹大將夏侯淵戰死,樊城之戰五子良將之首于禁被擒,猛將龐德被俘殺死。

至於損失的士兵就更多了,漢中之戰曹軍損失數字雖然沒有具體記載,但是徐晃所部大多為新兵,可見損失不小。而襄樊之戰曹仁和于禁兩部曹軍損失加起來就也有四五萬之眾。

正史上並不像演義中那麼動輒可以出動幾十萬大軍,四五萬人馬已經是非常驚人的一支軍事力量。

像官渡之戰袁紹處於鼎盛時期,也不過出動十萬大軍而已。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加在一起也不過五萬之眾。曹丕打的最丟人的石亭之戰,魏軍戰死、被俘不過萬餘人,魏國已經元氣大傷。

由此可見關羽殲滅四五萬大軍對曹操是多大的打擊,加上漢中的損失,曹操的兵力一時也有些捉襟見肘。

二是關羽勝利帶來的連鎖反應,讓曹操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必須考慮最壞的結果。

襄樊到許昌距離不遠,而且一路上也只有宛城可能可以阻擋關羽。而宛城的守軍徐晃所部大多為新兵,戰鬥力不強,這樣一來許昌就隨時可能面臨關羽的進攻。

此外關羽大勝以後一時間許昌附近的反曹力量紛紛起事。許昌周圍的梁、郟、陸渾等地都有義軍出現。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

所以此時對於曹操來說如果再次戰敗,那麼許昌隨時可能落入敵手。而最麻煩的是獻帝就在許昌。

東漢末年獻帝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權力,基本就是一個傀儡。但是漢室存在數百年,用戶漢室的人還是不少。獻帝在政治上還是有著很大的意義。如果關羽一旦得到獻帝,那麼對於曹操是非常不利的。

對於曹操來說,必須考慮這種最壞的可能出現,因此儘早把獻帝移走無疑也是一個穩重的方案。


不沉的經遠


當時的曹操,是真的在考慮遷都。因為:他正面臨無兵可用的窘境!

當時,正是曹操的“低谷期”,也是孫劉反殺曹操的唯一一次機會。

緊張的曹操集團

關羽水淹七軍後,梁郟、陸渾等地“盜賊”與關羽遙相呼應,為關羽支黨。

曹操提出要徙都已避其鋒。

而其他人的反應,也表明:曹操並沒有反應過敏。

樊城,曹仁準備棄城。滿寵對曹仁說:如果棄樊城,大河以南,“非復國家所有”。

而勸說曹操不要遷都的司馬懿、蔣濟也只是強調:可以聯合孫權。他們也全然沒有提自己的大軍!

曹操不是兵多將廣嗎?他的部隊呢?

是不是被牽制在其他地方,趕不過來呢?

不完全是這樣!

各處力量均不足

當時,曹操在各條戰線的兵力都嚴重不足!

1、東線。

孫權與呂蒙曾商議:現在是取荊州呢?還是去取徐州呢?

呂蒙答:現在去取徐州,一定能打下,但以後不容易守住。所以,應該襲擊荊州。

看來,在孫權、呂蒙看來:對面的曹軍兵力並不強。

2、西線。

西面,剛剛從漢中敗回關中的曹軍倒是雲集了不少名將。曹洪、曹真、曹休、張郃等人都在該處,曹彰也率軍抵達了長安。

可是,劉備在拿下漢中後,卻並不擔心,只是把漢中交給魏延把守,自己回到成都去了。

看來:劉備在西線的壓力也不大。

那麼,龐大的曹操軍團去哪兒了呢?

