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对群臣说想迁都,是真想迁,还是另有它意?

原度拾趣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兵襄樊。这个时候,关羽的兵力只有三万多人,而他的对手曹仁有七八千兵力防御襄樊。再加上曹操派来的于禁的七军援兵,曹军的兵力达到了四万多人,比关羽的数量占优。

关羽在襄樊与曹军多次交战,未能取胜。曹仁命令于禁率领七军在城北十里的地方扎营,好和樊城成掎角之势。于禁将营寨扎在了低洼之处,这让关羽敏锐的抓住了战机。

关羽的兵力数量虽少,但是,他的军队组成要比曹军占优势。这是因为关羽的军队中,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而曹军的水军在赤壁之战中覆灭后,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因此,关羽发挥自己的优势。他利用当时襄樊地区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情况,水淹了于禁的七军,收降于禁,擒杀了庞德。

在这个时候,关羽一面率领军队攻打樊城,一面趁势扩张。关羽派部下深入郏下,煽动陆浑的百姓反抗曹军统治。曹操的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芳都投降了关羽。在史书上说,当时关羽是“威震华夏”。

这个时候,曹操只得赶快亲自赶往洛阳,率领主力增援前线。曹操在洛阳,感到因为关羽的胜利,形势不利,所以想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在这里,我们有个疑问,那就是曹操只是损失了七军人马,为什么就要迁都呢?因为我们看后来的历史记载,夏侯惇在摩陂统一管辖曹操的军队就有二十六个军之多。如果不是兵力短缺的问题,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军事形势不利。关羽虽然只是消灭了曹操七军的兵力,但这是曹操当时唯一可以抽调出来的机动兵力。其他兵力还滞留在关中,欲归未归。淮南的兵力也无法调动,这使得襄樊一带十分空虚。

在当时,只要关羽拿下襄樊,马上就可以改善他的战略形势。他可以多了汉水和汉中联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在洛阳当面,只要徐晃的一万曹军阻挡。可是,徐晃的军队大多是新兵,根本不是关羽的对手。这样,关羽拿下襄樊后,兵锋可以直指洛阳。

而且,虽然曹仁听从满宠的建议,死守樊城。可是大水围困,外无援军,根本就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再加上曹军新败,士气低落,战争的前景一片暗淡。这就是徐晃后来打退关羽后,曹操夸奖徐晃“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确实当时曹操的形势是十分危急的。

第二个原因是统治区不稳。在当时,曹操因为行将就木,加快了篡位的步伐。这也引起了忠于汉室的人们的反抗。在多个地方,包括曹操的魏都邺城都发生了叛乱。这使得曹操心惊肉跳,到处镇压。

尤其是宛洛一带,这个地区是原来汉朝的统治中心地带,对汉朝的忠心程度更高。在关羽出兵之前,宛城的百姓就曾经起兵反曹,被曹军屠城。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这个地区的起义更是风起云涌,不可遏制。其中陆浑的百姓孙狼就杀了县里的主簿,响应关羽。关羽授予他官印,给他兵马,让他继续进取许洛。

这个时候,从许都以南,很多地方都和关羽遥相呼应。满宠说的,如果樊城失守,洪河以南就不是曹操的统治区了。这话一点都不是危言耸听。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对汉献帝的疑惧。曹操是靠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的,对汉献帝的掌控十分严密。他生怕汉献帝落入他人之手,对自己不利。所以,曹操杀掉了许多忠心于汉献帝的官员,连汉献帝的皇后都不能幸免。

即便如此,汉献帝依然让曹操时刻牵挂在心。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如果汉献帝落入刘备集团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汉献帝留在统治不稳,关羽兵锋所及的地方,实在不能让曹操放心。所以,曹才想出迁都这个主意,想把汉献帝和大臣们迁往自己的稳固的统治区。这样就切实的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省得出现意外情况。

最后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对自己的臣子进行考验。在这个危急的情况下,正是考验自己的臣子是否忠心的时刻。曹操生性多疑,但是看人很准。他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对自己的部下进行一番甄别,来考量他们的忠心和他们的才干。

在这次考量中,司马懿和蒋济脱颖而出。他们为曹操判断了形势,阻止了曹操迁都的主张。他们指出可以利用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让孙权袭击关羽,解襄樊之围。曹操欣然听取了他们的建议。

