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理解“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朦朧意境?

梅娜


《琵琶行》寫於白居易貶謫江州送客之時,可能詩人當時和友人聊了什麼,抑或是作者當時喝了點小酒,心中鬱郁。再加上當時正值深秋,楓葉荻花,茫茫江月,瑟瑟秋風,離別之際,淡淡愁緒。

此時忽聞琵琶聲起,“錚錚然有京都音”,此時或已勾起是詩人回憶,年少打馬長安街前過,意氣風發。而今貶謫江州,鬱郁不得志,自有百般憂愁在心頭。

船簾撩起,一美貌婦人半抱琵琶走出,眉間一縷愁緒,秋風,秋月,秋水,秋情,故只是“轉軸撥絃三兩聲”,心中之悲傷便噴湧而出,難以自已。


蒲團兒


白居易的《琵琶行》轉軸撥絃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這首詩歌很長,在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疏議政,陳詞激切,受到權貴的誣陷,貶為江州司馬,詩即寫於貶後第二年。

本詩通過對一個論落江湖的琵琶女身世的描寫,抒發了作者遭受打擊後的苦悶和失意,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沉痛感嘆,這種論落感是對黑暗社會憤慨的表示,它揭示出封建社會歌女受欺浚,被玩弄的悲慘命運,並反映出正直的官吏遭受排擠打擊後的一些思想動態,在當時啇業經濟發達,城市繁榮和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複雜激烈的情怳下,具有現實意義,對於我們瞭解中唐時期的某些社會狀況也有一定的作用,

這雖是一首敘事詩,都具有相當濃厚的抒情成分,通篇脈絡分明,層次清楚,抒情細膩真切,人物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明,大大發揮了長篇歌行的特色,特別是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由於作者精通音樂,運用細緻生動的藝術語言,描寫了音樂的音響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手法:並且通過"急雨""私語"鶯語""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鐵騎"一些具體事物來比擬各種不同的音響,寫出了音樂的複雜變化寫出了聲音的疾徐經重,更從這些音響節奏中,襯托出彈者,聽者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都充分顯示了作者詩歌創作的傑出才華

轉軸撥絃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軸是琵琶上端系弦的小橫木,用手轉軸調整絃索琵琶,沒有開始彈就已經有無限深情,一聲聲都含有無限的情思。


秋閣一憑欄


文友好!對這個問題,曼聲的理解是: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兩句詩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作者從演奏者和欣賞者兩方面進行的描寫刻畫。演奏者(琵琶女),寫她的身世遭遇、才華風采,欣賞著(作者),寫他的感受認識。

1、琵琶女是名角

作者白居易被貶九江郡司馬的第二年,秋夜江邊送客,以琴聲知遇琵琶女。瞭解了她的身世遭遇,才華風采。

身世遭遇:琵琶女家住京城,是長安著名歌女。拜師於名門下,十三歲成名。琴藝精湛,名列前茅,有一群鐵桿粉絲,更受到一些富家王公子弟的追捧,獲得的錢財更是不計其數。可是,吃過了這碗青春飯,情況就變了。弟弟從軍,教坊的媽媽死去,自己年紀大了,容貌不如當初,只得下嫁給商人。商人為了賺錢經常外出,經常留自己獨守空船。想想生活的境遇反差這麼大,禁不住經常夜裡一人淚水縱橫。

琴技高超:“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 “轉軸撥絃”、“輕攏慢捻抹復挑”,低頭信手,琴技何等嫻熟!曲未成而情先成,滿腹心事,一生失意,似乎都要隨著琴聲傾瀉而出。後面對演奏過程的描寫,作者更是調動了很多手法,使無形的聲音變得形象有聲,使人如臨其境,也產生了很多名句,如“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直接交待她演奏技藝的高超,進而使這篇《琵琶行》成為老幼皆知的名篇。



一個人的才華與身世有一定的關係。才華有天賦的因素也有後天的學習,而後天的身世遭遇,生活境況為她藝術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良好的天賦和獨特的身世遭遇,使得琵琶女的琴技日臻完美。此時的琵琶女,就像今天舞臺上的著名演奏家,人往臺上一站,就入境了,氣場就有了,下面就等著演奏開始了。這既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的是演奏之前琵琶女的表現,虛寫的是聽著的感受。實寫和虛寫的結合,也說明了琵琶女遇到了知音,為下文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做了內在關係的鋪墊。


2、欣賞者為知音

《琵琶行》一詩,白居易目的是通過琵琶女的演奏,表達自己遭遇貶謫的感受,表達“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作者聽到琵琶女的演奏,為什麼會產生強烈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呢?因為他有與琵琶女同樣的遭遇。既作者被貶,聽到琵琶演奏的聲音,勾起了他對自己的遭遇的認識。

身世遭遇:元和九年(814年)冬,白居易任太子左贊善大夫。第二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御史中丞裴度受傷,白居易上書奏論,主張捕賊雪恥,引起了就官僚集團的不滿,以越職言事之罪貶為江州司馬,後又為中書舍人王涯所讒,追詔再貶為江州司馬。在江州期間,他寫成了與《長恨歌》齊名的不朽之作《琵琶行》和詩歌理論名篇《與元九書》。直到他的好友崔群出任宰相,白居易才於元和十三年底,由江州司馬受官忠州刺史。

獨特感受:潯陽地處湓江邊,偏僻潮溼,房前屋後雜草叢生。不僅如此,貶官和遠離京都的寂寞生活,使白居易的精神生活非常苦悶。一年到頭沒有音樂之聲,只有杜鵑的悲啼、猿猴的哀鳴、雜亂不堪聽的山歌牧笛聲。不論多美的時光,也只能孤獨地自斟自飲。

聽到琵琶女的演奏,頓時像聽到了神仙境界的樂曲一樣,勾魂攝魄,引為知音,揮手寫就這首《琵琶行》。所以,聽到她的音樂,看到她的神情,聽了她的傾述,作者才有“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認識,才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所以,如果說理解“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朦朧意境,那就是眼前琵琶女的高超琴技,把作者引入了對自己人生遭際的回想當中,由實入虛,意境延伸,對後文主題的生成起到鋪墊作用。
  

希望我的解答,您能滿意!歡迎來到這裡的朋友,和曼聲一起朗讀學習《琵琶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