對“青黃不接”論的看法

歷史學家方樹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青黃不接。

曹操集團,當時採用的是世兵制。即:世代為兵,父死子繼,兄死弟繼。

曹軍精銳的武裝,都是在190-200年左右成軍的。

此時,這一代經驗豐富的老兵已接近50歲,而後面補充上的新兵戰鬥力遠遠不及。

因此,這幾年,曹軍戰鬥力青黃不接。

世兵制下,確實會在一些時候出現青黃不接,戰鬥力下滑的情況。後來,諸葛恪也用這種方法計算魏、吳軍戰鬥力的對比。

這確實可以解釋:為何漢中之戰、襄樊之戰曹軍戰鬥力下降(先抵達前線的徐晃所部皆是新兵)。可是,要由此來解釋曹操缺兵,則有些牽強。

大災

如果只是青黃不接,那麼,曹軍應該是逐漸陷入戰鬥力低谷。

可是,在217年之前的幾年,曹軍平馬超、滅張魯,四越巢湖,仍然處於積極的戰略攻勢,並沒有戰鬥力不足的表現。

可是,217年,曹軍卻突然變得連防守之力都不足了。

因為:大災。

217年,建安22年,中原地區發生了一場史上罕見的大災。

這場大災中,“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建安七子,除了先前被殺的孔融和先前去世的阮瑀,其餘5人,全部在這一年壯年去世!

其中,王粲,正是在軍中感染的!

在當時的防疫條件下,軍隊顯然是重災區!

而限制人口的大規模聚集和流動,幾乎是當時唯一的方法!

所以,曹軍在217年、218年,軍事力量突然變得羸弱,這場大災顯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被揮霍的積蓄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曹軍仍然不是沒有老本可吃。

可是,接連的用兵失利,進一步透支了曹軍的“積蓄”。

首先,曹操為了遠赴漢中作戰,拼盡了全力。

從218年7月到219年3月,曹操準備了8個月,不可謂不盡力,可是,只在漢中打了2個月就退軍了。

看來:漢中之戰,曹操真的盡力了,只是,透支了!

其次,于禁軍團的全軍覆沒。

于禁的3萬軍隊,是曹軍少有的精銳。

正常情況下,這3萬軍隊,即便不能擊敗關羽,也不至於被殲,他們進攻不足,但配合曹仁守住樊城還是沒有問題的。

即便打不過關羽,也不至於全軍覆沒呀!曹軍再加強些力量,還是可以扛得住形勢的。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誰能想到,水淹七軍,三萬人瞬間灰飛煙滅?

積蓄,被透支了!

被掏空的中路

即使被透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操如果緊急徵調,也不至於要遷都呀!

可是,中路,已經被掏空了,如果樊城丟失,以許都-樊城的實力,難以抗拒關羽兵鋒!

在許都-樊城中間,最重要的戰略據點是宛城。

可是,宛城,已經不足以抗拒關羽了!

當時,關中經李傕之亂,已經殘破,人口大量遷出,曹操為保關中,從南陽一帶遷徙人口前往關中。

後來,為了征討漢中,曹操又不斷從南陽一帶徵集勞工。

遷倒關中,支援前線,不是去養老的,是去搞開發的,自然都是遷徙的青壯年勞動力!

不久,宛城守將侯音殺掉南陽太守,聚眾造反!

雖然侯音之亂被曹仁鎮壓了,但宛城的兵力、物資顯然已經被折騰得差不多了。

而連鎖暴動,更使許昌以南,一片混亂,不可能徵集物資、兵力了。

所以,滿寵說的:樊城有失,大河以南“非復國家所有”,不是危言聳聽!

不能動的軍隊

除了實力受損的因素外,曹軍還面臨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有些地方的軍隊,不方便調動!

由於曹操已經稱魏王,曹操集團與大漢已經到了攤牌階段。

鄴,曹操在此經營很久,也有不少軍隊。

但是,正在這個節骨眼上,不便調動!

當時,在魏諷的串聯下,許多實力派人物蠢蠢欲動,試圖控制鄴城的軍隊。

雖然這次動亂因為告密而敗,但被牽連者數千人,連鍾繇都被罷免。

此時,鄴地正在進行政治清算。在查清楚之前,從河北大規模調兵遣將是不可能的。

因此,曹操要處理的麻煩太多,調動軍隊,顧慮重重,稍有不慎,就會失控!


總的來說,當時,經過大災、敗戰、洪水、民變、政變的密集暴擊,曹操集團的實力已經陷入史無前例的低谷。

此時,如果劉備與關羽、劉備與孫權之間協調得當,曹操在黃河以南的統治確實岌岌可危!

所幸的是:低谷期間的曹操,以及他身邊的司馬懿等人,仍然表現出高於劉備、孫權的政治、外交能力,縱橫捭闔,穩住了形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