在这里,得益最多的是司马懿。他利用这一次的机会,获得了曹操的信任。虽然曹操对司马懿的狼顾之相还是有所担忧,不过因为这次司马懿的表现,暂时放过了他。

结语: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在当时的曹操出于军事形势的判断,地方统治的不稳,对朝廷掌控的防备,还有对部下进行考量的需要,提出了迁都的主张。但是,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劝说下,孙权主动的要求下,曹操打消了这个主意,转而和孙权联手夹攻关羽。

而关羽对形势判断失误,兵力不足,补给匮乏。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不忍心放弃即将到手的战果。结果荆州被东吴趁虚袭取,自己也最后落得个兵败被杀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曹操是真怕了,所以才会考虑迁都。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取得汉中之战胜利以后,又命关羽北伐襄樊,孟达、刘封进攻上庸。结果这两战蜀军都取得了胜利,孟达、刘封夺取了上庸,关羽击败了驻守襄樊的曹仁。曹仁紧急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徐晃两路大军前来救援。其中于禁率七军前往樊城迎战关羽,而徐晃则率军进驻宛城。

然而于禁所统帅的七军在樊城被关羽借汉水暴涨之机全歼,曹军损失惨重,光俘虏就被抓了三万。关羽获胜以后一时威震华夏,曹操就是在这个时候决定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

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曹操这个时候考虑迁都,是有两方面考虑的。

一是蜀军连战连胜,曹军损失惨重。

自建安二十二年汉中之战爆发开始,刘备和曹操就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曹操屡战屡败,损失不小。仅将领方面,汉中之战曹操的心腹大将夏侯渊战死,樊城之战五子良将之首于禁被擒,猛将庞德被俘杀死。

至于损失的士兵就更多了,汉中之战曹军损失数字虽然没有具体记载,但是徐晃所部大多为新兵,可见损失不小。而襄樊之战曹仁和于禁两部曹军损失加起来就也有四五万之众。

正史上并不像演义中那么动辄可以出动几十万大军,四五万人马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一支军事力量。

像官渡之战袁绍处于鼎盛时期,也不过出动十万大军而已。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加在一起也不过五万之众。曹丕打的最丢人的石亭之战,魏军战死、被俘不过万余人,魏国已经元气大伤。

由此可见关羽歼灭四五万大军对曹操是多大的打击,加上汉中的损失,曹操的兵力一时也有些捉襟见肘。

二是关羽胜利带来的连锁反应,让曹操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最坏的结果。

襄樊到许昌距离不远,而且一路上也只有宛城可能可以阻挡关羽。而宛城的守军徐晃所部大多为新兵,战斗力不强,这样一来许昌就随时可能面临关羽的进攻。

此外关羽大胜以后一时间许昌附近的反曹力量纷纷起事。许昌周围的梁、郏、陆浑等地都有义军出现。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

所以此时对于曹操来说如果再次战败,那么许昌随时可能落入敌手。而最麻烦的是献帝就在许昌。

东汉末年献帝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权力,基本就是一个傀儡。但是汉室存在数百年,用户汉室的人还是不少。献帝在政治上还是有着很大的意义。如果关羽一旦得到献帝,那么对于曹操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曹操来说,必须考虑这种最坏的可能出现,因此尽早把献帝移走无疑也是一个稳重的方案。


不沉的经远


当时的曹操,是真的在考虑迁都。因为:他正面临无兵可用的窘境!

当时,正是曹操的“低谷期”,也是孙刘反杀曹操的唯一一次机会。

紧张的曹操集团

关羽水淹七军后,梁郏、陆浑等地“盗贼”与关羽遥相呼应,为关羽支党。

曹操提出要徙都已避其锋。

而其他人的反应,也表明:曹操并没有反应过敏。

樊城,曹仁准备弃城。满宠对曹仁说:如果弃樊城,大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

而劝说曹操不要迁都的司马懿、蒋济也只是强调:可以联合孙权。他们也全然没有提自己的大军!

曹操不是兵多将广吗?他的部队呢?

是不是被牵制在其他地方,赶不过来呢?

不完全是这样!

各处力量均不足

当时,曹操在各条战线的兵力都严重不足!

1、东线。

孙权与吕蒙曾商议:现在是取荆州呢?还是去取徐州呢?

吕蒙答:现在去取徐州,一定能打下,但以后不容易守住。所以,应该袭击荆州。

看来,在孙权、吕蒙看来:对面的曹军兵力并不强。

2、西线。

西面,刚刚从汉中败回关中的曹军倒是云集了不少名将。曹洪、曹真、曹休、张郃等人都在该处,曹彰也率军抵达了长安。

可是,刘备在拿下汉中后,却并不担心,只是把汉中交给魏延把守,自己回到成都去了。

看来:刘备在西线的压力也不大。

那么,庞大的曹操军团去哪儿了呢?

对“青黄不接”论的看法

历史学家方树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青黄不接。

曹操集团,当时采用的是世兵制。即:世代为兵,父死子继,兄死弟继。

曹军精锐的武装,都是在190-200年左右成军的。

此时,这一代经验丰富的老兵已接近50岁,而后面补充上的新兵战斗力远远不及。

因此,这几年,曹军战斗力青黄不接。

世兵制下,确实会在一些时候出现青黄不接,战斗力下滑的情况。后来,诸葛恪也用这种方法计算魏、吴军战斗力的对比。

这确实可以解释:为何汉中之战、襄樊之战曹军战斗力下降(先抵达前线的徐晃所部皆是新兵)。可是,要由此来解释曹操缺兵,则有些牵强。

大灾

如果只是青黄不接,那么,曹军应该是逐渐陷入战斗力低谷。

可是,在217年之前的几年,曹军平马超、灭张鲁,四越巢湖,仍然处于积极的战略攻势,并没有战斗力不足的表现。

可是,217年,曹军却突然变得连防守之力都不足了。

因为:大灾。

217年,建安22年,中原地区发生了一场史上罕见的大灾。

这场大灾中,“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建安七子,除了先前被杀的孔融和先前去世的阮瑀,其余5人,全部在这一年壮年去世!

其中,王粲,正是在军中感染的!

在当时的防疫条件下,军队显然是重灾区!

而限制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和流动,几乎是当时唯一的方法!

所以,曹军在217年、218年,军事力量突然变得羸弱,这场大灾显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被挥霍的积蓄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曹军仍然不是没有老本可吃。

可是,接连的用兵失利,进一步透支了曹军的“积蓄”。

首先,曹操为了远赴汉中作战,拼尽了全力。

从218年7月到219年3月,曹操准备了8个月,不可谓不尽力,可是,只在汉中打了2个月就退军了。

看来:汉中之战,曹操真的尽力了,只是,透支了!

其次,于禁军团的全军覆没。

于禁的3万军队,是曹军少有的精锐。

正常情况下,这3万军队,即便不能击败关羽,也不至于被歼,他们进攻不足,但配合曹仁守住樊城还是没有问题的。

即便打不过关羽,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呀!曹军再加强些力量,还是可以扛得住形势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想到,水淹七军,三万人瞬间灰飞烟灭?

积蓄,被透支了!

被掏空的中路

即使被透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操如果紧急征调,也不至于要迁都呀!

可是,中路,已经被掏空了,如果樊城丢失,以许都-樊城的实力,难以抗拒关羽兵锋!

在许都-樊城中间,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是宛城。

可是,宛城,已经不足以抗拒关羽了!

当时,关中经李傕之乱,已经残破,人口大量迁出,曹操为保关中,从南阳一带迁徙人口前往关中。

后来,为了征讨汉中,曹操又不断从南阳一带征集劳工。

迁倒关中,支援前线,不是去养老的,是去搞开发的,自然都是迁徙的青壮年劳动力!

不久,宛城守将侯音杀掉南阳太守,聚众造反!

虽然侯音之乱被曹仁镇压了,但宛城的兵力、物资显然已经被折腾得差不多了。

而连锁暴动,更使许昌以南,一片混乱,不可能征集物资、兵力了。

所以,满宠说的:樊城有失,大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不是危言耸听!

不能动的军队

除了实力受损的因素外,曹军还面临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些地方的军队,不方便调动!

由于曹操已经称魏王,曹操集团与大汉已经到了摊牌阶段。

邺,曹操在此经营很久,也有不少军队。

但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不便调动!

当时,在魏讽的串联下,许多实力派人物蠢蠢欲动,试图控制邺城的军队。

虽然这次动乱因为告密而败,但被牵连者数千人,连钟繇都被罢免。

此时,邺地正在进行政治清算。在查清楚之前,从河北大规模调兵遣将是不可能的。

因此,曹操要处理的麻烦太多,调动军队,顾虑重重,稍有不慎,就会失控!


总的来说,当时,经过大灾、败战、洪水、民变、政变的密集暴击,曹操集团的实力已经陷入史无前例的低谷。

此时,如果刘备与关羽、刘备与孙权之间协调得当,曹操在黄河以南的统治确实岌岌可危!

所幸的是:低谷期间的曹操,以及他身边的司马懿等人,仍然表现出高于刘备、孙权的政治、外交能力,纵横捭阖,稳住了形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